本书系统介绍了计算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建模思想和计算模拟方法等,共11章,内容涵盖第一性原理计算与经典分子静/动力学模拟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电子结构计算基础、波函数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的角度入手,在分子轨道理论和固体能带理论框架下阐述了分子和固体体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展示了电子结构和晶体性能的计算流程。第二部分立足于经典原子行为模拟思想,系统介绍了经验势函数和分子力场、静力学优化方法和动力学数值算法,通过引入统计系综构建起微观与宏观的桥梁。本书主题鲜明、取材典型、概念清晰、推导严谨,可供高等学校材料、物理、化学、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供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考。
《贝塔束——中微子束(英文影印版)》详细地介绍了beta束这个概念。beta束是新近提出的构建强中微子束的一种途径。本书从技术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一概念做了介绍。本书的读者群体包括理论研究者、研究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的实验工作者、从事仪器设计的科研人员等。同时,本书也适合制定科技政策的人员阅读。
本书作者长期在一线从事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工作,系统地开展了多尺度、多手段调控高分子结晶结构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分子结晶理论进展、计算机模拟高分子结晶、嵌段高分子和长链支化高分子结晶、高分子共混物和高分子薄膜结晶、聚烯烃(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结晶、可降解高分子聚乳酸结晶、导电高分子聚噻吩结晶以及介电谱在高分子结晶研究中的应用等。
哈科恩编写的《分子物理学和量子化学基础(第2 版)》是一本介绍学习分子和其他化学键性质需要的分子和量子化学知识的教材。这是继作者的早期教材《原子和量子物理学》之后,又一神作,为了物理学的学生描述了物理和理论化学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这新的版本中增加了凝聚态、场致发光、发光二极管中的高分辨率的双光子光谱学、超短脉冲光谱、光电子光谱、和单分子光学研究。目次:导论;分子的机械性质、尺寸和质量;电中的分子和磁场;化学键理论导引;对称和对称运算简述;分子物理和量子化学中的多点字问题;分子谱技术的综述;旋转谱;振动谱;旋转和振动谱的量子力学处理。
《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第三版)》系统介绍如何运用李代数,李群的陪集空间表示方法,来研究分子高激发振动态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书中并介绍相关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如混沌,分形,准周期,共振,李雅普诺夫(Lyapunov)指数等,以及这些观念在分子高激发振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第三版)》共有25章,从基本观念入手,由浅至深,从介绍动力学群的概念。
本教材共分8章,第1章绪论,第2章高分子的链结构,第3章高分子的凝聚态结构,第4章高分子溶液,第5章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转变,第6章高聚物的力学性质,第7章高聚物的力学松弛——黏弹性,第8章高聚物的其他性能。选取多个高分子材料实际应用中的专题讲座对各个章节中讲授的内容以及整个高分子物理中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进行剖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习兴趣。 本教材针对地方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地方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特点,针对高分子物理在高分子材料生产及加工的实际应用进行编写,注重实用特色。
本教材是《高分子物理》的实验教材。实验内容针对性强。主要围绕本科生高分子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即研究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关系而展开。包括高分子材料加工制备、高分子的结构研究以及高分子材料性能研究三大部分。力图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阐述高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的某些原理,同时对实验技术的关键问题、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做较为详细的描述或注释。
《从马尔科夫链到非平衡粒子系统(第2版)》作者陈木法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作者先从非平衡统计物理中引进无穷维反应扩散过程,解决了过程的构造、平衡态的存在性和性等根本课题,此方向今已成为国际上粒子系统研究的重要分支。本书主要阐述概率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全书分为4部分,16章。本书可作为*过程课程研究生教材。
轻核反应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复杂性,为此发展了专门描述轻核反应的统计理论,用该理论方法成功建立了中子引发1p壳轻核反应的双微分截面文档,明晰分析各轻核反应开放道个性很强的特征,建立与角动量有关的激子模型,由此可以描述从复合核到分立能级的预平衡的发射过程.给出考虑Pauli原理和费米运动的单粒子发射双微分截面公式,以及复杂粒子发射率中的预形成概率和复杂粒子出射的双微分截面公式,并建立粒子的有序发射和无序发射过程中严格的运动学公式,保证了能量平衡,并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本书着重介绍粒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领域前沿的情况和最新成果.书中从对称性出发,相继详细介绍强子的夸克模型、电磁作用和弱作用、弱电统一理论、强作用的规范理论QCD. 其中在弱作用部分对中性K 介子、中性B 介子和中性D 介子系统的正反粒子混合及CP 不守恒做了系统介绍,在弱电统一模型部分还给出了R.规范的费曼规则, 在强作用部分详细讨论了QCD 的重整化, 对粲偶素、例外态、胶球和混杂态、格点规范等也做了简要讨论. 书中还介绍了中微子振荡及轻子系统的CP 破坏.此外,对超出标准模以外的各种新模型,如大统一理论和超对称模型等,作了简要介绍.
本书对纳米流体流动传热和两相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重点论述,内容包括纳米流体的应用背景、制备方法和整体特性,纳米流体绕圆柱和通道内流动传热的数值模拟,纳米颗粒和流体之间主要作用的阻力和布朗力的模型改进,基于温度非线性分布的有效热导率的研究,与温度梯度剪切变化和颗粒旋转相关的热泳作用方式的提出和特征分析。
本书是普通物理之原子物理学课程的教材,全书注重通过基本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的介绍、简单的理论推导,用量子的观点和方法将物理概念解释清楚。全书包括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以及分子物理等部分。
本书阐述近代原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实验.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论述原子和电磁辐射场的相互作用,下册主要内容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原子结构. 下册着重在量子力学基础上阐述原子内部结构,并将有心势场中独立电子近似模型加以推广,用以解释X射线谱和原子能级.通过大量具体计算方法和光谱实验演示实例说明理论与实验的精确符合,并将读者带向当代原子物理学的科研前沿.
本书简要阐述了原子核结构理论中几个微观理论近年来的新发展,以及应用这些理论在原子核结构领域几个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推转壳模型下处理对力的粒子数守恒方法、结团模型中的双核系统模型以及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详细介绍了这几个模型对原子核中的对关联、高自旋态、超形变态、反射不对称原子核性质、结团结构、核子谱对称性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根据工作需要选读有关章节后,即可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The whole book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basic theory of Fefferman-Stein on real Hp spaces is briefly introduced in Chapter 1. The contents in Chapter 2 involve the atomic decomposition theory and the molecular decomposition theory of real Hp spaces. In addition, the dual spaces of real Hp spaces, the interpolation of operators in Hp spaces, and the interpolation of Hp spaces are also discussed in Chapter 2 as a prerequisite for Chapters 3 and 4. The properties of several basic operators in Hp spaces will be discussed in Chapter 3 in detail. Among them, some basic results are contributed by Chinese mathematicians, such as the decomposition theory of weak Hp spaces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the study on the sharpness of singular integrals, a new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elliptic Riesz means in Hp spaces, and the transference theorem of Hp multipliers, etc. The last chapter is devoted to applications of real HP spaces to approximation theory. The materials in Chapter 4 are fully contributed by Chinese mathema
本书是一部讲述亚原子物理学的经典教材教程,这是第三版,将原来的版本做了大量的更新。是,也是流畅的将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均讲述明白的入门级书籍,适于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关键实验及其背景知识引入主题,激励读者去思考,增强了大家在多种环境中进行计算的能力。早期的重要实验和的感兴趣的话题都有包括,大量运用图表和图形说明基本原理概念,同时给出大量实验数据。新增加的内容有探测器和加速器等。 目次:背景知识和语言;(一)工具;加速器;透过物质的辐射;探测器;(二)粒子和原子核:亚原子混杂体系;亚原子粒子结构;(三)对称和守恒律:加性守恒律;角动量和同位旋;P,C,CP和T;(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关;规范理论导论;标准模型的电弱理论;(五)模型:介子和重子
本书是一部经典教科书, 在全面阐述原子和量子物理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向读者介绍了该领域的*动态, 如Bell不等式、薛定鄂猫和脱散实验,以及量子计算机、量子信息和原子激光等。本书不但有173例习题,而且还有这些习题的解,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目次: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同位素;原子核;光子;电子;物质波的基本特性;氢原子的波尔模型;量子理论的数学基础;氢原子的量子力学;强碱原子光谱中的轨道简并提升;轨道磁性和自旋磁性; 磁场中原子的实验及其半经典描述; 磁场中原子的量子力学分析方法; 核自旋和超精细结构; 激光; 现代光谱方法; 量子物理学进展; 化学键的量子理论基础。 读者对象:物理专业师生及科研人员。
为了适应高等院校工科相关专业对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知识的需求,并考虑到工科专业学时数的限制,在认真探索了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知识和内容上的密切关系后,编者在多年工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共分11章,描述了近代物理中的主要实验事实,从经典物理理论中的矛盾分析人手,逐步引入量子力学的概念并阐述量子力学理论,注重哲学思想、逻辑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编写时,充分考虑了工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力求结构层次分明,内容讲解清晰,知识体系完整,并在各章节中安排了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应用物理专业等各相关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物理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从基本概念出发论述通过激光光电离研究原子分子激发态结构及动力学的方法、原理与实验。系统讲述原子多光子电离光电子角分布的相关理论与实验,详细介绍探测全空间光电子角分布影像并由此确定原子微观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及多通道跃迁过程的量子干涉。阐述原子的阈上电离、激发态自电离共振、量子拍及多能级跃迁交叉共振等现象。书中有关内容还包括高分辨激光光谱、原子超精细结构测量及单原子探测等,讨论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零动能光电子谱及态选择光电离产物成像技术等现代分子光电离研究方法,介绍分子红外多光子离解过程中的光选择性同位素分离、分子间振动能量转移以及非统计离解行为等现象。考虑到本书内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又系统而精炼地讲述量子力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密度矩阵方法。
本书从高分子的链结构、链运动和链聚集三个方面力求深入浅出地介绍高分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经典理论方法,特别注重介绍高斯链构象统计、标度分析方法和统计热力学平均场理论及其应用进展,并帮助读者建立起各种特定场合下的高分子物理图像。本书主要基于作者在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并介绍了相关主题的一些前沿研究进展,其风格不同于现有的国内外高分子物理教材,可以作为一部偏重基础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
多年以来,分子束实验一直是人们获取分子、原子和原子核基础知识的富成效的来源之一。早期的一些实验为我们提供了空间量子化和电子自旋的直接实验证据。近的实验导致了这样的一些重要的发现,如质子和中子的反常磁矩、氘核四极矩及其对核子张量相互作用的启示、氢原子精细结构中兰姆位移及其量子电动力学含义、电子的反常磁矩、原子核八极矩的存在以及其他的一些发现。此外,分子束实验还为我们提供了分子、原子和原子核的丰富数据,包括一大批核自旋、磁矩和四极矩的测定,这些结果和其他的一些事实一起为原子核壳模型提供了很多原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