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机合成化学的教材,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选择性问题,碳?碳单键、双键的构建,立体化学调控以及官能团策略。全书以逆合成分析为主线,以一些典型的合成工作为实例,对现代有机合成中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全书大多引用近期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分析透彻、到位。此外,作者将内容丰富但也十分繁杂的有机合成化学分成若干类别进行论述,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一些复杂的理论,清晰地把握核心问题。
本书是1983 年出版的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 年)的增补修订本。书中主要参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历年来推荐的命名原则文件,并结合中文构词的习惯,修订了有机化合物中文系统命名的原则,增补了多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命名的内容,尤其对主要天然产物命名一章作了较多的扩展。全书突出用例解说明命名规则,并采用中英文对照命名,以利于理解和国际交流。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理论,并从方法学的角度全面讨论了几门谱学在确定有机化合物构型、构象上的应用;还反映了学科的最新进展,如阿达玛变换核磁共振、扩散排序谱、轨道阱、直线离子阱、串联质谱、质谱的分子式和结构式检索等,并增加了最新的固体核磁共振的内容。 本书也融入了作者的《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科学出版社,2010)的核心思想,有利于读者提高解析谱图的能力。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外延(MOVPE)的专著。本书共10章:第1章概述;第2章生长系统;第3章原材料;第4章MOVPE生长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第5章MOVPE反应室内的输运现象与模型化;第6章MOVPE中的表面过程;第7章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MOVPE生长;第8章II-VI族半导体的MOVPE生长;第9章 低维结构的MOVPE生长;第10章 MOVPE技术在器件方面的应用。其特点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反映国内外最新进展,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我国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系统介绍了商用质谱仪器上各种电离技术所获谱图的解析方法,深入叙述了电离技术原理、离子源内产生的离子类型与特征,以及气相中单分子离子裂解反应的相关理论与规则。书中详细阐述了正、负离子的裂解反应类型与影响因素,以及图谱解析的基础技术,为读者提供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全面指导。本书不仅关注合成和天然有机小分子的解析,还重点介绍了生物质谱领域多肽、蛋白质、糖、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测定和序列分析。对于肽和蛋白质的ESI MS和MALDI MS鉴定,书中也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展现了有机质谱技术在生物领域的重要应用。为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本书提供了20余道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习题答案。此外,附录还收录了天然同位素丰度和精确质量表、常见的中性碎片丢失表、常见的低质量端碎片离子表等实用信息,方便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聚焦电致变色,系统地总结了有机电致变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涵盖有机电致变色的发展历程、器件结构与原理、器件性能与测试、材料类型、多功能器件及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与展望等,对于全面了解电致变色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介绍了不同的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研究方面的发展情况和进展;2)介绍了世界各地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成果;3)总结并分析了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现有的核心技术专利,以更好地促进电致变色行业的商业化发展。
近年来,有机氟化合物(含氟功能材料)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生命科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之而来对于有机氟化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书是我国学者编著的第一本系统介绍有机氟化学的著作,其框架结构和内容源于作者近20年来在有机氟化学领域学习和研究的切身体会和经验积累。本书首先介绍了有机氟化合物的性能,特别是详细地讨论了有机氟化合物与相应的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性差异;然后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有机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通过列举大量已报道的最新成果,对不同合成方法的优点和局限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含氟药物和含氟功能材料进行了介绍。
本书共13章,分别从有机合成中的选择性,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潜在官能团,不对称合成,有机合成设计概论,日标分子的考察,反合成分析,合成原料、砌块和手性源,合成计划的考察和选择,天然产物合成实例,组合化学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现代有机合成的核心问题一-选择性问题和合成设计问题.《BR》本书曾作为研究生教材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讲授17年,期间曾3次修订,现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材正式出版,补充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是一部非常好的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
本书为 聚集诱导发光丛书 之一。不同于显著大 发光体系,非典型簇发光化合物体系将为发光材料,特别是有机发光材料提供新的内涵,将为聚集诱导发光(AIE)研究提供新的增长方向,将启发人们更加重视聚集态(凝聚态)光物理性质的探索。全书总结了具有AIE特性的簇发光体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类型的AIE型簇发光化合物,包括有机非典型发光化合物簇、金属簇及典型-非典型复合簇,从结构、合成方法、一般性质、发光机理与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从光物理性质角度阐述了聚合物效应及典型-非典型体系的簇效应,最后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书主要介绍了有机小分子立体化学研究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手性分子立体构型的鉴定、相关手性分子的构象分析;在理论方法研究方面,介绍了旋光(旋光色散)、矩阵模型、电子圆二色谱、振动圆二色谱的理论计算及其注意事项等;在有机手性分子的反应类型中,介绍了催化对映选择性反应、立体选择性反应、化学选择性反应以及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等。 本修订版增加了有机化学等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例如伪共振现象,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系统介绍了伪共振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特点以及可能的形成机理。对第6章相关软件的介绍做了增删,以使读者对相关软件的掌握和应用有更好的体验。此外,从数学的角度,结合化学反应原理,介绍了具有微量对映体过量的手性物质的手性富集/放大的数学公式,并和实验结果相比较,从而在一个侧面支持生命来自必然
本书是一本中有机化学反应和实验指导书,涵盖当代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机反应的设计和操作程序,分四个章节论述了C—C成键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基本杂环和生物碱、萜、氨基酸、肽及核苷酸等天然产物分子的制备,包括91个目标分子的合成设计分析和360个实验全过程,并给出了产物纯度的检测、波谱数据和带有要点说明的主要参考文献。全书涉及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合成反应、有机波谱解析和包括固相、微波、高压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内容。对每个类别和目标分子的宏观介绍及从反应机理对各个反合成路线的优缺点分析十分简要而又到位,操作部分则十分详尽且都经过作者与他们的同事的重复实验论证,其性可与知名的丛书“Organic Synthe—sis”媲美。 本书可作为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中(高)级有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