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本书以气候变化驱动的人地关系演变为切入点,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框架,在重建过去2000年社会经济各子系统代用指标序列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的若干重要过程与机制,深入探讨了历史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问题。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本书首先综述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背景、降尺度分析方法和应用、利用区域气候模式进行动力将尺度构建高分辨率气候情景的进程等,然后阐述如何利用区域气候模拟系统PRECIS构建中国区域的高分辨率(水平格点距50km)气候情景。在进行中国区域气候情景分析时,首席应用气候基准(1961-1990)时段的气候观测数据从平均状态和*气候事件两方面验证PRECIS在中国区域的气候模拟能力,然后根据其模拟结果分析在SRESA2/B2/A1B三种情景下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平均状态和*气候事件的变化。本书是系统地总结如何构建中国高分辨率气候情景、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如何变化的学术专著,为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及相关工作提供中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是一个惊天的世纪骗局吗?气候变化这个复杂的气象问题如何和政治、经济结合在一起成为政治家谈判的主题?气候变化将对世界地缘政治特别是北极和南极带来哪些影响?气候变化会导致新的战争吗?哪个国家引领清洁能源经济?哪个国家就能占据全球经济制高点?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本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国内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非常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边界层气象学是气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关注与地球表面直接接触的大气层的状态和其中发生的各种过程。本书以动量守恒方程,干空气、水汽和痕量气体的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气块和地表的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基本控制方程组为核心来组织素材。针对不同情形,通过方程推导,解释大气边界层中的各种现象和结果。
.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共13章,在回顾前三次报告中有关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的发展和认知的基础上,主要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多个圈层出发,评估了各圈层变化的结论。《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变化、天气气候事件变化、东亚季风演变、人为活动驱动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是认识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基础,也为第二卷、第三卷评估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适应与应对措施奠定科学支撑。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 气候的影响、 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全面介绍多哈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成效与面临的挑战,紧紧围绕低碳城镇化这一国内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并配以大量的城市案例分析,力图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示有关走低碳城镇化道路、打造低碳韧性城市的*进展和发展方向,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台性读物。
本书以多角度偏振遥感技术探测大气气溶胶为出发点,从气溶胶多角度偏振遥感探测的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多角度偏振遥感探测气溶胶的关键问题,分析了不同地表偏振模型对反演气溶胶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角度偏振遥感反演气溶胶参数模型,特别是介绍了我国多角度偏振载荷(DPC)的*研究成果。本书对于相关领域学者研究大气气溶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气溶胶偏振遥感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球形和非球形气溶胶散射特性、偏振特性分析及实例?典型地表偏振模型、地表偏振贡献对气溶胶遥感反演影响的分析及实例?天基、机载、地基多角度偏振气溶胶参数反演方法、实例及应用?水云和卷云的多角度辐射特性、云参数反演方法与实例
本书以数字孪生流域基础理论为指导,围绕降水高精度评价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解析了降水遥感机理与方法,建立了遥感降水影响因子定量识别方法、遥感降水降尺度深度学习模型、遥感降水融合高精度校正方法,研究了基于时序遥感的流域降水量动态评价和非点源污染风险动态评估。
本书对宋代诗歌中的气象灾害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从《全宋诗》中精心挑选出一千五百余首作品,将其分为十类,分别为干旱、淫雨、大水、大雪、大风、蝗灾、冰雹、气象异常、气象灾荒、气象风俗。这些作品能够体现出已经或将要遭受气象灾害的状况,涉及临灾状态、受灾实况、灾后救助、灾害祈祷等环节中的一个或多个。在收录诗作时尽量保持了它们的完整性,保留了大部分的小序和自注。
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 定量检测。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的核心是将核酸样品平行划分为大规模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 定量和痕量分析。《BR》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和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典型应用及**科研进展。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细节、微流控工程知识。
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的核心是将核酸样品平行划分为大规模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绝对定量和痕量分析。 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和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典型应用及最新科研进展。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细节、微流控工程知识。
这是世界上本系统地阐述水文气候学的专著。第1章和第2章引入了水文气候学的概念框架,并介绍了耦合气候范式,用来集成水循环中大气和地表分支及其与气候系统的联系。第3章至第5章描述了如何测量和估算水文气候变量。其中,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大气和地表测量,第5章介绍了与水文气候分析有关的光学遥感和雷达数据。第6章讲述了地表径流。第7章和第8章简述了大气现象时空变异性和地-气相互作用。第9章和第10章分别介绍了著名的洪水和干旱*事件及其发生过程与机制。这为分析气候系统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的水循环时空变异,提供了一个颇有理论价值的构架。 对于大气科学、水文学、环境遥感、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环境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对于在这些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它也是一本有用的参
为更好地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交流需要,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信息。
本书据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历史重大气象灾例复原研究”及后续多项研究成果写成。作者从浩繁的气象史料中遴选出典型的历史 气候事件,陈述其复原之实况并精心绘成实况复原图显示,推演复原其天气过程,定量推算其气候特征值,书中陈述的44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干旱、雨涝、异寒、异暖各类,它们分别发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作者进行了历史气候特征值的定量推断的新探索,又将复原的历史实况与现代气象记录进行对比,并运用现代天气学、气候学理论酌予诠释,还述及这些事件之社会影响(饥、蝗、疫等)和自然条件背景(太阳活动、火山、海温)诸方面。本书旨在增进对 气候变化和 气候事件的认识,将人们对 气候事件的了解扩展到距今千百年的历史时期。全书引用的史料翔实,分析推演之处严谨科学、匠心独运
本书结合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系统总结了中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受体模型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全书共分为七章:*章主要介绍受体模型的发展;第二章介绍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介绍因子分析模型;第四章介绍受体模型在中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的应用;第五章到第七章分别介绍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化学质量平衡复合受体模型(PCA/MLR-CMB),非负主成分回归化学质量平衡模型(NCPCRCMB)和化学质量平衡嵌套迭代模型(CMB-iteration)。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晴天大气过程、云雾降水电过程和云雾中的起电机制,重点介绍了雷暴云闪电、雷电的物理效应、雷电的监测原理和方法、雷电的气候特征和全球大气电输送。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讲述静电学基础知识;第二至四章主要叙述晴天大气带电粒子(离子)、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大气电导率等大气的基本电特性知识;第五、六章讲述云雾粒子的带电特征,各类云、特别是雷暴云荷电结构和雷暴云起电的理论;第七章为闪电的结构、类型、闪电的电场、电流参数和形成机制,闪电与雷暴云等;第八章为雷电的物理效应,主要讲述闪电的电磁辐射理论,雷闪的光谱;第九章是雷电的监测方法,介绍大气电场、磁场和电流的观测方法,特别是雷电的定位方法,卫星监测雷电的介绍;第十章为雷电的气候特征,着重介绍我国雷电的分布规律,全球雷电分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