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大气辐射 含典型案例的入门教程
本书结合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系统总结了中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受体模型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全书共分为七章:*章主要介绍受体模型的发展;第二章介绍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介绍因子分析模型;第四章介绍受体模型在中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的应用;第五章到第七章分别介绍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化学质量平衡复合受体模型(PCA/MLR-CMB),非负主成分回归化学质量平衡模型(NCPCRCMB)和化学质量平衡嵌套迭代模型(CMB-iteration)。
本书围绕江苏沿海地区,运用长时段视角与学科交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揭示10世纪以来江苏海岸百年尺度上气候变化适应实践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主要通过梳理历史海堤、海岸开发及历史潮灾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不同岸段对海岸环境变化的适应方式,揭示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背景下江苏海岸历史适应格局的差异化过程及发展机制。本书有助于揭示江苏海岸历史适应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深化对中国沿海低地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变的理解,为探索沿海可持续适应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格局提供了区域研究案例。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本书基于WRF-CMAQ模型的运算结果,分析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规律。首先介绍CMAQ模型、WRF模型,确定排放源清单的概况,然后介绍基于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此模型得到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后以武汉市一年期的黑碳气溶胶实测数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确定耦合模型的精度。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大气辐射传输是大气辐射和遥感领域的核心基础课程,《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基于作者温迪施、杨平在德国和美国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积累,旨在全面而简明地介绍大气辐射传输的公式,尤其是说明与大气中电磁辐射的单次散射、多次散射、吸收和发射相关的整个物理过程。 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主要介绍大气辐射收支概况;第2章给出了本书使用的物理量纲、符号、规则和约定,并简要回顾了相关数学知识;第3章介绍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第4章主要讨论电磁辐射与单粒子的相互作用;第5章进一步介绍了体散射、吸收和消光特性,即电磁辐射与粒子群的相互作用;第6章主要讲述电磁辐射传输方程,包括动态和静态、三维和一维辐射传输方程的推导;第7章讨论了辐射传输方程的几种常见数值和近似解法;第8章主要讨论大气分子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问题动态参考年度辑要(2012)》汇集了近百份有价值的重要信息资料,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一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及国际社会对林业的关切;二是林业作为绿色经济重要部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林业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各国REDD+行动和气候变化立法;四是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治理的国际进程和各国行动;五是森林碳汇和交易体系建设;六是林业经营管理,涉及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下经济发展、国有林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与*天气灾害、林产品贸易与打击非法采伐等。
本实习指导书是在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候学教学实习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继承了原北京农业大学编写的《农业气候学实习指导》的核心内容,又收集和汇编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和技术,在传统的手动计算和Excel计算方式下,新增编程计算和可视化教学软件计算内容,是一本能够配套混合课程使用的包括文字、小程序、可视化软件的新形态教材。全书包括应用气候学通用分析方法、热量资源分析方法、辐射资源分析方法、水资源分析方法、应用气候综合分析方法共5章。本书可作为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用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和科研业务人员进行气候分析时参考。
甲烷是大气中的重要痕量气体,由于在本世纪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潜力,因此成为继二氧化碳之后为关注的温室气体。 《甲烷与气候变化(Methane and Climate Change)》 采用如下结构来进行组织。首先,有关甲烷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本书的章进行了概述。考虑到地球甲烷的主要来源都有微生物活动这一共同基础,于是本书第二章综述了目前对绝大部分大气甲烷释放过程的理解,包括微生物的产烷过程,以及不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接着,本书分章分别介绍了湿地、地质过程、白蚁和植被等自然过程,以及生物质燃烧、水稻种植、反刍动物养殖、垃圾填埋和废物处理、化石能源开采等人为过程。之后,针对甲烷减排综述了业已证明有效并可能很快得到应用的27种策略,其中许多措施净成本很少甚至为零。后得出结论,显著降低全球甲烷释放不仅在技术上可
本书介绍了天气分析预报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概率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因子筛选、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及其谱分析、主分量分析、统计天气预报的几种新方法以及预报的综合集成和质量评定等。
《陕甘宁青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本书系统研究了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四省区旱灾的影响及其应对活动。清至民国时期陕甘宁青地区的旱灾应对活动,既是一场全民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的研究既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的特点,也给今天人们的防灾、减灾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书是《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册,介绍了杭州市雷电、强对流天气、大风、高温干旱、低温积雪、雾霾灾害的风险区划,并对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中内容翔实,资料可靠,可供从事大气科学、水文、农业、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部门和人员参考。本专著(下册)由王国华、苗长明、缪启龙、宋健、葛小清、杨育强主编。
2019年春节,一部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重燃了我们的 地球人意识 。地球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812年,豪强一世的拿破仑为什么兵败俄罗斯?是俄罗斯炎热又多变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天击败了他。城市热岛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发现,当趋于*时,城市气温可比周边高10℃以上。而如果夜间温度不能降至25℃以下,人类就很难进入深度睡眠,并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一些老人和心血管病人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气候变暖给莱茵高地的葡萄种植带来极为不利影响 德国冰酒的产量越来越少了,一些小酒庄平均每三四年才可以产出一批 可以说,这是一本 忧心忡忡 之书。一位联合国气候组织专家,用72个小故事,讲完你该知道的地球气候知识。
气候变化生物学是研究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影响的学科,重点探索生物系统和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变化驱动的生物学动态,并希望了解人类诱发的这种变化对未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气候变化生物学》是全球本有关气候变化生物学方面的高年级学生教材,通过考察当前和远古的气候变化效应,引导读者理解当前人为导致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书中论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和其他生态学意义的许多细节,并提出了积极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增速的方案。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生物系统所发生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气候变化生物学》提供了包括地图、图表和彩色照片等丰富的插图。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气候变化生物学》的结构遵循如下原则。绪论部分概述气候系统。第二部分探讨了目前观察
王春乙主编的《海南气候》主要描述了海南省的气候特征,内容有6章:靠前章为海南自然环境和气候概述;第2章为气候要素特征,主要包括温度、降水、云量、辐射、日照、湿度、蒸发、气压、风等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第3章为主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第4章为气候资源;第5章为气候区划;第6章为气候变化。 本书可供从事天气气候分析、预报、预测的气象、水文、航空、海洋等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了解海南气候特征的科普材料。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拟出版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收录《竺可桢全集》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陆续发掘出来的未及收入前四卷的竺可桢文稿。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2卷,收录竺可桢1917—1934年的文稿。无论何种学科、体裁的文稿,一律按时间先后排序。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无法严格区分学科领域和体裁类别的困难,更多的考虑还是想给读者提供一种历史考察的方便,无论是什么学科或体裁的哪一篇,都是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留下连续足迹的一个印记。
竺可桢编著的《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3卷)(精)》。 《竺可桢全集(第23卷)(精)》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根据“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的主题报告,经过评审和筛选编著而成。各章作者多为在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方面成果卓越的学者。《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有关的一系列热点论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论述。这些论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格局及区域特征,气候变化对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和生物入侵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和管理决策。《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主题明确,内容翔实,题材新颖,图文并茂,可供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