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雹暴、雨暴、风暴、雷暴等皆属于强对流云物理范畴。许焕斌编著的这本《强对流云物理及其应用》介绍了强对流云物理的主要观点和近期进展,对一些疑惑问题做了物理解释;论述了强对流云物理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防雹、增雨等方面的应用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强对流云物理在对流性灾害天气的预报(警)中的应用思路。 《强对流云物理及其应用》可供大气物理学、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人员,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人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王春乙主编的《海南气候》主要描述了海南省的气候特征,内容有6章:靠前章为海南自然环境和气候概述;第2章为气候要素特征,主要包括温度、降水、云量、辐射、日照、湿度、蒸发、气压、风等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第3章为主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第4章为气候资源;第5章为气候区划;第6章为气候变化。 本书可供从事天气气候分析、预报、预测的气象、水文、航空、海洋等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了解海南气候特征的科普材料。
本书是《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册,介绍了杭州市雷电、强对流天气、大风、高温干旱、低温积雪、雾霾灾害的风险区划,并对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中内容翔实,资料可靠,可供从事大气科学、水文、农业、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部门和人员参考。本专著(下册)由王国华、苗长明、缪启龙、宋健、葛小清、杨育强主编。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问题动态参考年度辑要(2012)》汇集了近百份有价值的重要信息资料,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一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及国际社会对林业的关切;二是林业作为绿色经济重要部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林业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各国REDD+行动和气候变化立法;四是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治理的国际进程和各国行动;五是森林碳汇和交易体系建设;六是林业经营管理,涉及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下经济发展、国有林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与*天气灾害、林产品贸易与打击非法采伐等。
这是世界上本系统地阐述水文气候学的专著。第1章和第2章引入了水文气候学的概念框架,并介绍了耦合气候范式,用来集成水循环中大气和地表分支及其与气候系统的联系。第3章至第5章描述了如何测量和估算水文气候变量。其中,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大气和地表测量,第5章介绍了与水文气候分析有关的光学遥感和雷达数据。第6章讲述了地表径流。第7章和第8章简述了大气现象时空变异性和地-气相互作用。第9章和第10章分别介绍了著名的洪水和干旱*事件及其发生过程与机制。这为分析气候系统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的水循环时空变异,提供了一个颇有理论价值的构架。 对于大气科学、水文学、环境遥感、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环境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对于在这些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它也是一本有用的参
本书围绕江苏沿海地区,运用长时段视角与学科交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揭示10世纪以来江苏海岸百年尺度上气候变化适应实践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主要通过梳理历史海堤、海岸开发及历史潮灾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不同岸段对海岸环境变化的适应方式,揭示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背景下江苏海岸历史适应格局的差异化过程及发展机制。本书有助于揭示江苏海岸历史适应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深化对中国沿海低地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变的理解,为探索沿海可持续适应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格局提供了区域研究案例。
本实习指导书是在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候学教学实习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继承了原北京农业大学编写的《农业气候学实习指导》的核心内容,又收集和汇编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和技术,在传统的手动计算和Excel计算方式下,新增编程计算和可视化教学软件计算内容,是一本能够配套混合课程使用的包括文字、小程序、可视化软件的新形态教材。全书包括应用气候学通用分析方法、热量资源分析方法、辐射资源分析方法、水资源分析方法、应用气候综合分析方法共5章。本书可作为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用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和科研业务人员进行气候分析时参考。
大气辐射传输是大气辐射和遥感领域的核心基础课程,《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基于作者温迪施、杨平在德国和美国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积累,旨在全面而简明地介绍大气辐射传输的公式,尤其是说明与大气中电磁辐射的单次散射、多次散射、吸收和发射相关的整个物理过程。 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主要介绍大气辐射收支概况;第2章给出了本书使用的物理量纲、符号、规则和约定,并简要回顾了相关数学知识;第3章介绍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第4章主要讨论电磁辐射与单粒子的相互作用;第5章进一步介绍了体散射、吸收和消光特性,即电磁辐射与粒子群的相互作用;第6章主要讲述电磁辐射传输方程,包括动态和静态、三维和一维辐射传输方程的推导;第7章讨论了辐射传输方程的几种常见数值和近似解法;第8章主要讨论大气分子
《陕甘宁青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本书系统研究了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四省区旱灾的影响及其应对活动。清至民国时期陕甘宁青地区的旱灾应对活动,既是一场全民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的研究既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的特点,也给今天人们的防灾、减灾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书结合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系统总结了中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受体模型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全书共分为七章:*章主要介绍受体模型的发展;第二章介绍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介绍因子分析模型;第四章介绍受体模型在中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的应用;第五章到第七章分别介绍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化学质量平衡复合受体模型(PCA/MLR-CMB),非负主成分回归化学质量平衡模型(NCPCRCMB)和化学质量平衡嵌套迭代模型(CMB-iteration)。
大气辐射 含典型案例的入门教程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肆耋擒述了全球气候的构成成分和有史以来影响气候的自然有的是,还解释了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回顾了气候变化的测量方法,强调了在寻找观溅结果和可能自然原因之间的关系时统计分析的羹窭性;讨论了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气候变化的原因如何与气候变化的证据相联系,以及如何模拟这些原因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后讲述了这些模式对围绕气候变化、预防和减缓的经济与政治争论产生的影响。 本书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与气候变化对地球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所带来影响的相关的初级课程,如气象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农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都可以参考此书。对于希望更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并且仔细研究其细节的广大读者来讲,本书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2019年春节,一部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重燃了我们的 地球人意识 。地球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812年,豪强一世的拿破仑为什么兵败俄罗斯?是俄罗斯炎热又多变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天击败了他。城市热岛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发现,当趋于*时,城市气温可比周边高10℃以上。而如果夜间温度不能降至25℃以下,人类就很难进入深度睡眠,并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一些老人和心血管病人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气候变暖给莱茵高地的葡萄种植带来极为不利影响 德国冰酒的产量越来越少了,一些小酒庄平均每三四年才可以产出一批 可以说,这是一本 忧心忡忡 之书。一位联合国气候组织专家,用72个小故事,讲完你该知道的地球气候知识。
吉祥图在中国深入人心,具有一定的实用美学价值。本书针对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的生存特点、思想内容和构成法则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收录了386个主题的吉祥图案,按汉语拼音排序,每个条目下平均3-5幅图片,并对该主题进行了诠释。作者引经据典,每个解说均有来源出处,全书共撰写图解说明20余万字,是目前国内吉祥图案资料数量优选,内容最翔实、准确、正规的大型图案资料工具书,亦是研究中国吉祥图案最可靠的参考用书。同时,本书还可以为中华民俗爱好者,工艺美术、绘画及其爱好者,建筑、广告等装饰行业提供大量既可欣赏又可借鉴的参考资料。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本书基于WRF-CMAQ模型的运算结果,分析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规律。首先介绍CMAQ模型、WRF模型,确定排放源清单的概况,然后介绍基于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此模型得到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后以武汉市一年期的黑碳气溶胶实测数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确定耦合模型的精度。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主要阐述气候变化的事实、趋势和影响,介绍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理论、方法和案例,重点在海平面上升领域和冰川融化领域展开气候变化的影响、计估和适应对策的讨论,并且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以“实用、适用”为特色,其中的适应行动和对策建议探索出将适应气候变化活动纳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希望《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的出版有助于公众增进对气候变化现状和适应政策措施的了解,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同时,增强政府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能力。 本书可供相关行业和地方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供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
甲烷是大气中的重要痕量气体,由于在本世纪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潜力,因此成为继二氧化碳之后为关注的温室气体。 《甲烷与气候变化(Methane and Climate Change)》 采用如下结构来进行组织。首先,有关甲烷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本书的章进行了概述。考虑到地球甲烷的主要来源都有微生物活动这一共同基础,于是本书第二章综述了目前对绝大部分大气甲烷释放过程的理解,包括微生物的产烷过程,以及不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接着,本书分章分别介绍了湿地、地质过程、白蚁和植被等自然过程,以及生物质燃烧、水稻种植、反刍动物养殖、垃圾填埋和废物处理、化石能源开采等人为过程。之后,针对甲烷减排综述了业已证明有效并可能很快得到应用的27种策略,其中许多措施净成本很少甚至为零。后得出结论,显著降低全球甲烷释放不仅在技术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