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习教材是地质学基础(杨坤光等编,2009)的配套教材,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对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编写的。实习内容包括2篇:篇为室内教学实习,第二篇为武汉地区野外教学实习。室内实习包括十六次实习,实习一至实习四为矿物标本观察与描述;实习五至实习十为岩石标本观察与描述;实习十一、十二为古生物化石观赏与地层的划分对比;实习十三至实习十六主要是认识地形地质图,阅读常见的地质图件,并绘制地质剖面图。书后附有图例、岩性花纹和各种地质图件供选择使用。野外实践教学路线9条,包括岩石、地层、构造以及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等内容。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能认识常见的矿物、岩石,并能进行简单的描述;能够阅读常见的地质图件,掌握绘制地质图件的基本方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的体系突出了动力一地貌一沉积物一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较系统地介绍了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主体内容和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各种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和特征、沉积物特征;较全面地阐述了第四纪气候特征、海平面波动过程、生物界的演化、中国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年代测定方法及新构造运动。该书重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新增了应用第四纪地质一章,并尽可能地体现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成果。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地质学、水文资源学、自然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环境科学、土壤学、水利工程、农林等专业教学使用,还可供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地质灾害调查、测量、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的科研人员参考。
地质学基础是需要相当地质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各类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的最重要的地质学课程,是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地质知识、培养地质思维的关键课程。在实现拓宽专业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科交叉,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战略决策中,加强基础地质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为此,一本反映地质学进展、基础与提高柜结合,既便于教又便于学的教科书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系地质学基础教学组的老师们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有深入研究。本教材便是老师们长期教学积累的结晶。 本教材是在原杨坤光等老师编写的《地质学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内部教材,2005)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以建立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
本书是高等院校地质类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用的教材。 全书分三篇,共十六章;并有附篇。篇为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研究;第二篇为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第三篇为工程地质勘察;附篇为岩土工程地质室内实验指导书。书中简明、系统地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引用了最近发布施行的有关规范和规程,实用性较强。 本书除可作为地质类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生教科书外,还可作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专科函授生和有关培训班的教材。
本教材是在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基本框架仍保留了原教材的体系,同时,将20年来构造地质学取得的新进展和新认识增补到相关章节中。教材重点对主要地质构造(槽皱二、断层、节理、线理、劈理等)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组合型式、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岩浆岩岩体和变质岩区的特有构造安排了.专章讲述;新增了新构造运动的相关内容。另外,为了便于教学,将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构造地质学实习教材,以及地质图中常用的图例、代号、色谱等要件也一并附于书后。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相关专业的生产及科研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