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述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水文界定研究过程中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存在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湿地水文的 淹埋深-历时-频率 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构建了在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湿地植被和湿地土壤)不齐全的情况下湿地类型的的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评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植被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包括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沼泽植被遥感识别与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岩溶湿地植被遥感制图、沼泽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岩溶湿地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与变化监测,红树林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水文要素监测的主要方法,概述DInSAR形变监测技术、时序InSAR技术和卫星测高技术在湿地水位变化监测的基本理论,建立沼泽湿地水位变化遥感监测方法和滨海湿地水位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主要由常规性监测、监管监测、公益服务监测和风险监测几部分组成。其中,海洋动力过程监测属于常规性监测的范畴,主要任务是摸清管辖海域的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产品和决策依据。本书主要介绍了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领域涉及的水动力要素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水位(水深)、温度、盐度、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海流、海浪和海面风等。
《海洋与现活》分为九大部分。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海洋与现活》的写作背景、写作意义以及《海洋与现活》设计的逻辑思路和主要结构、内容。第二部分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主要介绍海洋资源的分类,包括大级别的分类及大级别下的次级及三级分类,并对每种分类下的海洋资源做概括性介绍。第三部分至第八部分分别介绍六大类的海洋资源与现活的联系链条,主要介绍海洋资源如何变成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人们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海洋景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能源、海水资源及化学资源、海底矿藏资源。第九部分为总结与展望,主要通过对全书的总结获得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认识,并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未来进行展望。
王琪所著的《中国海洋管理--运行与变革》的写作正是本着立足现实把握未来的时代需要,通过对我国海洋管理运行现状的剖析,把握我国海洋管理变革的趋向,从战略的高度对当前我国海洋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为中国的海洋管理的发展提供战略和政策依据。首先,将海洋管理纳入公共管理的分析视野之中,对海洋管理重新进行定位。
书稿以山东省为例阐述了作者在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五章,章概述了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相关学术研究观点;第二章介绍山东省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环境,并具体介绍了青岛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日照市、滨州市的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第三章研究了山东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包括青岛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日照市、滨州市2018年、2019年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市 十三五 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和 十四五 展望等;第四章研究了山东省海洋科技与政策情况;第五章讨论了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线薇微研究员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和环境综合调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经详细研究分析编撰而成。书中阐述了长江冲淡水输入变化对长江口渔业资源及相关环境要素的影响情况,包括鱼类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资源、鱼类资源、初级生产力、入海泥沙、物理环境(温度、盐度)、水化学环境、沉积环境等方面,数据资料翔实,分析全面,可为充分认识长江口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马明辉、段新玉、洛昊编*的《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研究(精)》依据1999--2013 年间保护区的连续海洋生态监测资料,研究、评价了保护区海洋生态质量状况及其长期变化趋势,分析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旨在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保护区也是研究渤海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本书的研究结论对判断渤海生态变化趋势及重大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全书共8章,**章为自然概况与开发利用现状,介绍了保护区的自然背景及开发利用状况;第二章为研究方法,介绍了保护区海洋环境调查中样品采集和评价的方法;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为水环境、沉积环境、生物质量和生物群落,主要介绍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质量及生物群落的现状与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结果;第七章为生
本书共收录论文52篇,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个案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对策性研究,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立法、海上交通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本辑收录的论文,除中心研究人员目前所承担的部分研究课题成果外,也有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有关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研究的*动态和研究水平。
《水务海洋信息化技术架构顶层设计》一书在全面回顾、评价上海市水务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要求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个时期上海市水务海洋信息化发展的定位、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并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水务海洋信息化进行了技术架构顶层设计。 《水务海洋信息化技术架构顶层设计》作者来自于行业信息化管理部门、业务规划设计部门以及专业的信息化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管理、业务规划和信息技术三方的优势,对于全国(海洋)信息化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规划和架构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水务海洋信息化技术架构顶层设计》适合各行业信息化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阅读, 同时也适合各级信息化咨询单位和
张存勇编的《海州湾近岸海域现代沉积动力环境》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海州湾近岸海域的动力环境、沉积物、沉积速率与沉积通量、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粒径谱、多组分分离、端元模型分析、分形特性、悬沙、悬沙级配、悬沙通量、悬沙动力机制、岸线变化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影响以及沉积动力变化的环境效应,是作者近10年来在该区域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其中部分资料因海湾开发不可再得而具有历史性,是海州湾近岸海域开发前后对比的宝贵资料。因此,本书可为继续深入研究区域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海州湾近岸海域现代沉积动力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也可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岸线开发利用、港口开发与疏浚、核电站取排水、重大海岸工程设计、清淤防洪、合理开发国土资源、协调人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海洋沉积研究人员以
本辑共收录论文38篇,内容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对外交流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个案研究;既有理论、对策类研究,也有基础性研究。收录的论文除基地研究人员的部分项目研究成果外,也有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有关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研究,尤其是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的*动态。
本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内容不仅涉及新世纪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方法、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海洋意识的重构以及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等,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艺术与海洋文学的研究,以及海洋开放思想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加强我国海洋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值得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学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既砥砺了思想,同时对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整体水平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亦不无助益。
本书采用观测资料与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海海域的概况、温度盐度和流场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对ELNino事件和北太平洋振荡(PDO)的响应。本书同时根据观测资料给出了黄海渔场分布与变化规律报告。后给出了黄海环流年际变化对渔场分布的影响研究。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海砂矿产资源和海上风能、潮汐、潮流、波浪、温差和盐差等可再生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陆上资源的瓶颈制约,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新时期,以海上风电开发为代表,沿海各省纷纷编制海上风电规划,提出宏伟的海上风电开发目标(2020年海上风能达3000×104 kW)。可以预见,我国将继续面临海洋资源开发热潮,各行业用海协调难度将继续增加,给海洋环境带来新的压力。 海洋功能区划既是海洋产业和涉海项目布局保障,也是规范和指导涉海行业规划的依据,以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都需要在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中得到解决。本书研究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摸清我国海洋矿产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储量及分布;二是通过对其开发利用现状的掌握,
王曙光主编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2014)》选录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特约了研究会部分研究员为本文撰写了论文。本书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以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围绕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权益与安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本书是国内全面介绍和论述海洋文化的专著,论及海洋与人类、海洋与中华民族、海洋与未来等重大话题。书中介绍了海洋的历史,涉及海洋地理、水文、气象、资源、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包括人类的诞生、地理大发现、海洋战争史以及海洋与人类的轶闻趣事等内容;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海洋历史发展,包括华夏海洋文明的诞生、历朝历代海洋事业的发展、相关发明创造以及历史上的重大海洋事记;论述了海洋开发利用所取得的成就,海洋污染及海洋灾难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以及海洋开发的构想。本书史料翔实、论述充分,行文活泼生动,对广大读者了解、认识海洋及其文明有很大的帮助。 走向海洋是中国民族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一切的基础。在当前复杂的海洋环境背景下,普及国人海洋知识,激发
本书是我国份关于海洋经济的年度报告,总结“十二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分析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崔凤、唐国建编*的《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试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环境社会学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分析海洋开发所带来的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问题及成因,探索性地提出实现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基本内容:海洋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沿海地区人口协调发展;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及转型;沿海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