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若干特定学科或者技术方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探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对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总结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旨在为我国海洋学科及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借鉴。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发展贯穿于各个海洋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将声学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的渔业声学技术和将地震波动学技术应用于物理海洋研究的地震海洋学,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介绍,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富有启示性的经验与方法。
本图集由总图、海岸带、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以及无居民岛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括岸线、地貌、地质、潮间带底质、潮间带底栖生物、潮间带沉积化学、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专业图件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本图集为辽宁省 908专项 成果集成主要成果之一。共138幅图。包括辽宁省海岛分布图、海岛海岸带图、岸滩动态图、潮间带沉积物类型分布图、潮间带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分布图、底栖生物图、滨海湿地类型分布图、植被类型分布图、海洋保护区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通过这些专题图较好地表达了辽宁省海岛海岸带区域的基本环境状况,可为沿海及海岛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相关人员工作提供参考。
本书以江苏省海洋发展为重点,海洋发展战略侧重于江苏省海洋发展的战略分析,特别是从高质发展、融入 一带一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角度深入剖析,强调发展海洋经济应以海洋资源和空间开发利用为依托,追求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是海洋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海洋产业升级重点分苏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的短板,强调海洋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同时分析江苏省海洋文化等产业提升发展思路。海洋管理是海洋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管理创新从海域使用权法制化管理制度,海洋体制机制创新,海域安全与应急管理机制,海洋产业科技支撑等多角度提出系统化方案,以提升海洋管理水平,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山东省海岛海岸带》是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专项(简称 908专项 )工作成果的一部分。本图集具体包括山东省沿海地理位置图、山东省沿海地形地貌图、山东省海岛海岸带调查站位分布图、山东省海岛分布图、山东省海岛海岸带地貌分布图、山东省海岛海岸带岸滩动态分布图、山东省潮间带沉积物类型分布图、山东省潮间带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图等。图集内容详实,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目前,海洋无人自主观测相关装备琳琅满目,其用途、型号、功能和规格各异,这些设备功能复杂、技术含量高,每一种装备都有它特定的应用空间和功能定位。《海洋无人自主观测装备发展与应用》丛书从平台和载荷两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分类,基于平台和载荷两个不同方面明确各种海洋无人自主观测装备的功能和优劣,同时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型号的主流产品进行性能介绍、技术指标对比、应用分析和对比评述等,这不仅能有助于海洋科研工作者在海洋观探测及其各项实际海洋观探测工作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为海洋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等全面系统地了解海洋无人自主观测装备提供参考资料。
为适应海域使用管理的新形势和要求,全面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海域使用论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和技术方法,帮助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海域使用论证方面的知名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对多年海域使用论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一套考试系列参考教材。《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是该套教材中的一册。《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不同用海类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案例,在分析点评基础上汇编完成的。本册教材在编制中注重分析总结了各类型用海项目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与海域使用管理政策的把握、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海域资源环境条件特征海域使用
根据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调查结果统计,辽宁省纳入《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辽宁分册)》的海岛数量为633 个,岛屿总面积约500 km2,岛屿岸线长约920 km,岛屿类型多为基岩岛。在海岛开发利用方面,辽宁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港口设施、渔业设施、旅游设施和以海岛为中心建立的海洋生态保护区都极具特点,并已形成功能兼容、各具特色的海岛开发和保护模式,在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辽宁省已围绕《辽宁省海岛保护规划(2012 2020 年)》组织开展了海岛地名普查、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申报建立以海岛为中心的海洋公园,组织实施全省海岛整治修复项目,组织建立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并开始了系统的业务化运行等重点工作。截至2017 年底,全省已组织开展16 个海岛整治修复工程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近6 亿元,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气候的调节器、资源的宝库。海洋是不平静的,她呈现出在波浪、潮汐、涡旋、环流等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热量、盐分和营养物质,维系着地球的生命系统和气候系统。在我们国家东海的外侧,有一支常年向北的暖流 黑潮,这支暖流离开东海陆架进入日本沿岸,终在北纬35 左右离开岸界,形成东向的延伸流动,构成了全球海洋动力过程为复杂的区域 黑潮延伸体。2011年3月12日,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泄漏!大量核废水进入海洋,在黑潮延伸体强劲海流的作用下,向外扩散,在给日本造成重大灾害的同时,也影响着周边国家。 中国作为西太平洋沿岸国家,也面临着核辐射污染的危险。因此,国家海洋局组织了持续性的跟踪监测。随着国家行政职责的调整,2020年,受生态环境部的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组织编写的《全球海洋科学报告》,首次对全球海洋科学的现状、能力和趋势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量化了关键要素,促进了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促进了海洋科研,为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挑战做出了贡献。《全球海洋科学报告》译著的出版发行,对于衡量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实力与差距,推动中国海洋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可参照的重要文本,为管理者、决策者和政府部门等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工具。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确定并量化推动海洋科学生产力和效能的各种因素;促进国际海洋科学合作与协作;帮助确认科学组织和能力之间的差距,并通过共享专业知识和设施,推动能力建设及转让海洋技术;制定优化利用科学资源和促进海洋科学与
本书基于上海海洋大学 数字海洋研究所 相关科研积累,重点考虑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智能感知中数据分析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本书从空中卫星遥感影像、岸基视频分析、水下光学图像,以及大数据可视分析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海洋领域的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并通过海洋涡旋、海洋锋、海浪要素检测、水下机器视觉增强、多视图海洋异常模式挖掘等具体应用案例阐明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潜力。本书内容有助于推进人工智能与智慧海洋交叉领域的研究,加速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创新,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绘制了渤、黄、东海近海4个水文要素的平面和断面分布图,4个水文要素包括水温、盐度、密度和声速;绘制了渤、黄、东海近海的余流时间序列图。台湾海峡至北部湾近海4个水文要素的平面和断面分布图,渤、黄、东、南海的气温、3个海气通量要素、6个辐射要素和皮温的平面分布图。 本图集对绘制要素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处理,经过校对、分析、对比和质量控制,进行了筛选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