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所著的《中国海洋管理--运行与变革》的写作正是本着立足现实把握未来的时代需要,通过对我国海洋管理运行现状的剖析,把握我国海洋管理变革的趋向,从战略的高度对当前我国海洋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为中国的海洋管理的发展提供战略和政策依据。首先,将海洋管理纳入公共管理的分析视野之中,对海洋管理重新进行定位。
书稿以山东省为例阐述了作者在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五章,章概述了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相关学术研究观点;第二章介绍山东省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环境,并具体介绍了青岛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日照市、滨州市的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第三章研究了山东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包括青岛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日照市、滨州市2018年、2019年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市 十三五 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和 十四五 展望等;第四章研究了山东省海洋科技与政策情况;第五章讨论了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本书是在国家“十一五”攻关计划《辽宁海区赤潮统计预报》(2001BA603B-06-05)、海洋公益行业专项“典型海域水母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业务化应用与示范研究”(20100501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金属离子在微囊藻群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31300393)、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东湾典型海域褐潮生物种群生态对策”(2014020182)及辽宁省海洋与渔业科研项目“基于生态稳定性的溢油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及溢油次生灾害的生态防治”(201415)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部分研究成果,并借鉴和引用前人的部分研究结果系统集成。本书在概述渤海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渤海海域频繁发生的赤潮、褐潮、水母灾害、溢油事故、生物入侵及绿潮、污损生物危害等海洋生态灾害的诱因、规律、危害及其应急处置技术研究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海洋生态灾害
本书共收录论文52篇,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个案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对策性研究,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立法、海上交通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本辑收录的论文,除中心研究人员目前所承担的部分研究课题成果外,也有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有关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研究的*动态和研究水平。
张存勇编的《海州湾近岸海域现代沉积动力环境》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海州湾近岸海域的动力环境、沉积物、沉积速率与沉积通量、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粒径谱、多组分分离、端元模型分析、分形特性、悬沙、悬沙级配、悬沙通量、悬沙动力机制、岸线变化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影响以及沉积动力变化的环境效应,是作者近10年来在该区域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其中部分资料因海湾开发不可再得而具有历史性,是海州湾近岸海域开发前后对比的宝贵资料。因此,本书可为继续深入研究区域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海州湾近岸海域现代沉积动力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也可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岸线开发利用、港口开发与疏浚、核电站取排水、重大海岸工程设计、清淤防洪、合理开发国土资源、协调人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海洋沉积研究人员以
本辑共收录论文38篇,内容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对外交流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个案研究;既有理论、对策类研究,也有基础性研究。收录的论文除基地研究人员的部分项目研究成果外,也有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有关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研究,尤其是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的*动态。
本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内容不仅涉及新世纪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方法、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海洋意识的重构以及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等,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艺术与海洋文学的研究,以及海洋开放思想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加强我国海洋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值得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学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既砥砺了思想,同时对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整体水平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亦不无助益。
王曙光主编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2014)》选录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特约了研究会部分研究员为本文撰写了论文。本书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以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围绕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权益与安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本书是国内全面介绍和论述海洋文化的专著,论及海洋与人类、海洋与中华民族、海洋与未来等重大话题。书中介绍了海洋的历史,涉及海洋地理、水文、气象、资源、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包括人类的诞生、地理大发现、海洋战争史以及海洋与人类的轶闻趣事等内容;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海洋历史发展,包括华夏海洋文明的诞生、历朝历代海洋事业的发展、相关发明创造以及历史上的重大海洋事记;论述了海洋开发利用所取得的成就,海洋污染及海洋灾难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以及海洋开发的构想。本书史料翔实、论述充分,行文活泼生动,对广大读者了解、认识海洋及其文明有很大的帮助。 走向海洋是中国民族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一切的基础。在当前复杂的海洋环境背景下,普及国人海洋知识,激发
《建言浙江海洋献策科学发展》作者许建平对十五年中撰写的与海洋有关的提案和信息进行了一番梳理,并整理成册,供广大盟员和热爱海洋的大众参考。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书中对相同内容的提案和信息进行了分类归纳,形成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水综合利用、围填海造地、海洋能利用、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修造船业和港口建设等8篇,汇集了50件提案、信息。
填海造陆是导致滨海湿地遭受影响的重要因素和 直接驱动力。赵蓓、王斌、宋文鹏等编*的《环渤海 区域填海造陆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研究》共分为5个章 节,以环渤海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针对该区域亟待 解决的填海造陆开发活动与湿地资源合理保护之间相 协调的核心问题,对环渤海区填海造陆情况及2000年 、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和2014 年7个时期滨海湿地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据遥感影像 解析解译,在把握环渤海区域填海造陆开发状况、明 晰滨海湿地退化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填海 造陆对环渤海区域湿地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评估填 海造陆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同时通过借鉴国外滨海湿 地保护政策措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适合我国国情 的填海造陆管理与湿地保护调控对策,为管理决策提 供依据,推动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从
马丽卿、朱永猛编著的《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海洋旅游综合管理体制研究--以浙江为视点》既立足于海洋旅游经济实际,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全面梳理现行旅游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问题,提出切合未来趋势的创新型海洋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中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本书还将研究视野投向浙江,以浙江海洋旅游管理实践为研究蓝本,通过梳理浙江海洋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原因等,提出了构建浙江“大海洋旅游”管理体制的框架、实施路径以及运行模式。
近年来,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rated CoastalManagement,ICM)被广泛用于治理海岸带及海洋环境恶化,确保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这一趋势也促使国际组织把推进ICM的实施提上Ft程。实地应用和经验证明,ICM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应对来自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从而实现海洋及海岸带、自然资源的良好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海岸带及海洋管理需要基于ICM项目的实施。据此,PEMSEA(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制定的目标之一就是,到2015年,将该地区20%的海岸带纳入ICM项目中。这就意味着需要尽快增加从事ICM项目的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为此,PEMSEA一直在国家和地区间推广ICM的培训课程(除了网络构建、同类项目的联盟安排和开展ICM研究生课程等其他战略措施外),动员经过培训的人员积极参与到国
近年来包括溢油、绿潮(赤潮)、危化品泄漏、核泄漏在内的海洋突发事件接连发生,这些海洋突发事件对水产养殖、水上运动、滨海旅游、海上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影响尤为严重,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急需加强海洋环境灾害应急信息管理,提高应急决策能力。本书分七章介绍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现状、海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应急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应用等内容。为实现应急业务管理、提高应急指部门决策能力和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本书可供海洋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研究了海洋能及海洋能产业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海洋能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国外海洋能产业的发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外海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根据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归纳总结了系统构建原则,提出了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即创新主体子系统和创新支撑子系统,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模型,阐释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实证评价,使用UCINET6.0软件研究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主体子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子系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要素对
王健鑫、赵盛龙、陈健编*的《舟山海域海洋生 物野外实习指导手册(海洋生物系列教材)》主要内容 :为配合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物野外实践项 目 开展,依托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科学野外 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作者基于多年来从事舟山海域 海洋生物野外实习教学工作的经验和大量标本资料的 积累编写了此书。本书共收录了实习基地所在海域的 900余种海洋生物,并配有彩色图片,对其形态特征 、生态习性、分布等进行了概括描述?br/ 本书特色:本书结合现代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 养需求,着重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书中附 有各物种二维码,读者如果想进一步详细了解本书所 收录的海洋生物物种信息,可扫描对应物种的二维码 ,平台由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数据库提供数 据支撑(http://cvnlbm.zjou.edu.cn)?br/ 适用范围:本书可作为
《北部湾海洋科学研究论文集(第4辑海洋化学专辑)》是科考员们关于北部湾海洋的手观测数据和所取得手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北部湾夏季海水中硝酸盐(N03-N)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北部湾溶解氧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北部湾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和总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北部湾活性磷酸盐含量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北部湾活性硅酸盐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北部湾海域总溶解无机氮含量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等。
本书是为了总结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实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国家海洋局设置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专题。本书正是在此研究下编写而成,通过专题研究,全面了解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情况,客观评判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成效,分析区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区划方案,扬长避短,提高新一轮区划的科学性。夏登文、徐伟、刘淑芬主编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在我国属首次进行,没有现成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模型,课题组从海洋功能区划设定的目标出发,对海洋功能区划目标实现程度、基本功能区设置和实施措施落实、海域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总结分析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一轮区划编制实施提出了建议。
龚虹波编著的《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概论(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在概述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海洋法公约》及其基本法律制度,并通过对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海洋政策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海洋政策的发展历史及完善措施。然后,从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经济管理、海洋功能区划、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海洋管理内容及经验。
《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是一套全方位反映与介绍海洋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资源各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中细分成若干书目的大规模海洋丛书。自 2011 年辑出版以来,目前已经推出了 10 几种。此次作为第三辑出版的品种共计有 9 本。 本书是《话说中国海洋资源系列》中的一本。本书着重阐述中国海洋渔业的主要功能及其在捕捞、养殖、病害、水产加工、医药和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对于国计民生的贡献,以此来反映我国渔业的基本情况。同时,本书作为一本海洋渔业的科普读物,适用于渔业爱好者及其相关生产、科研、教育、政府部门参考,对于了解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