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海风下的主角,是各种鸟和鱼。 它们生存繁衍,它们猎食或被猎食或兼而有之,它们随季节变换而迁徙奔波,它们与其他生物互动共生 一个瑰丽奇妙的海洋世界,一段生命轮回的交响曲。 在核污染水永久危害海洋的当下,让我们回溯过去,认识那尚未被工业大规模污染的海洋原生态环境。
美丽而又神秘的海样一直让全世界的人们着迷,因为它不但有五彩斑斓的珊瑚、绚烂的海葵和漂亮的水母,有凶猛的鲨鱼、可爱的海豚和淘气的鲸,还有自己的草场、森林,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海洋是一个生物的大家庭。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亿万年来发生在海洋中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海洋是怎样的,它本身有什么特点;介绍了生活在其中的林林总总的生物,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繁殖;介绍了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活;还介绍了我们人类和海洋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明白许许多多:原来河豚有毒不是它的错,海湾也会“燃烧”,海中鱼儿的伪装还有自己的妙招,老实的海贝之间也会发生战争,鱼医生偶尔也会耍花招……
《中国走向海洋》是一本译著,原著者为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专家学者。 近些年,中国在造船、海上贸易、近海能源勘探、捕鱼以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本书将中国作为潜在的海洋强国进行了公正综合的分析评价,回顾了明清以来中国的海洋政策,讲述了当代中国海上转型的情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将中国置于更大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评述,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转变的案例 从波斯帝国时代到前苏联时代,总结了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该书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转入海上转型阶段,尽管仍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如果这样的转型证明是正确的,作者们认为这会是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非凡事件。另外,本书还提供了几十幅详细的地图以及积极分析框架,从而使读者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捕述为主的系列专著。按专业分为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八个分册。洪华生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为“化学海洋学”分册,全书共分4篇24章,系统描述了中国海基本化学要素、主要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基本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 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0%,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尚未颁布海洋高质量发展水平监测评估的相关规定、行业标准等,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缺乏系统理论研究。本书拟研究提出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新时代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分析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政策。本项研究对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共分为五章。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是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海洋产业的市场环境与国际条件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由于发展历史长、参与主体多,如果不能有效转型升级就不能适应产业环境的变化,对海洋产业长期稳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深刻嵌入整个原有经济体系,产业技术、产业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的体量庞大、模式更新相对滞后,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研究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规律对海洋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晓琛主编的《浙江省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从自然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域管理等多个方面描述了浙江省海域使用背景,重点阐述了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的现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专题研究了浙江省海域使用结构与布局、海域开发强度、用海类型多样性、海域使用协调性、海域利用可持续性等海域使用特点;分析评价了浙江省海域9个典型功能区的自然禀赋、海域使用现状及开发利用特点。本书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浙江省海洋管理部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政策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为海域使用管理技术支撑工作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现状趋势分析和研究方法经验。
本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部分是中国近海海面热平衡及海气界面热交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热的状况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近海海面热平衡诸分量的研究进展及本书的*研究结果。第二部分是中国近海海面热平衡气候学图集。热平衡气候图集是基于卫星遥感反演出的海洋和大气参数资料,应收改进的热量计算方法得到的1987-2006年高分辨率0.5°×0.5°中国近海海面热平衡资料绘制而成,其中包括平衡、潜热量、感热量和海面有效回辐射以及热收支平衡。海面热平衡资料是进行海洋和大气研究以及气候预测的基础资料,是揭示和解释海洋、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基础。 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海海气热交换以及热平衡状况和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中国乃至东亚气候变化的深入研究和预测有重
《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是一套全方位反映与介绍海洋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资源各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中细分成若干书目的大规模海洋丛书。自 2011 年辑出版以来,目前已经推出了 10 几种。此次作为第三辑出版的品种共计有 9 本。 本书是《话说中国海洋文化系列》中的一本。历史年代划分,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前期,探讨了各个时期,中国港口的变迁历史。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 的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是就这一学术主题进行认真的历史学考察的部学术专著。作者注重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比较全面、比较详尽地说明了秦汉时期齐人进行海洋探索与海洋开发的成就,分别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层面进行了历史分析。有些论述,对世界海洋学史的学术总结也有推进意义。
李铁刚、熊志方、翟滨著的《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碳循环(精)》共分11章,第1章重点总结了海洋硅藻与碳、硅循环的关联,海洋硅藻研究中运用的微体古生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以及硅藻席沉积的时空分布、形成机制及研究现状等;第2章简要介绍了东菲律宾海的海底地形地貌、构造环境、洋流体系和水文、气象等区域地质和海洋背景;第3章首先介绍了本专著的研究材料和方法,其中重点讨论了海洋沉积物中硅藻的提纯方法和ICP.OES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技术;第4章勾勒了东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的时空分布;第5章运用微体古生物学方法确定了成席硅藻的种类以及非成席硅藻的群落组成,并由此讨论了其指示的古海洋环境信息;第6章利用黏土矿物组成以及提纯的E.rex硅同位素确定了E.rex勃发所需营养物硅的来源和利用状况;第7章通过生源组分研
海洋经济是以海陆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型经济。发展壮大海洋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沿海城市,进而实现从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欠发达城市的逐步发展,是中国实施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本书在深入分析海洋经济运行机理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图与网络方法,构建了海洋经济产业网络和城市网络模型,设计了海洋产业关联结构和城市关联结构的测度方法和衡量指标。通过定量化指标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及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重点沿海城市的关联结构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并根据实证结果对海洋经济及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海洋生物地理学是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理学经过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洋生物地理学》共7章。至第三章重点介绍海洋生物地理学的概念以及学科体系与性质,同时概述了海洋生物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关系,以及海洋生物群落概念和研究内容;第四章、第五章为海洋生物地理学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海洋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及其环境特征和适应机制,以及基于分子和同位素的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第六章、第七章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海洋生物,重点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对策与措施。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内容,为今后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
这一次《看地球》将目光投向了海洋。《海洋的新边界》系法国开发署《看地球》系列的2011年版,也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继2010年出版《城市:改变发展轨迹》后的第二本。 在20世纪中,海洋的边界不断遭到挤压,人类的足迹已经到达所有海域,人类一再突破海洋的界限从而获得鱼类、矿产、遗传等资源。随着技术进步、发明创造的涌现、工业需求、国家的战略调整以及生态保护等的变化,各方利益纠结在一起,海洋的编辑不断被改写。当前的一些变化给海洋世界造成了一定冲击,本书就是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使未来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相结合等问题进行讨论。作者采用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路径,用一种科学的、与政治决策相联系的方式来解析国际社会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海洋遗传资源的开发以及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海洋战略的必由之路。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海洋各项工作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同时,更加应该树立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自2013年1月11日成立以来,坚持以“打造中国海洋发展智库”为己任,以“为国家海洋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涉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院校)提供工作服务、为海洋科技人才提供平台服务和为海洋科研队伍建设提供条件服务”为宗旨,全面筹划研究课题、搭建研究平台和组织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海洋
本研究首先对海域资源配置基本背景和国内外现 状进行了论述,对海域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 讨,并回顾分析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发展历程,基 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分析了我国当前海域资源配 置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法律层面和区划、规划、 政策、理论层面研究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的基本 依据;*后,从海域资源配置的评价体系和配置流程 两个方面研究了海域资源配置方法,并提出了我国海 域资源配置的具体建议。 曹英志编著的《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研究》从内容 框架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第0章、第i章 、第2章、第3章)分析了研究的基本背景、基础理论 和突出问题;第二部分(第4章、第5章)研究了我国海 域资源配置方法的基本依据,包括法律依据和区划、 规划、政策、理论依据两个方面;第三部分(第6章、 第7章)是本研究的
近岸海域位于海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对自然及人为胁迫均具高敏感性,而210Pb和137Cs方法是研究百年尺度环境变化的为常用的方法。卢学强著的《210Pb和137Cs方法及在近岸海域研究中的应用》结合东京湾、伊势湾、三河湾、渤海湾等案例,主要对应用于近岸海域研究的210Pb和137Cs方法及有关模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其不仅可以为210Pb和137Cs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为近岸海域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参考。 《210Pb和137Cs方法及在近岸海域研究中的应用》适合于从事海洋学、环境学、沉积学、放射性年代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对从事海洋环境管理的决策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