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写作的科学通识经典,主要探讨了生命的本质、维持和延续,以及遗传和变异等生物学现象。书中引入了非周期性晶体、负熵等概念,解释生命体如何通过摄取负熵来维持其有序状态。薛定谔还头一次提出了 遗传密码 的概念,并运用量子力学理论解释了基因突变的原因。 这部著作不仅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引导后世许多科学家从微观物理学的视角研究生命问题,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并直接启发了 DNA双螺旋结构 的发现。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由细胞构成,细胞由分子构成。然而神奇的分子世界是纳米数量级的,我们很难直接观看到一个活体生命中的分子。虽然并不奢望过早地看到质子对撞的直播,但人类从很早便开始想象构成人体无数分子、细胞的形态及其运行状态,期待着能够以一种“通俗”抑或“真实”的方式观察它们。 幸运的是,古德赛尔所著的《图解生命》为期待已久的人们带来了“图解”,从高尔基体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命周期,从ATP合成酶的运转到维生素对生命的意义。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以这种美妙的方式描绘所有已知的分子生物学现象和研究成果,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精心挑选并组织的话题和篇章中,一览时刻运转着的“生命的装置”,包括它们的形态、结构及其运行过程中重要时刻的景象。 当人们看到这些以水彩绘制的分子装置和细胞(
《宇宙史诗(命运砝码)》内容简介:公元前300多年,屈原写下了的长诗《天问》,对宇宙构造、成因、天体运行等提出问题,综合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猜想以及困惑。可以说,在思考宇宙方面,诗人曾经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两千多年来,我们纪念屈原,更多的是弘扬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屈原在《天问》里所表现出的疑问精神、探索精神和对于宇宙奥秘的深切关注,蕴藏着更大的能量,更加博大深邃。 秉承屈原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天发问。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与重建,今人眼中的宇宙与古人眼中的宇宙已是相去甚远。如今,关于宇宙的书籍很多,人们认识、了解宇宙的途径也很多。然而,像屈原那样以诗歌形式系统解读宇宙的作品,。
《赶往火星:红色星球定居计划(原著修订版)》内容简介:把登陆火星作为星际任务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航天成就,也是为了再次确认我们社会的先驱特性。火星傲然孑立于太阳系的地外星体之中,它天然拥用不仅能支持生命、还能用于技术文明发展的所有资源。与月球相对荒芜的环境相反,火星拥有真正的海洋,虽然它还封存在土壤的永冻层中;它也有大量的碳、氮、氢、氧,只要具有足够的智慧,就能让它们为我们所用。这四种元素不仅是食物和水的基础,也能产生塑料、木材、纸张、服装,以及最重要的火箭燃料。另外,火星经历的火山和水文过程带来了与地球上一样的多种矿物质。
生命如何出现?海洋生物登上陆地要面对哪些挑战?植物为何能占领陆地?恐龙为何灭 ?我们都是“非洲夏娃”的后代吗? 本书讲述了地球从诞生至今其上所有的生命形式。从 初、 简单的生命形式开始,我们可以饱览地球历 主要生物类群的演化进程。大陆板块运动、海平面升降和大小冰期等环境剧变迫使地球生命发生改变,并在化石记录中留下了诸多标志性的演化痕迹,如骨骼的发展引发了寒武纪大爆发,有壳的蛋为陆地生活带来可能,翅膀的出现让昆虫和鸟类成功飞向空中。身处演化的洪流之中,人类的影响能否如数次大灭 事件一般对地球生物造成“致命伤害”?。
本书是200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生态学》(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的配套教材。全书共分为五章。章为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与训练,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开始生态学实验训练之前,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有助于生态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第二、三、四、五章为具体的实验内容,涵盖了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部分,强调对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书后有附录,介绍野外实验中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救护措施以及生态学实验中常用的溶液配制方法与常规实验仪器。书中每个实验都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增加了学生自主设计、完成生态学实验的内容。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学、林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