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全面深刻地解析了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结构基础及由此阐发的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了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信息及知识,以及从遗传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传递,基因产物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从各类生物信号转导、细胞运动、物质输运与相互作用,到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物学和病毒结构与功能。本书涉及的知识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既整合了迄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又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福建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是由福建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科考队的专家、学者经较为系统的科学调查撰写而成。《福建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系统介绍了以东方水韭及其栖息地、珍稀雉科鸟类、海南虎斑、大面积亮叶水青冈落叶阔叶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福建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社会概况、植物资源、植被资源、脊椎动物资源、昆虫资源、贝类资源、大型真菌资源等。《福建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共61 万字,附有精美的照片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等。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在历年为研究生讲授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着重基础,兼及应用。全书16章:总论部分包括水环境、淡水生物种群、淡水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等5章;各论部分包括水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周丛生物和淡水鱼类等7章,着重于生态功能;应用水生生物学部分包括水污染生物学问题、渔业生物学问题、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以及数学在水生生物学中的应用等4章。
《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21年度)》系统地阐述了2021年度全球生物安全领域发展态势,包括全球生物安全威胁形势、国外生物安全管理、国外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国外生物安全技术进展等四部分内容。同时,对美国《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防御》《生物安保与生物防御政策路线图》及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等重要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
本书编译自Richard B.Primack编写的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Fifth Edition),系统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和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引起的物种丧失和灭绝,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原著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保护生物学教科书。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管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有关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总结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及管理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捕捞渔业管理、水生生物重要物种管理、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水生生物生境修复管理、水生生物外来物种管理、涉水工程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管理》简要介绍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管理工作相关执法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以水层-底栖耦合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思路贯穿始终,《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共分12章。以绪论和渤海的自然环境作为开头两章,4~9章是《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即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既显示了大型底栖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的同步观测和综合分析,将粒径谱应用于次级生产力,也体现了传统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分子多样性的交叉和融合。第3章和*后3章生源要素的底-水交换过程、摄食过程、生物扰动过程以及水层-底栖耦合模式的建立,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属于水层-底栖耦合的关键生态学过程。《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对于渤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地方、空间与生存——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研究》是部研究美籍华裔学者、当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的学术著作。从对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重要的理论特征的梳理和评析入手,《地方、空间与生存——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所涵盖的生态生存观、生态整体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艺观,揭示了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的独特建树及其对中国当下生态文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形成了作者宋秀葵自己的关于生态文化研究的学术观念。
本书以历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有关贵州植物、动 物、微生物的史料为辑录对象。从贵州地方志文献 史料辑校整理入手,探访史源,细数家珍,能为读 者提供一部有关贵州生物多样性的史料汇编。鲜活 直观的历代史料,串成古代贵州生物多样性生动活 泼的画面,从中可清晰地看到生物物种的分布、传 播、形态、特性、价值等信息,以及传统物产分属 向近代学科分类的渐变过程,为增强生物多样性保 护意识,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提供文献支 撑和史料依据。并具有如下意义。 本书文献来源主要以现存省志和府州县志为主 ,兼及通史、总志及个人别集。工作底本尽可能择 其年代较早、内容详实之原本,并视情况以他本校 勘。全书分 植物篇 动物篇 2部分,以篇为纲 ,篇下设类和属。时间段为明代至新中国成立前。 其中植物篇分五章,共12属,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