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全面深刻地解析了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结构基础及由此阐发的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了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信息及知识,以及从遗传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传递,基因产物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从各类生物信号转导、细胞运动、物质输运与相互作用,到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物学和病毒结构与功能。本书涉及的知识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既整合了迄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又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章静波、刘星霞编写的《简明干细胞生物学》为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教学用书。全书以干细胞为中心,介绍其生物学性质、操纵以及利用。本书编写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新颖性、启发性和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书中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中这支发展为快速的学科——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书中如实告知了干细胞为什么可保持其不对称的分裂、微环境是怎样调控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等尚未解决的难题。 本书有几章专门介绍干细胞培养的技术,如胚胎干细胞的培养、iPS细胞的建系、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实验等。 本书可作为生物学、医学基础等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教材,可供希望学习与掌握有关干细胞知识与技能的生物学与医学的硕士生、博士生、高年级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人员以及对实验室科学感兴趣、更想让干细胞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医生们参阅。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在历年为研究生讲授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着重基础,兼及应用。全书16章:总论部分包括水环境、淡水生物种群、淡水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等5章;各论部分包括水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周丛生物和淡水鱼类等7章,着重于生态功能;应用水生生物学部分包括水污染生物学问题、渔业生物学问题、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以及数学在水生生物学中的应用等4章。
《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21年度)》系统地阐述了2021年度全球生物安全领域发展态势,包括全球生物安全威胁形势、国外生物安全管理、国外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国外生物安全技术进展等四部分内容。同时,对美国《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防御》《生物安保与生物防御政策路线图》及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等重要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
《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指导》是针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配套用书。学习指导密切联系教材内容,按第八版《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内容和顺序编写。全书共26章,每章由“目的要求”“教材精要”“强化训练题”以及“参考答案”等部分组成。学习指导针对每章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强化和详尽地解答。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本书编译自Richard B.Primack编写的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Fifth Edition),系统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和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引起的物种丧失和灭绝,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原著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保护生物学教科书。
《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以水层-底栖耦合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思路贯穿始终,《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共分12章。以绪论和渤海的自然环境作为开头两章,4~9章是《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即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既显示了大型底栖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的同步观测和综合分析,将粒径谱应用于次级生产力,也体现了传统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分子多样性的交叉和融合。第3章和*后3章生源要素的底-水交换过程、摄食过程、生物扰动过程以及水层-底栖耦合模式的建立,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属于水层-底栖耦合的关键生态学过程。《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对于渤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生态模型是生态学中发展*迅速的领域之一,自1994年本书第二版出版以来的10多年间,生态模型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数量也数倍于以前。但是除了目前已经有的一些专门针对种群动态等生态模型的书籍,能够全面阐述生态模型理论与过程,涵盖各类生态模型的书尚不多见。本书(即第三版)阐述了生态建模的概念和过程,代表了该领域的*发展和权威介绍,为读者提供了构建生态模型的工具。在综合阐述生态模型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读者独立建模的实践性。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生态建模技术,多数章节末尾设有相应的练习。和前两版相比,本版更注重对建模过程的分步且详细的讨论,阐述了建模过程中涉及的子模型和单元过程,并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概述、举例、复杂性和应用性的阐述,尤其深入描述了*的模型技术。 本书适用于做生
一本关于生命、死亡与健康为主题的医学人文关怀之书。 全书围绕题生命与健康这个核心话题来书写。作者做了几十年的临床医生,有很丰富的从医经验,她从医学角度来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知识性话题:如何看待维生素、枕头、病菌与病毒等;生命健康上较为隐讳的话题,如艾滋病、少儿性教育等;如何看待死亡,保持临终尊严等,这也是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前预嘱推广所倡导的核心理念。 作者以自身从医与做生前预嘱推广所遇到的人与事来写,叙事强,细节丰富细腻,且具有一定哲理性的思考,使全书好读、感人,又具有启迪意义。
本书内容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标准,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更新,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启迪性和实用性,重点教学内容以考点、小结和自测题等形式呈现。体例编排切合中职学生需求,插入的案例和链接适合中职阶段学生心智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本书以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主线,以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为基础,贯穿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讲述结构生物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比较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局限,介绍结构生物学的新成果、新进展、今后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内容涵盖绪论、核酸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4部分23章。与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同类书比较,本书增加了分子伴侣、第二遗传密码、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与疾病、蛋白质组学和质谱技术等新章节,并增加了一些*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每章后有小结和思考题,全书后附有结构生物学名词索引和历年结构生物学相关领域Nobel奖获奖情况统计,以方便读者查阅。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2010——2013)》旨在从调查研究、战略分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信息的跟踪监测,以反映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选取了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科研领域的10个前沿、热点方向,探讨了这些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总结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农林教材出版规划”立项教材,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基础上修订的。本书结合人们认识事物的特点,在从整体认识生态学、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为背景讲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生命体系的生态学规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及理论应用。全书共10章,在全面介绍经典生态学内容的同时,还及时反映生态学学科前沿的*成果及发展动态,内容涉及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和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重建与恢复、污染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生态工程、生态旅游、工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小区等。 本书适用于农林院校各专业和综合性院校非环境科学、非生态学专业。也可供生态学学科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阐明了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揭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响应机制。本书综合集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世界同类地区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1、由于網上書店可能根據各種情況隨時調整價格,我們的價格信息存在滯后性。以上價格僅作參考,具體以網上書店標示的價格為準。 2、如價格折扣信息和原書定價存在較大誤差,可能是該店售書為本書的不同版本或不同裝禎形式,請讀者自行鑒別。 3、對如何網上購書存在疑問,請點擊上面購書指南鏈接查詢。
重点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相关的活动,包括学校以正规课程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活动;以课外兴趣小组为依托开展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团体结合开展的活动;面向公众或某些爱好者开展的活动以及教师培训等。案例撰写包括教育(活动)过程内容、教育(活动)形式、参加群体、资源条件、前期准备、活动效果及专家点评等几个基本部分。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生物入侵的数学模型》主要介绍生物入侵的数学模型*研究成果,包括种群与群落的非空间动力学模型、反应扩散模型、微分——积分模型、时空离散模型、*模型、精确解模型以及生物入侵的现实例子。《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生物入侵的数学模型》内容充实丰富,数学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有机结合,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国内外生物入侵动力学的前沿方向和研究趋势。《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生物入侵的数学模型》深入浅出,既能使一般读者尽快地熟悉生物入侵的数学模型研究方法,又可以帮助具自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研究生物入侵动力学。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数学系、生物系和农、林、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有关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今年是国际著名的昆虫学家陈世骧院士诞辰110周年。为了纪念陈先生对我国乃至世界叶甲总科的系统学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作为他亲自创建的叶甲研究团队和后学,我们对自"TheChrysomelidae(Coleoptera)ofChinaandKorea"(GressittandKimoto,1963)以来到2014年50年来中国叶甲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修订。《中国叶甲》仅包括狭义的叶甲科,即仅包括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和跳甲亚科Alicinae。该书《中国叶甲》共记录了叶甲科3亚科260属2304种(亚种),其中:叶甲亚科36属397种,萤叶甲亚科124属1054种(亚种),跳甲亚科100属853种(亚种)。与"TheChrysomelidae(Coleoptera)ofChinaandKorea"相比,五十年来,叶甲亚科原纪录28属191种(亚种),现增加了8属206种(亚种);萤叶甲亚科原记载了94属527种(亚种),现增加了30属527种(亚种);跳甲亚科原纪录63属310种(亚种),现增加了37属543
《VacciniaVirusandPoxvirologyMethodsandProtocols》(2004)是由StuartN.Isaacs组织众多专家编写的专著,这是世界上*本系统总结痘苗病毒和痘病毒学研究方法的专著,全书分24个专题全面介绍了痘病毒研究中一些成熟的和经典的实验技术,涉及重组痘病毒的构建与筛选、痘病毒cDNA文库的构建、早晚期基因的体外转录研究、痘病毒DNA及RNA研究分析、病毒融合及蛋白互作、免疫学研究及诊断和病毒动物模型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