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全面深刻地解析了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结构基础及由此阐发的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了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信息及知识,以及从遗传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传递,基因产物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从各类生物信号转导、细胞运动、物质输运与相互作用,到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物学和病毒结构与功能。本书涉及的知识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既整合了迄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又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在历年为研究生讲授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着重基础,兼及应用。全书16章:总论部分包括水环境、淡水生物种群、淡水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等5章;各论部分包括水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周丛生物和淡水鱼类等7章,着重于生态功能;应用水生生物学部分包括水污染生物学问题、渔业生物学问题、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以及数学在水生生物学中的应用等4章。
《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21年度)》系统地阐述了2021年度全球生物安全领域发展态势,包括全球生物安全威胁形势、国外生物安全管理、国外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国外生物安全技术进展等四部分内容。同时,对美国《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防御》《生物安保与生物防御政策路线图》及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等重要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
本书编译自Richard B.Primack编写的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Fifth Edition),系统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和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引起的物种丧失和灭绝,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原著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保护生物学教科书。
《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以水层-底栖耦合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思路贯穿始终,《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共分12章。以绪论和渤海的自然环境作为开头两章,4~9章是《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即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既显示了大型底栖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的同步观测和综合分析,将粒径谱应用于次级生产力,也体现了传统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分子多样性的交叉和融合。第3章和*后3章生源要素的底-水交换过程、摄食过程、生物扰动过程以及水层-底栖耦合模式的建立,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属于水层-底栖耦合的关键生态学过程。《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对于渤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系《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之一,为达尔文的主要代表作。本书作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文献,至今天仍被广泛引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对提高青少年和科学工作者的观察思考能力深具启发意义。
◎视觉上迷人,堪称有史以来美丽的海洋之书 集多位世界*专家的心力,以清晰与详尽的方式,展现自然界奇特、令人眩惑的深海多样面貌。 超过200幅深海生物的精美彩色照片,很多都是首次面世的物种,绝大多数人此生难得一见。看过本书一眼之後,都一定会对里面不可胜数的深海生物照片着迷。 ◎科学上引人入胜,满足你的知识好奇心 书中有全世界知名科学探险家和研究者的评述,写作风格平易近人,即使对海洋生物没有研究的人都看得懂。 本书打破现有迷思,对海洋深处独特的栖息生物,有发人省思的描述,不但揭露深海生态与生物学上的惊人资讯,也叙述了人类探索深海的历史。 ◎认识深海的*,关心地球未来者 深海里富有多样的景色及生态系,是地球上*的生命储存槽。目前只有5%的海底被绘制成海图,估计尚有1300万到3000万之间的
结合 区域战略和扶贫攻坚战略, 林业局 启动了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编制 工作。本书由编制组通过对 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 实地调研,充分收集数据料编制而成。该规划旨在进 一步明确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方向,争取加大 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指导各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 建设工作。规划重点从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生物多 样性保护、生态扶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生态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各生态功能区生态保 护与建设的措施。
本书介绍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的概念、基本要求和监测计划的制定程序;开展了生物物种资源抽样监测的样本量计算及其在区域和省域水平上的分配,初步提出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框架;分别论述了维管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鱼类、蝴蝶、土壤动物、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的监测指标、抽样设计、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等问题, 并配有若干监测案例。
本书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阐明了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揭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响应机制。本书综合集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世界同类地区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本书分三篇共20章,内容包括生命科学导论(生命与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研究简史、生命科学热点与趋势、生命伦理学) ,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现象、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 ,现代生命科学(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能源、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生命科学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生命科学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命科学与军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与生物芯片、生命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等。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2010——2013)》旨在从调查研究、战略分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信息的跟踪监测,以反映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选取了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科研领域的10个前沿、热点方向,探讨了这些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总结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不同尺度的生态学理论,包括模型、稳定性、可塑性、生态系统稳态转化、植被地理格局与演化、基因组进化、动植物生殖及"性"演化、生命的地质历史演化等。重点探讨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进化等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蓝田生物群是地球上古老的宏体复杂生物群,距今约6 亿年。 地球上早的生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它们起源于距今38 亿年之前的海洋中。大约在距今25 亿年前后,地球大气圈中出现了氧气,真核生物也随之起源,当时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微体单细胞生物。 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生物多细胞化以后,才有细胞分化、组织分化,从而进一步出现器官的分化,生物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结构和形态。蓝田生物群正是这一重要生命进化历程的见证。 蓝田生物群产于安徽省休宁县蓝田地区埃迪卡拉系蓝田组的黑色页岩中。该地质剖面从下到上包括:休宁组、雷公坞组、蓝田组、皮园村组和荷塘组。其中雷公坞组为冰川沉积,是当时全球性*寒冷事件的体现,常称为 雪球地球 事件。寒冷过后,温暖气候回到了地球,蓝田生物群就生活在这一时
细菌是经典食物网与微食物网的连接者,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蓝藻水华占优势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由蓝藻合成后被细菌分解、利用。蓝藻水华的暴发势必对湖泊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产生影响。然而,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极其缺乏。《蓝藻水华对湖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借助多种微生物生态学技术,通过野外调查和原位围隔实验相结合,探讨不同环境(有氧、缺氧、厌氧)、不同微囊藻生物量下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恢复情况,以期了解细菌群落结构对蓝藻水华的响应及其机制,为阐明 蓝藻水华稳定态系统维持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本书基于六所高等院校充分研讨、努力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注重作者科研成果的转化编著而成,力求反映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全书分为四部分,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与遗传、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共10章。此外,书中插图新颖美观,科学性强,许多为作者原创。
《VacciniaVirusandPoxvirologyMethodsandProtocols》(2004)是由StuartN.Isaacs组织众多专家编写的专著,这是世界上*本系统总结痘苗病毒和痘病毒学研究方法的专著,全书分24个专题全面介绍了痘病毒研究中一些成熟的和经典的实验技术,涉及重组痘病毒的构建与筛选、痘病毒cDNA文库的构建、早晚期基因的体外转录研究、痘病毒DNA及RNA研究分析、病毒融合及蛋白互作、免疫学研究及诊断和病毒动物模型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