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于遗传信息流动的认知,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书作者均为国内外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一线科研工作者,内容涵盖了表观遗传学的所有重大主题和技术应用:第1~31章梳理了表观遗传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纳入了表观遗传领域最新的前沿内容,如环形RNA、lncRNA、NamiRNA、RNA修饰,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等;第32~42章为表观遗传在重要生命过程中的应用,包括早期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发展等重要生理及病理过程;第43~63章为表观遗传核心技术和全新理论解读与应用展望,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方法。
近年来,以DNA探针与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新技术有了很大发展。FISH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诊断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中,包括儿科学、医学、遗传学、围产医学、生殖医学、病理学、血液学和肿瘤学邓。本书为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对绝大多数的FISH技术都提供了稳定可靠、步骤详尽、易于操作的实验方法。书中的实验注意事项和疑难解答都是在每位编者的亲身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助于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书中部分章节还对某些专题进行了综述。 本书对于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所有细胞遗传学家、病理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初学者以及学习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遗传学综合实验(第二版)》是一本集综合性及实用性为一体的遗传学实验教材。《遗传学综合实验(第二版)》包括植物遗传学系列、动物及医学遗传学系列、果蝇遗传学系列、微生物遗传学系列、群体与数量遗传学系列以及分子遗传学系列实验六大部分,共42个实验。同时在实验后附有考核题及答案、实验室一般溶液、常用培养基以及各种染色液的配制方法,以期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 《遗传学综合实验(第二版)》各章节包含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各实验中需加注意的特殊事项、实验课后的总结与分析,强调实验课程的整体性。同时,在**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想一想、试一试栏目,有针对性地添加了适于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探索性的开放式实验课题,在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验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
本书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共4章,16个实验;第二部分综合性实验,共11个实验;第三部分研究性实验,共7个实验?本教程附录中列有实验室一般溶液的配制?组织和细胞培养常用的培养基?常用染色液的配制?实验常用数据等,为基层工作的同志提供了必需的参考资料?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不亚于霍金在物理学中的地位。2003年恰是其做出划时代贡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据内部消息,中国遗传学会已邀请其访华,沃森初定在今年9月下旬到北京。届时,定有中央领导人接见。本书是一部关于沃森及分子生物学的精彩的传记,本月在国外刚刚出版。书的作者是与沃森颇为亲近的纽约时代周刊科学记者。该书应时而出,在国外获得极高评价,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也发表了长篇书评(附上)。考虑到此书的价值和出版意义,加上沃森来京又是一个极好的营销机会,我们建议尽快列选,以便后续的操作,争取在今年9月份出书。
本书主要是2010年以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古DNA实验室对中国北方地区古代人类及动植物遗骸进行的研究成果做一总结和归纳。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介绍了新石器时期至铁器时期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内蒙古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古代遗址出土人类遗骸的古DNA分析结果,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从新石器时期至铁器时期人群遗传结构的变化以及反映的人群迁徙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新石器至铁器时期中国北方古代动植物遗存的古DNA研究结果,包括对中国北方黄牛、绵羊、山羊以及驴的古DNA研究,同时对新疆青铜时期出土的小麦和黍进行了古DNA分析。
本书的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于经典遗传学的数量遗传学。首先,在多基因遗传体系假说下,讲述了数量性状多基因间的有关加性、显性和上位效应内含的遗传统计学模型;定义了基因在群体中的平均效应和个体的育种值,探讨了基因型值和育种值间的关系;讲述了品系间杂交有关近交群体的伯明翰学派的遗传分析特点,阐明了远交群体的北美学派的遗传分析方法;论述了遗传力、重复力和相关的定义、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讲述了单性状选择及综合选择指数的有关概念、分析和发展;论述了作者提出的组合性状和组合性状对的遗传分析和应用;讲解了交配效应和配合力分析。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之下,简介了它的分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探讨它的综合选择指数的分析方法。第二部分是在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上,简述了QTL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核染色质修饰、印记基因丢失及microRNA等,作为一种阐述具有相同DNA序列的细胞或生物体如何产生明显表型差异的机制,有助于解释生活习惯与疾病发生间的关系,可作为疾病诊断、防治的生物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深入了解表观遗传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对于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学原理》涵盖经典遗传、分子遗传、群体(和)进化遗传三大部分的基础内容。经典遗传主要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遗传定律,性别决定和与性别有关的遗传,连锁基因遗传和真核生物遗传作图,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非孟德尔式遗传。分子遗传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和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转座子遗传分析,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突变、修复、重组和基因概念的发展,遗传的三个热门话题(发育遗传、免疫遗传和癌遗传的分子基础),重组DNA技术和基因组学。群体(和)进化遗传涉及群体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和进化遗传。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细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以及研究的基础方法,反映了细菌分子遗传学领域的*进展,对涉及该领域的实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强调了原核和真核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发育,尤其在细菌染色体分离和细胞分裂方面;蛋白质分泌和结合的紧密关系;复制,重组和修复;修复机理和自发突变的DNA聚合酶普遍性及其在癌症中的角色;基因组学,微列阵和生物信息技术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等。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介绍了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这门学科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引入到环境生态学领域。《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结合生态环境的宏观研究与基因组学的微观研究,全面讨论了环境与生态基因组学的各个专题,包括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与手段、主要涉及技术、生态环境中的生物作用及作用机制以及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发展前景。《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涉及的领域包括生态学知识、环境工程知识、基因组学知识、分子生物学知识和微生物学知识等。《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
本书共5篇10章,按细胞遗传学实验模块、质量性状遗传学实验模块、突变的诱导分析实验模块、分子遗传学实验模块、群体和数量遗传学实验模块分成5篇,每篇(模块)又分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两章。每个模块的实验基础知识部分都对本模块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验技术进行梳理、概括、串讲,帮助学生对本模块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有一个整体了解。每个模块的实验技术部分按实验技术体系选择若干个代表性实验项目,既有经典实验技术,又有**的遗传学实验技术。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验条件、学时数等,灵活选择若干个实验项目用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