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总结了特大城市上海市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和极小种群恢复的经验。在引入 栖息地修复 等概念、上海市野生动物栖息地总体情况基础上,全过程阐明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修复实践,既有酝酿准备、政策出台和配套管理办法的制定,又具体介绍12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和珍稀濒危物种(狗獾、獐和扬子鳄)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涉及项目基本背景、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路、项目目标、工程主要做法、野外放归和主要成效。基于在探索中遇到的风险和教训,提出对未来同类修复和恢复项目的管理建议和思考。本书可为城市和区域生态修复,以及濒危物种重引入和种群复壮提供参考,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规划和保护管理有重要借鉴意义。
正如人类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一样,科学技术各领域在近20年来所呈现出的面貌是加速发展而不只是发展,动物分类学也是如此。虽然动物分类工作者并未普遍认为这个领域近年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各个方向上不同程度进展的总和却是惊人的。如何使初学者能够更快地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全貌与现状,并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这是一个挑战。本书以“新技术为分类学所用”为原则,整理了动物分类学的传统内容,系统性地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等新技术方面的基本内容,同时非常重视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展开论述。
本书共包含两部分内容:①揭示了湖羊肌肉生长性状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为湖羊肌肉生长性状的选育提供遗传学资料,丰富湖羊品种遗传资源的研究;特别介绍了Dlk1、GHR、IGF-Ⅰ、MSTN、MyoG基因在湖羊不同生长阶段背*长肌中表达丰度的分析方法及其与湖羊屠宰性状、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章至第四章)。②介绍了利用芯片表达数据构建绵羊背*长肌基因网络调控图的方法,并且探讨了TGF-β信号通路在美臀羊形成中的作用(英文部分)。本书一方面将为从事羊肌肉生长遗传调控机理相关研究的人士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另一方面提供了解释洞角科草食动物中两种肌肉增加表型的机制的新观点,丰富了洞角科草食动物重要功能基因遗传资源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生境质量评价、人类活动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等方面。但现在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研究局限于生境适应性评价,很难落实到栖息地保护管理工作中。本书结合层次分析法、 3S 技术、生态位模型等方法,对大熊猫国家公园进行生境分析,进一步实现地域分区和功能分区,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进行栖息地适应性评价与预测未来适应栖息地。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生境基于恢复力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原理与方法,摸清大熊猫生境选择特性、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与生境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生境保护决策,以及制定保护管理对策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从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人员和物品的管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设施内环境管理、配套设备的运行管理、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七个方面描述了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控制重点。为便于参考和对照,书后还附有供读者参考的相关资料。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也是世界著名的珍贵动物。关于它的前世与今生,至今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曾发现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大批重要古人类及其遗迹的知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在数十年遗址考察过程中珍藏并研究了大量的熊猫化石资料,这次在重庆都督乡发现了6件熊猫骨头,又是熊猫研究史上的一个大发现。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都督,从岩溶地质、古生物、古生态、古文化的视角,用第一手的文字、图片资料记载了都督史前熊猫头骨的整个发现、发掘过程,同时,对史前熊猫的体质形态、自然环境、食物结构等方面与今生大熊猫作了对比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为何在长江都督残留下史前熊猫的奥秘。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由编者参考当前国内、外动物学最新的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编写、修订而成。全书共分22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脊椎、脊椎动物在内的共25个门的动物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着重反映形态学和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了无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及动物地理分布三个章节,介绍当前关于动物起源、进化和动物分子进化等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新成果。各章之前设有内容提要,章末设有思考题以供掌握、复习和巩固之用。
《动物标本制作彩色图解》主要包括:动物解剖骨骼干式标本的制作、动物教学干式油制标本的制作、动物教学干式气存标本的制作、动物教学干式塑封标本的制作、动物教学干式冻存标本的制作、动物脏器铸型标本的制作、陆地动物整体剥制标本的制作、淡水动物标本的制作八大部分,彩图五百余幅。内容全面、详细、易懂,可供职业高中、技校、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参考,也可供广大中学生、中小学教师及标本制作爱好者学习使用。
本教材主要讲述动物体正常的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全书共分为十五章:第一章从细胞、组织和系统三个层次叙述动物体基本结构;第二~十二章按系统描述动物体各器官的大体解剖结构;第十三章以鸡为重点介绍家禽解剖特征;第十四章集中描述动物体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第十五章介绍畜禽胚胎学基础。 本教材内容丰富充实,主线清晰,表述精练,突出重点,图文并茂,配以几百幅精致插图,直观易懂;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动物结构的特点和兽医服务对象的变化,本教材编写以牛(羊)、猪为主线,并增加了犬、猫、兔的教学内容,并适当联系相关的专业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要求及目标明确,注重能力的培养,每章前面有教学要求和技能目标,每章后面附有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书后附有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
从古至今,神奇的动物故事一再被传诵,人们相信亚里士多德以及迪士尼笔下的动物叙述,即使其中有不少谬误。比如,鳗是从沙地里生长出来的,燕子在水底冬眠,等等。动物学家、本书的作者露西?库克走遍 寻找奇珍动物,发现被误解的动物及其故事总是掩盖了令人感到意外的真相。而探寻过程也不乏令人捧腹大笑的时刻:她往往是在追逐土狼、偷窥企鹅或是跟踪喝醉的之际,才挖掘出了这些神奇真相。在本书中,你将看到树獭如何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便便,蝙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加入同盟国。你还将发现,无论多冷僻的理论都有其真实的成分。常人认为偷懒、愚钝的树獭,其实是节能生活的 典范,露西对树獭的爱促使她成立了树獭观赏学会,她们提出的口号就是“快速被远远高估了”。
《实验动物》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中所涉及的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实验技术和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的初步认识,动物福利的原则和方法,实验动物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措施,常见实验动物及其特点,实验动物标准化要求及屏障动物设施、设备概况,动物饲养、繁育及健康检测的基本流程与操作,动物实验的基本原则及大鼠、小鼠、兔和犬的基本实验操作,动物模型以及动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本书配有数字资源,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观看学习;任务实施中的工作记录以及任务评价可以从www.cipedu.com.cn下载使用。 本书内容简练、实用,图文并茂,并附有彩色图片。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药品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师生的教材,也适用于医药、实验动物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师生。对于实验动物中心等研发单位的专
热浪、寒潮以及其他极端气候事件已经成为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人类措手不及之际,自然界的动植物早已开始行动 蜥蝎为了在飓风中求生,能在一代之内长出 大的趾垫;美洲大赤鱿应对海水变暖,甚至可以进化为看似不同的物种;棕熊可以放弃鲑鱼;树木移动的速度比鸟类还快;当珊瑚礁生病时,好斗的蝴蝶鱼没有了值得争夺的领地,立刻变成了和平主义者……大自然每天上演着关于希望、冒险以及顽强生命力的故事。 博物学家、保护生物学家索尔·汉森走访50余位学者,亲历野外考察发现,每一种动植物都展现出令人惊奇的生存策略:通过迁移、适应、进化来应对气候变化。调查与实验告诉我们,个体的反应有时可以决定种群、物种甚至整个生态群落的命运。 自然界的模式对人类社会也同样适用。从气候变化生物学的视角看,面临气候变化时,
本书根据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参照 外实验动物科学的 发展状况,结合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的开课特点,以及动物实验与比较医学之间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实验动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实验动物学绪论、实验动物分类、实验动物常见疾病和质量监测、环境和营养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免疫缺陷动物及应用、实验动物选择和应用、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实验动物胚胎工程、动物实验与生物安全、动物实验技术和方法等章节。 本书适用于医学、药学及生物学等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验动物教学,亦可作为动物实验研究人员的参考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