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阐述了木材的解剖、化学、生物、物理、力学和环境学特性及其与加工利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介绍了木材改性、木材与林产品检测、木材科学保存、制造新型木材、现代波谱分析和计算机视觉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技术及最新进展;评说了我国的林木资源及当今世界木材科学研究等内容。
我国是柑橘的主要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柑橘*早的国家,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达4000 余年。近10多年来,柑橘生产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柑橘病虫害的发生成为阻挠我国柑橘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给果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书收集了包括生理病害和自然伤害等共63 种病害,其中细菌病害、病毒和类病毒病害、真菌病害及线虫病共32 种;虫害共171 种;天敌63 种。新增的病害4 种,虫害11 种。本书作者经过对柑橘病虫害的多年观察,拍摄病虫害照片,从中选取1500 余幅,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此书,方便给生产者查阅。 本书可为我国柑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供从事柑橘种植农户查阅对照及教学、科研、科普、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枣树是我国原产的经济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现栽培面积3000多万亩,产量900多万吨。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枣树栽培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极大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枣树设施栽培也是枣产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结果。本书详述了枣树设施栽培概况、枣树特性及品种、枣树栽培设施规划与建设、枣树设施栽培管理技术、枣树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运等内容,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典型图片等,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枣树设施栽培的管理方法。本书以实用技术为主,对于指导枣农操作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枣树现代化设施栽培具有实际意义,可供广大枣农、枣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著者近年来提出并实践的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新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在综述中国森林资源调查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新技术体系总体方案设计、机载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和森林参数估测的物理基础、地面样地调查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与处理、森林空间信息精细化提取和基本属性准确识别、机载激光雷达大区域森林参数估测模型、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垂直结构分类、点云密度和样地大小及数量对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参数估测精度的影响、历史调查资料挖掘和森林自然环境与经营管理属性信息自动提取及新技术体系在广西的实践情况,基本涵盖了新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尤以机载激光雷达大区域森林参数估测模型和森林垂直结构分类为重点,可为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理论技术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乐器既是艺术品,也是文化生活的必需品,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乐器中的共鸣构件是乐器具有特定音色的决定性因素,而木材是制作乐器共鸣构件极其重要的原料。作为世界大乐器生产基地的中国,目前面临适合于制备乐器共鸣板的优质木材资源日益匮乏的困境,我国乐器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乐器音板用木材的功能性改良及新型材料》针对乐器共鸣板木材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采用自然陈化、抽提、浸渍、高能射线处理等手段对云杉、泡桐木材进行功能性改良,并对改良结果进行评价,同时为开发乐器音板用新型材料,研究了木质单板-碳纤维、木质单板-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其声学振动性能,分析其用于乐器共鸣板的可能性。
本书是一本森林调查手册,由基础计测、林分计测、森林土壤调查、森林图像理解和常用森林计测仪器五章组成。章是胸径、树高、冠下高、树冠、年龄、材积、叶面积、生物量、生长量、碳储量等指标的计测方法;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林分各因子的计测方法,然后给出了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的表达以及角规测树、林分生长量和林内环境因子调查法.后是红树林调查法;第三章介绍了土壤物理参数、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土壤动物等计测法,以及土壤剖面挖掘方法,同时把衡量土壤承载某种植物所具有的潜在生产力的立地质量也放到本章中;第四章,首先介绍了图像、图像分割、频域分析、图像纹理等基本概念.然后讲述了基于图像的植物光水需求状态判定、植物体养分含量计测、植物病虫害诊断、林分碳储量计测等内容;第五章专门总结了激光测树仪、布鲁莱斯测
林木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维持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林木品种科技创新的基础资源。2013年初启动了江苏省的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工作,南京师范大学等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根据江苏省林业局制定的《江苏省林木种质资源清查技术标准》要求,经过为期七年的野外调查,2020年全面完成全省13个设区市的外业调查工作及报告评审。2021年江苏林木种质资源清查报告通过江苏省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已初步查明江苏省境内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本书可供植物资源学、森林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森林培育及林木育种相关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参考。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是林业科研和生产不可缺少的源泉科学保护与保存、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对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搞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是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本书共分为11章,其中第1章为林业技术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林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技术体系、创新途径和发展概况,以及技术和专利的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了林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科研研究院所和林业院校、林业专业协会、涉林企业等,第3~10章分别从苗木种植抚育、木材采运、花卉栽培、野生动物驯养、药用植物栽培、林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森林防护、林产品销售等角度介绍了具体的林业实用技术。*后一章介绍了目前国内主要的林业技术产品或专利。
本书是我国*部全面介绍澳大利亚森林植物遗传资源及其引种驯化的专著。中国科学院蒋有绪院士和澳大利亚技术科学工程院布朗院士分别作序。作者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澳大利亚独特的森林地理景观和令人着迷的奇花异木的魅力,并以长期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向读者提供引种驯化的科学指南。全书共4章。第1章,概括了澳大利亚自然环境、澳大利亚树种的起源与演化的历史。第2章,介绍了澳大利亚木本植物基因资源、重要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第3章,概括了澳大利亚树木在中国人工林中的发展和在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第4章,分条目简要描述推介树种的基本形态学特征、分布区和生态特性,适宜引种的区域。本书共收录25科69属1408种,分类群数目*多的是桃金娘科、含羞草科、山龙眼科和木麻黄科。树种条目按属名的拉丁文字母顺序排列,简要介绍属的总体特征。
本书不仅系统介绍了森林遗传学原理与林木改良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林木基因组学、林木分子育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全书共20章,第1章介绍森林遗传学的概念、范畴、历史和重要性,第2~6章概括介绍森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7~10章介绍林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保存策略第11~17章详细阐述实用林木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方法,第18~20章介绍林木基因组学、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及林木基因工程。
本书是系统学习木材美学属性和木材美学技术的专业书籍。全书共10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木材美学属性,下篇介绍木材美学技术。《BR》 上篇分6章,分别为绪论、树木之美、红木之美、名木之美、木材宏观之美和木材微观之美。其中,第1章简单介绍人类生活、科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的木材之美,可让读者获得对木材美学的初步认识和兴趣;第2章讲述树木生长之美、形貌之美和功能之美;第3章讲述国标八类红木的树木形貌特征和木材识别要点,并从材质、器形和工艺上赏析各种红木制品之美;第4章介绍柚木、蛇纹木、檀香木、金丝楠木、沉香木、愈疮木、阴沉木和化石木八类名木的特征,并赏析这些名木的制品之美;第5章从树木的树皮、材表、木节、树瘤、树根、年轮、纹理和朽木八个方面来分析木材的宏观之美;第6章从木材导管、木材纤维、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一书汇集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年到2010年森林资源监测研究的*技术与成果。该书阐述了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的体系框架,从森林资源监测野外信息采集技术、遥感获取技术、非木质资源调查技术、林分生长模型模拟技术、数据库存储管理技术、数据更新技术、森林资源分析评价技术和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内容涵盖广,实用性强。此书适用于从事森林资源及林业资源监测的学者以及从事相关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希望对业内同仁有所裨益。
以云南典型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碳汇计量基础研究,获得相关碳汇计量模型;论述了造林模式森林管理方式对碳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增汇模式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估算模型的构建及实现;进行了云南省森林碳汇贸易制度研究、云南省基于森林碳汇的相关林业制度研究、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制度研究;探讨了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
茶产业是福建省农业优先发展的九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涉茶人口超过300万人,是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茶树良种是高效生产的物质基础,在特异品质、产品多样化与市场竞争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事实证明,国内外茶叶生产的每一次飞跃总是与新品种的育成和利用分不开的。 陈常颂、余文权编*的《福建省茶树品种图志》介绍了45个福建省选育并通过国家、省级审(认、鉴) 定的茶树品种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逆性(耐寒性、耐旱性、对当地常见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其他特征特性,每品种还配以新梢、植株和生产茶园、成熟叶片、花朵等图片,对茶树品种鉴别、品种选择应用等具有实际意义。 本书是一部学术性和实用性强的茶树品种工具书,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为茶树育种和茶业技术人员以及茶叶生产者等提供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作者20多年来对中国的湖南山核桃(CaryahunanensisCheng)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湖南山核桃野生资源利用及栽培历史,坚果及花的营养成分和开发利用价值,湖南山核桃的植物系统学地位与地理分布及生态适应性,优良种源特征特性,器官生长发育规律,根系分布与生长动态,花芽形态建成过程,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坚果中营养物质累积规律和开花结果习性;种子的萌发生理特性,光合生理特性,树干液流周年变化规律,干旱胁迫对树体养分含量及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高产林地土壤与树体养分特征,林地土壤及树体养分状况及其与果实产量及坚果品质的关系,营养诊断原理与技术,成花的营养基础,促进花芽分化的有效方法及种苗繁育与林地经营管理技术。研究成果可为湖南山核桃的资源培养与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自2001年起就联合南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研和生产单位,以珍贵优质用材和生态抗逆为培育目标,持续开展了19年的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本书主要是利用项目研究团队近20年的木荷育种和培育技术研究成果撰写而成。全书分为10章,对木荷资源分布和用途、生物学特征、地理变异和优良种源选择、育种群体构建和品种选育、无性系种子园技术、优质苗木繁育、人工用材林定向培育、生物防火林带和生态景观与防护林营建、木材性质和利用,以及主要害虫与防控技术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