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继承和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同时,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园林栽培养护学的知识。全书共分8章,内容涉及: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园林树木的栽植,园林树木的整形修剪,园林树木土、肥、水管理,园林树木的各种灾害的防治及树体保护,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专类园中主栽树木的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前6章系统的分别介绍了树木栽植与养护的理论和技术,第7章安排了综合知识的运用,第8章为了给读者以全面的知识,重点地介绍了园林树木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本书文字精练,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有很强的教学适用性。在编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可供园林、景观、观赏园艺、林学等专业的学生及教师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的科研、生产工作者及广大自学者使用与参考。
本书在阐述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外的发展和相关研究基础上,汇集本会关于低碳经济与森林、林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涉及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的关系、低碳经济对林业的影响,低碳经济下森林经营、城市林业、森林旅游等的变革,森林碳汇、林业清洁发展机制、林木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是全面认识低碳经济,系统了解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重要读本。
精准林业是介于三维工业测量、精准农业和林业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问。作为有关精准林业的本专著,系统介绍了精准林业的起源、精准林业的数学基础、精准林业的技术基础、精准测树技术、精准林业的技术平台及北京市精准林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内容,旨在建立一个以现代数学为理论基础,以3S技术,数据库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为技术基础,以森林精准监测、精准管理、精准采育、精准施肥、洒灭火为目标,使森林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可供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测绘、海洋、地矿、矿业、石油、土地、水利、路桥、管线等学科的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在《中国森林立地类型》中,按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对各立地亚区内的分异规律和划分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类型的依据及主导因子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在每个立地亚区内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立地类型,详细分析其立地条件性状、特征、适宜的造林树种,并对立地生产潜力指标作了量化表述。从而丰富了整个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从宏观到微观所表达的内容;这也正是《中国森林立地类型》的一个显著特点。③在整理立地材料时,进行了必要的加工、提炼,详述中、小地域的地域分异规律对营造林有利的和制约的条件,为应用立地类型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强调要尽可能列出各立地类型分布地区,以便落实到山头地块(小班),突出它的实用性。
城市化发展给社会带来了长足进步,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噪声污染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以及区域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威胁到城市区域内动植物乃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69%,山地型城镇数量约占城镇总数的5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城市主要存在4个突出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对人为活动干扰敏感、自然植被破坏和自然灾害频发。建设城市森林已被作为解决山地型城市有限空间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改善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保障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国家也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积极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
《林业统计、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在实践领域不仅在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化治理以及野生动物植物等方面开展了涉及技术方面的监测与评价,而且还陆续开展了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等工作,并研究制定了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行业标准,推动了我国林业统计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为系统科学评价我国林业事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效果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吴金友编著的这本《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外学者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系统动态学研究的进展,针对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及其特点,探讨如何估算与测量造林活动(项目)的碳储量,提出碳计量流程和方法;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提出各林龄组碳密度参考值;并应用系统动态学因果关系与框架流程图方法,研建林地动态流程图,森林资源蓄积量、生长量动态流程图,木材采伐蓄积量动态流程图,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流程图和森林经营、林地、蓄积量、森林植被碳储量等综合动态流程图,同时本书采用模拟仿真软件——Vensim软件,建立了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此模型在模拟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分析碳储量敏感性等方面有的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