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特鲁比是好莱坞故事顾问、国际知名剧本写作与类型故事创作课程导师。《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绝命毒师》《豪斯医生》等经典类型作品皆出自他的学员之手。 本书为特鲁比继全球畅销书《故事写作大师班》的又一力作,指导你理解故事世界的14种主要类型。这14种主要类型,或单独或组合,构成了当今99%的畅销故事,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和电子游戏。 特鲁比为类型故事作者提供了细致的指导,逐步分析了主要的故事类型和类型中的主要 节拍 ,或者说 爆点 。特鲁比指出,能否将这些 爆点 以正确的方式结合起来,是确定一个故事是否能成为 爆款 的关键。另外,特鲁比还讲解了如何将不同的类型融合在一个故事中,优秀的作者们如何运用这一技巧撰写出令人难忘的故事,傲视同侪。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是张隆溪教授的一部文学史力作。作者力图通过这部著作,立足文学性,突出经典作家作品,融文学历史之叙述与文学作品之鉴赏为一体,重建文学史写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传统,为全球读者描绘中国文学的恢弘画卷,其中包括:文学创作和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和苏轼等文学大师的人生和作品;《诗经》《楚辞》《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的特点和贡献;诗、词、曲、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同时,张隆溪教授力求借助跨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国际化新视角,重新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为此,他不但借助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构思,把中国文学的名篇佳作翻译为英语韵文,而且把中外文学交流互动视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议题,呈现了玄奘翻译佛
《这样写出好故事》 卡夫卡说:"我们应该只读那些会咬人和蜇人的书。" 只有好故事才会折磨读者! 读者或观众喜欢一本小说、一幕戏的原因只有一个:好故事。 他们希望从故事中寻获不同的经验,不同于每日所见的事物。 而情节和结构是好故事的基础,只要情节够精彩、结构够完整,就能成功将读者带入全新的世界。 本书作者詹姆斯 斯科特 贝尔是创意写作高手,出版过20余部小说,2000年克里斯蒂小说奖得主,《图书馆周刊》赞其为"悬疑大师"。美国《作家文摘》经典写作指导书系作者,佩珀代因大学虚构写作教授。 显示全部信息 《这样写出好故事:人物对话》是一本故事写作指导读物。 麦基说: 所有的对白都有目的。 对读者而言就是,让故事过目不忘。对故事本身而言,是让人物自己开口讲故事。 你故事的角色什么时
论笔 一词译自 Essay ,意谓 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 ,是阿多诺特别推崇并亲自实践的一种述学文体。本书精选阿多诺的论笔22篇,试图呈现这位思想家在社会、文化与文学层面的相关思考。因 奥斯维辛 是阿多诺的创伤性内核, 奥斯维辛之后 又是覆盖其整个思想话语的重要哲学命题,本译著故以《奥斯维辛之后》为主打书名。全书分为三辑,选文主要考虑它们在阿多诺思想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第一辑名为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野蛮否 ,体现了阿多诺对文化与社会的总体思考;第二辑名为 艺术:摇摆于严肃与欢悦之间 ,呈现了阿多诺对文学艺术的关键论述;第三辑名为 文化工业:总体效果是反启蒙 ,选取了阿多诺谈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章。本书前有译者导言,后有附录三篇,它们都有助于读者对阿多诺的阅读理解。
《符号学理论》是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的理论代表作,成功构建了一般符号学的理论体系,是继索绪尔和皮尔士之后的权威符号学论著,在西方学术界备受推崇。 全书共分五章,分别阐述了符号学的基本术语、概念及理论体系,对 符码理论 符号生产理论 等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本书为理论界提供了一般符号学的经典理论,而埃科一生的研究和创作道路,无疑是体现符号学与写作,乃至文学理论与写作之间关系的最佳例证。
本书秉持 中西互衬 以西映中 的研究立场,以 叙事 表述 重复 不可靠叙述 叙事结构 人物 叙事阅读 叙事声音 叙事反讽 叙事空白 音景 聆察 等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为考察对象,紧密结合中外文艺经典中的大量事例,对这些关键词的结构形态、发展流变、知识特点与文化蕴涵等进行系统梳理,旨在挖掘中国叙事理论概念术语背后潜藏的文化传统,总结中西叙事现象的某些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尝试创设若干新的概念范畴以期有利于描述与阐释日益复杂的叙事现象。
中西戏剧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生与演进的历史过程,积淀出较为稳定的叙事形态,产生了习惯性的叙事方式,形成了同中有异,各具面目的叙事传统,本书稿主要对中西戏剧叙事传统进行了专题比较研究。内容包括:其一,采用了中西对读的方式,分五章专题比较了中西戏剧人物扮演叙事、舞台空间叙事、叙述者、叙事结构、故事编创传统等方面,力求推源溯流,阐幽发微,揭示中西戏剧在叙事诸方面的传统习惯特征,彰显出中西戏剧各自的叙事传统特质,中国戏剧重舞台表演、重外向交流、重虚拟自由的演事传统特色,西方戏剧重舞台内在真实、重情节内聚结构、重多元主题表达的叙事传统。其二,为了深化对中国戏剧本土叙事传统的认识,本书稿在以西映中的视域下,专门设置一章,抽绎出曲白相生的叙事传统、听觉叙事传统、博艺叙事穿鸥汀、三复叙事传统
本书研究中西叙事思想,特别是文学中的叙事方法的异同。各章分别就虚构观、历史叙事方法、叙事中的伦理观、身体叙事等方面,漫谈中西创作方法的不同特点。全书总结了性与 缀段性 之别、普遍史与循环史之别、 他者 书写上的 它性 与 间性 话语之别、规范伦理与德行伦理之别等重要的风格区别,对中西叙事思想总体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古典小说叙事差异明显。西方小说比较重视现实描写,形式成熟多样;中国章回小说则重娱乐和消遣,叙事程式固定、雷同,内容直接针对现实不够。从叙事要素的角度看,西方小说重视要素的呈现也即要素本身表现的完满与充分;中国小说重视要素的关系也即要素之间的连接与组织。从密度与细度这一角度看,西方小说要素的密度较低,细度较高;中国小说要素的密度较高,细度较低。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 叙述 中国成为关键议题。本书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 文明 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
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个方向,呈现了西方文论近30年的主要变革。本书既注重“新”,致力于呈现和阐释西方当代文论的新发展,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也注重“融”,致力于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跨学科审视和探究,也致力于通过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学术话语来批判性地转化和融合其中的优秀部分,并以之来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化现实。
《新数字人文导论》是Blackwell Companions to Literature and Culture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新数字人文导论》版受到数字人文研究界一直好评,本版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提供技术/数字人文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它分为5个部分,分为探索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创新,分析,传播和未来,并包括全球化等主题的新文章。这个备受期待的,受人尊敬的版本的修订是对该领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调查。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30堂大师写作课 本书是一部现当代文学名家联袂解读名家名著的文章合集。 在本书中,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苏童、老舍、傅雷一共六位现当代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每人五篇文章(五堂课),与读者真诚分享自己多年的阅读感悟、读书笔记。六位作家细致解读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福楼拜、加西亚 马尔克斯、卡夫卡、纳博科夫、《红楼梦》《边城》《骆驼祥子》《长恨歌》《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约翰 克利斯朵夫》《城堡》《饥饿艺术家》《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洛丽塔》等名家名作,见解精到,丰富深刻,发人深思,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文学经典。 6位知名作家,30堂文学课,一本书读懂中国及世界文学颇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 21堂大师写作课1,2 在本书中,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
宋元明清以降, 文以载道 乃是中国读书人理解 文章 性质的基本观念:以古文为基础的书写语言系统,构成了古代士人传承知识、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聚焦清代前中期这一传统学术体系的集成期,将 古文 视为一个 语言-知识共同体 ,探讨古文读写与古典知识传承之间的血脉联系:一方面,基于科举、书院等制度而展开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读书人阅读古书之视野,亦为其知识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再生产的具体途径,古文的笔法锤炼、文体经营乃至结集体例,皆润物无声地影响了知识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在写作实践中日用不匮的 文体秩序 ,经由词章之学的反思与整合,成为塑造 知识秩序 的一种重要力量。
本书记录了西格弗里德 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在其主持的媒介思维谱系论坛上与欧洲多位著名学者的对谈以及延伸的思考。对谈的主题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主导地位到视频实验主义以及声音媒介研究,再到拓展的图像概念;从控制论、技术哲学到信息科学和其他符号机器实验;从美学、艺术到思辨的技术乌托邦和网络激进主义,再到对媒介的扩展解释学,触及了媒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和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为媒介理论研究提供了考古学的新视角。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本书收录十七篇文章、一篇对谈(附录),内容围绕对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的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创伤记忆理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等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国外学界有关创伤记忆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包括哈布瓦赫的文化建构理论、马格利特关于记忆道德与记忆伦理的理论,以及关于假肢记忆的讨论等。第三部分以策兰的诗、加缪的《鼠疫》以及朗兹曼的纪录片《浩劫》等为案例,集中探讨了创伤记忆的特征、相关书写的可能性与限度、创伤记忆书写与倾听的关系、大众文化时代非亲历者的创伤记忆传承等问题。
沈文倬(1917 2009),字凤笙,江苏吴江人。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经学家、礼学家。 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翮、姚廷杰三先生受文史之学,最后从曹元弼先生专攻 三礼 之学,成为其关门弟子。 沈文倬一生勤于研读经典、勤于著述,但对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极为谨慎,直至八十余岁时才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著作《宗周礼乐文明考论》,仅收录论文14篇,却在当时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沈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存藏于其手稿、批校中。
恩斯特 R.库尔提乌斯著林振华译的《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代表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语言学、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秀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在西方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经典。作者以博洽的学识、丰富的材料,以及对历史脉络的准确把握,展示了欧洲文学从古代到近世的演变,尤其阐明了拉丁中世纪在当中所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这部皇皇巨著现在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译者参照几种译文,补译了德文本第二版增加的内容,是目前*完全的译本。此书中译本的出版,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西方学术研究的了解,而且对提高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平,也能提供一种典范,给我们以激励和启发。
本书对唐五代两宋所有词调予以全面梳理归纳,考定每一调的来源和文化属性,呈现每一调在唐五代两宋的使用情况;从词调音乐结构与词体语文形式相协的原理,将每调第一首词作 原型 按句型结构划为 始词 变体 两大类;汇总每一调所有作品,对 始词 体作品的 增减字 和 变体 的形式差异再加归纳分类,以切实呈现词体的基本程式构架与细 节的演变。本书是一部以唐五代两宋所有存世词作为考辨对象的词调体式源流谱,全面呈现了唐五代两宋词体演变的全貌与历史轨迹,为当代学界的词体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新角度, 对词的文学母题和风格演变的研究具有基础资料的意义。
本书是布朗肖重要的作品之一。 谈话 是书的半成品,尚未成为有作者签名和封面包裹的书。在这些字字珠玑的谈话里,布朗肖与作家和哲学家之间的机锋为我们理解法国当代思想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