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如果种子不死》 一个可能很快就凋萎的桂冠,我一点都不想要。 遭遇人生变故与舆论谴责之后,面对创作与道德间的冲撞与撕扯, 五十岁的纪德回望半生,展开自我清算, 写下坦率到天真的回忆录与忏悔书: 前半部分追溯敏感压抑的童年时光、悉数坦白青春的悸动与爱恋, 在他的成长路上,天性与束缚不断角力,禁欲主义与无畏之爱展开持久对峙。 后半部分记录改变纪德人生、写出《地粮》等系列作品的北非之旅及与王尔德等人的真实交往, 以率性之姿跃出时代的禁锢,引领数代青年展开一场朝向自由的长久叛逃。 II.《地粮 新粮》 我们的动作伴随着我们,就像磷光从属于磷一样; 不错,它们使我们受到了耗损,但也构成了我们的光辉。 二十八岁的纪德,游历北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在崭新的天地间写下《地粮》。 他狂热
荒乱的年月里, 战争无休无止,和平遥遥无期, 人们的精神也已负重伤。 是坚持自我,还是随波逐流? 是选择成为英雄,还是甘心沦为恶徒? 是坚守内心的正义,还是臣服世界的恶意? 在这不正派的时代, 总得有人坚持干正派的事,做正派的人。
1845年3月底,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畔,自行搭起一间小木屋,并在湖边开垦了一小块土地,借以维持起码的生活。小屋没有院子,只有没被篱笆围住的大自然直通到他的门槛。他与湖畔森林中的动植物为伴,自由地观察、倾听、阅读、冥思遐想。这段经历被梭罗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能够长久保存的,终究是纸质的书信。 所有情感,皆为羁绊。 一封封代笔信温柔抚慰生命中孤独、愤懑、无奈的瞬间。 在镰仓一座小山的山麓,鸠子经营着代笔屋。最近,忙于家务与育儿的她,终于重开店铺。出人意料的代笔委托接连出现在她面前,这其中,有遭受不公正待遇、被逼辞职的职员的退职申请,有不久于人世的母亲给即将出嫁的女儿的书信,有给不肯归还驾驶证的年迈父亲的信件 桩桩件件,皆是无法当面直说、在邮件中会变得乏味,只能通过书信传达之事。这时,她意外发现了前任代笔人隐藏的秘密情书 在镰仓,有一家帮人代笔的文具店,每代店主均由女性担任,只要有委托便会接受,即使是餐厅的菜单也会帮忙。 不知不觉间,雨宫鸠子成为了第11代传人,而与外祖母之间的误会,以及开始独自一人活在世上的恐惧,使她充满迷茫。给死
1971年,巴尔加斯 略萨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非常欣赏加西亚 马尔克斯。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这位秘鲁作家深入研究了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于是诞生了这本精深而厚重的博士论文。然而,两人在1976年突然决裂,本书随即遭到雪藏,直到近五十年后,《百年孤独》的作者已不在人世,这本加西亚 马尔克斯研究领域的重要专著才终于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出版。 在小说家之外,巴尔加斯 略萨也是一位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这本书不仅包含了他为加西亚 马尔克斯所作的详尽传记,更展现了他扎实非凡的精读功力,细致入微地拆解了哥伦比亚作家当时的每一部作品。他向世人雄辩地证明,即便在最专业、最挑剔的批评者眼中,从《枯枝败叶》到《百年孤独》的每一个细节仍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一位贵族放弃了自己优越舒适的庄园生活,他扛起一杆猎枪,领着一只猎狗,过起了风餐露宿的狩猎生活。他踏上森林和草原,穿过村庄与河流,不仅享受着在天地间行走的自由,还用自己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敏锐的心,欣赏着大自然的盎然诗意,洞悉着沿途遇到的每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将自己狩猎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了25篇精彩绝伦的随笔,集合成举世闻名的《猎人笔记》。全书每一篇都散发着大自然的芬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回忆录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 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 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组织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加拿大的经过。
《青春手记》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于18岁至22岁间写下的日记,共分6卷,另附其养女西尔维?勒邦?德?波伏瓦的长篇导言,以及20余张珍贵图片(波伏瓦与友人的照片、信件、日记、文凭等,大多数为首次公开)。这部作品记载了她的迷茫与思考、希冀与悲伤、友谊与爱情,展现了她如何构建自我、发明自我的过程,从懵懵懂懂的 规矩女孩 到投身于行动的独立女性,波伏瓦引领着我们在这场充满偶然和不安的冒险中前行。本书另附波伏瓦的养女西尔维?勒邦为本书作了长达三十多页的序,回顾了波伏瓦的一生。 本书还附有28张首次发表的照片,涉及日记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和往来信件,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这是一组关于风景和心灵的行走文学三部曲。 当代蕞好的行走文学作家 罗伯特 麦克法/伦登上高山、徒步荒野、寻访古道,走向外部的风景,绘制心灵的版图。 《念念远山》中,攀上陡直冰封的高山,回溯人类内心蕞炙热的情感; 《荒野之境》中,迈步辽远开阔的荒野,寻回我们久已失去的敏锐目光; 《古道》中,踩上前人的足迹,在一步接一步的耐心中,和世界交换身体。
塞缪尔贝克特写: 他不戴帽子就无法思想。 唐娜塔特说: 衣着讲究与作家的职业并不相悖。 弗吉尼亚吴尔夫写: 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奥斯卡王尔德写: 自己穿什么,什么就是时尚。他人穿什么,什么就不是时尚。 玛雅安吉洛写: 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时尚。坚持自己的标准和原则,而且只有这样做,你才永远是时尚的。 波伏娃写: 盛装打扮是女性自我陶醉的具体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被剥夺了权利而无法做任何事情的女性,感到她进行了自我表达。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让伟大的作家不再隐身于他们的文学作品之后,而是来到诸位深爱他们的读者面前,让我们看见他们的穿着,知晓他们对穿着的感受,瞥见他们生活的世界和生活的瞬间,洞悉他们的穿着与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虎胆龙威》中令人畏惧胆寒的汉斯 格鲁博到《哈利 波特》系列电影中永远的斯内普教授;从《理智与情感》中专一、坚决的布兰登上校,到《魔僧》中疯狂诡谲的拉斯普京;艾伦 里克曼用多变的角色展现了他作为世界级演员的超凡魅力。 在大银幕上,他出色的演技、深沉磁性的声音以及他赋予每个角色的丰富灵魂,在世界影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录。 在大银幕外,艾伦有着日夜颠倒的紧凑行程,但他从未让这些繁忙抹去对生活的真诚与激情。 艾伦的这本私人日记详细记录下了他生命中或寻常或非凡的点点滴滴。我们将跟随他犀利而不失风趣的文字进入他的生活,和他的家人、朋友一起在全球各地旅行,潜入电影和戏剧的台前幕后。尤其珍贵的是,本书收录了他罹患癌症后,直至生命结尾的时光记录 从1993年到2016年去世,这些日记为艾伦的公共和私人生活提
小津安二郎(1903-1963),风格卓著的日本电影导演,跨越日本电影发展的重要阶段,从1927年执导处女作《忏悔之仞》起,拍摄默片经过音响版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片到彩色片,至1962年《秋刀鱼之味》收官,一生执导54部电影,一半以上享有世界声誉。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巨匠之一,入选英国《视与听》杂志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导演 ,他的《东京物语》被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评为 最佳日本电影 ,其艺术成就尤其是被称为 小津风格 的独创性,令后世折服的导演遍布世界,更有在影坛大放异彩的电影人维姆 文德斯、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侯孝贤、是枝裕和、贾樟柯等公开承认深受其影响。 围绕小津安二郎其人其作,国际研究一直在持续和深入,名作迭出,然而随着日本学者本着细致挖掘、穷尽搜罗的精神展开的人物访谈、文艺评论、资料挖掘和汇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是哈佛大学教授大卫 丹穆若什的80堂文学课,借助80部世界文学经典来完成一趟环球旅行。 大卫 丹穆若什教授模仿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福格船长,但起点变成了自家书斋,交通工具是书籍,每天凭借一本书带来的灵感,从伦敦出发,途径巴黎、开罗、耶路撒冷、加尔各达、京都、上海、南北美洲,直到再回到伦敦;从伍尔夫、狄更斯、但丁到卡尔维诺、沃莱 索因卡,再到吴承恩、鲁迅、张爱玲、莫言、北岛、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和奥尔加 托尔卡丘克 读者随之探访全球各地,与经典和现代文学对话,也与当地的风土、人物、城市和乡野对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曾说,丹穆若什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那个人。《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为人类记忆建造了一座纸上宫殿,以危机时刻燃灯前行的人文力量,将读者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上述利息将被平均分成五等份,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配:[ ]其中一份将被授予在文学领域某一理想方向创作出Z杰出作品的人。 引自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遗嘱 -《巴黎评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你是什么反应? -谢默斯 希尼(1995年诺奖得主):有点儿像遭遇了一场大体温和的雪崩。 《巴黎评论》( The Paris Review ),美国老牌文学季刊,由美国作家乔治 普林顿、彼得 马修森等人于一九五三年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 梅勒、菲利普 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作家访谈 是《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
《道德书简》被认为是塞涅卡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在这一百二十四封写给弟子路西利奥的信中,塞涅卡讨论了友谊、尊严、死亡、自由等词语的内涵,引用先贤哲人的格言,思索如何实践美德的问题。 对塞涅卡来说,幸福与获得物质财富无关,与社会地位、行使权力无关,幸福作为至善,仅在于道德之善。这是经受一切考验的俭朴,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和精神修炼,唯如此,才能在世上为自己找到某种稳定,某种基于忠诚原则的恒久,永远与自己保持一致。 本书根据古本江基金会2007年葡萄牙文版全文翻译,由若泽 安东尼奥 瑟古拉多 坎坡斯作序。
法国记者贝尔纳 奥利维耶在退休之后,决意开启并重塑自己的人生,他的目标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独自步行到中国西安。他将旅途分为三段,利用每年合适的季节徒步:第一段是穿越安纳托利亚高原,到达伊朗边境,第二段横跨伊朗徒步到丝绸之路重镇撒马尔罕,第三段从撒马尔罕步行到西安。在完成这一万两千公里的 丝路长征 之后,在伴侣的 怂恿 和陪同下,又从里昂徒步到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完成最后的三千公里,也最终形成了这部蜚声世界的旅行记 徒步丝绸之路 四部曲。 第一部《穿越安纳托利亚》分十三章,讲述了他从伊斯坦布尔出发,步行穿越安纳托利亚高原,直到土耳其和伊朗边境的各种见闻和经历。 第二部《奔赴撒马尔罕》分十六章,讲述了他从土耳其和伊朗边境出发,步行穿越伊朗高原直到撒马尔罕的各种见闻和
在翁贝托 埃科的第一部小说《玫瑰的名字》中,莫利蒙多的尼科拉哀叹: 我们不再有古人的智慧,巨人的时代已经结束。 对此,主人公威廉回答道: 比起他们来我们都是矮人,但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人,有时候能比他们看到更远的天地。 从2001年到2015年,埃科多次受邀参加 米兰艺术节 并根据当年的主题发表演讲,他的第一场也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演讲的题目正是 在巨人的肩膀上 。以此为起点,这位当代巨人探讨了他在写作中不断回归的主题:西方文化的根源和语言的起源、美与丑的本质、阴谋的力量、神秘的诱惑和艺术的不完美 这些文章巧妙地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在他过世后集结成《米兰讲稿》。 这本书是埃科遗赠给每位读者的礼物,是通往当代世界的指南,让我们始终不忘历史,也让我们这些矮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套装共12册: 穿睡衣的作家(经典写作课) 普林斯顿文学课(经典写作课) 风格练习(经典写作课)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经典写作课) 小说教室(经典写作课) 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经典写作课) 写作人:天才的怪癖与死亡(经典写作课) 顿悟与启迪:卡罗尔 希尔兹谈写作(经典写作课) 自我意识与反讽(经典写作课) 悬疑小说的构思与写作(经典写作课) 寻找一个角色(经典写作课)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经典写作课) 小说教室 《小说教室》是日本编辑根本昌夫的写作主题散文集,首版于2013年,因作者指导学生获芥川文学奖而受到关注,于2018年再版。 在本书中,根本昌夫基于自己在知名文学杂志的从业经验,回顾日本文学名家写作之路,将他关于小说写作的心得娓娓道来。小说的本质是什么?小说写作时有哪些需
银发川柳 是一种以老年人生活为题材的俳句作品,用自嘲的口吻描写幽默又心酸的真实老年生活。创作者虽然主体是老年人,但实际上不限年龄,来自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日本公益社团法人全国养老院协会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川柳征集活动,至今累计已征集了20多万首作品。每首作品都用自嘲的口吻进行写作,同时在作品中融入时事热点和流行词汇,体现老年生活的丰富多样。例如 所谓怀旧歌曲/对我来说太新了/唱不来 孙子做实验/把我的假牙/跑了一整晚 得和亲家比一比/谁给孙子的/压岁钱多 等。这些自我调侃式的表达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老年人的豁达与开朗。
《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 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 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 文学是怎样的 这一问题好的、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 怎样的 比问 为什么 更有意思。 萨尔曼 拉什迪 在我写首bu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 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
印度三部曲 内容简介: 1962年,奈保尔一进印度: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1975年,奈保尔二进印度:印度吞噬了自己的文明,在垃圾中生产垃圾,在废墟中制造废墟,人民居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1988年,奈保尔三进印度:穷人的信心源自贫穷,也毁自贫穷;印度死亡于信仰,也复活于信仰。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是哈佛大学教授大卫 丹穆若什的80堂文学课,借助80部世界文学经典来完成一趟环球旅行。我们精心挑选了书中提及的六位文学大师(以及一位 隐藏款 ),邀您踏上这场未知之旅。掷出骰子 你会邂逅哪一位作家和Ta笔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