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最经典的曹禺话剧剧本选集,收录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四部代表作,装帧设计采取民国老戏单元素,重新校订排版。
拍电影时,他叫胡波;写小说时,他叫胡迁。这两个身份如同两条平行线,一直贯穿其创作生涯,构置了两条独具魅力的创作轨迹,直到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中交叠重合。本书完整收录了这部非凡遗作的三万字电影拍摄剧本,从中可以看到胡迁对文学语言和影像语言敏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书中还收录了胡迁完成于2011年却从未发表过的长篇处女作《小区》:小区的下水道污水横流,住在三单元的女人赵湘被杀,车棚管理员黄枪被当成了替罪羊,他不得不开始关注小区的变化,并慢慢发现了藏在每个住户身上的秘密……正是这部小说开启了胡迁的文学创作之路,犀利的社会洞察、别具匠心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手法都呈现出高度浓缩的戏剧张力,而压抑的基调也铺垫出胡迁在其后小说写作中不断强化的主题:世界是一片荒原。 阅读本书犹如观看一场无声电影,他的
《纽约时报》畅销书。这是一本关于女性衰老话题的百科全书,但并非一本聚焦于抗衰老的书。好莱坞 影星卡梅隆·迪亚茨亲自走访了几十位相关领域的 专家学者,在书里分享了有关衰老的前沿研究,并融汇了 医学专家的真知灼见和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经历。通过 全面地了解衰老究竟是什么,弄清楚人类衰老的科学和生物学原理、人类衰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让读者 全面地了解女性身体的衰老机制,以及为了健康变老,我们该做些什么。
读懂了中国人眼中的美,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全书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爬梳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透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于文人山水画里,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到造物,体悟中华艺术特有的大象之美……中国人眼中的美,是藏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记忆,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公元2~3世纪,东汉王朝瘟疫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编撰了《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将书中主要论述杂病的内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古代汉族医学典籍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书中记载的方剂,被誉为“众方之祖”,尊为“经方”。书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后世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激进的儿童文学——少年小说的未来展望和审美转变》旨在挑战儿童文学天生就是保守的——它滞后于写给成人的文学——这一观点。它着眼于一系列过去和现在的文本,表明了儿童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游戏场,那里构想出了激进的、创新的文本。迄今为止,对于传统界限在儿童文学中被突破了多远,或者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意味着什么,还没有聚焦性的研究。儿童文学是文字、插图和叙事试验方面的各种新观点的创新和同化之源,文化欠儿童文学的债也未获承认。《激进的儿童文学》开始了这个进程,它探索了儿童文学如何改变了体裁、文本和新技术与童年和青年文化的创造性互动的方式。
《民国曲艺史》由蔡源莉著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
轮子、马镫、弓箭、 和帆船,在历史的时间 ,每一个器物都有它值得诉说的故事,它们引发 变革,让不同的文明之间发生碰撞,因此形成了人类的文明史,而历史的神秘和趣味也在于此。本书是“历史的细节”系列的第二卷,讲述从人类驯服马、发明马镫开始,马与马镫结合的骑兵成为战场主角,所带来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文明碰撞、世界征服,以及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化等。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像马镫这么简单,但也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像马镫这样,对历史有如此的催化作用,直接改写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