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巡演30年仍一票难求经久不衰的剧场之作,林青霞出演电影版,黄磊、何炅、谢娜的明星版本仍持续巡演中。内容简介:一个舞台,两台戏剧互相抢夺,交替上演。青年恋人一别数十年,再见已各自成家、白发苍苍;渔夫老陶发现妻子出轨,离家捕鱼却意外到达桃花源……两个故事,一悲一喜,一古一今,互相干扰,又互相成就,共同讲述了生命中无法言说的失落与迷茫。
吴藕汀晚年曾说:“我的一生四个字可以概括:一生颓废。”还说:“一生十八个字:读史、填词、看戏、学画、玩印、吃酒、打牌、养猫、猜谜。前四项是主要生活,后五项是多头。我是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看戏也是吴藕汀一生的主要生活。《戏文内外》动手于1998年,当时正在南浔的吴藕汀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近来书也不看,毫无兴趣可言。只有对戏文还有兴趣,想写点观感,需要二十万字,其实力所难及,至哪里算哪里吧。”两年后,书稿已成二十万字。2000年5月2日,吴藕汀回到阔别五十年的故乡嘉兴时,他怀揣着两件东西,一件是准备捐给故乡的四方吴昌硕图章,一件就是《戏文内外》的书稿。 回到嘉兴后,吴藕汀一边通过《中国京剧》杂志的广告,函购音配像碟片,一边观看央视戏曲频道,继续写作。至2004年底,完成了现在这个规模
《熊猫日记》是 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为学龄前儿童创作的启蒙图画书,共40册。现推出第二辑“夏天的故事”10册。全书以一只名叫咪咪的大熊猫为主角,以日记体的形式,从温暖的春天写到寒冷的冬天,将新奇有趣、丰富多彩的知识融入字里行间,用一个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讲述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一套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成长图画书。 《妈妈,我爱您》: 是母亲节,远方的小狐狸和小鸟回来了,为妈妈庆祝母亲节;小鸡们唱着感恩的歌,表达心中对妈 爱;小牛用康乃馨编了一个美丽的花环送给妈妈;幼儿园的老师在教小朋友 心卡,小朋友们把亲手做的卡片送给亲爱的妈妈。熊猫咪咪也要回家给妈妈过母亲节。 《我们从哪里来》:大熊猫是胎生动物,熊猫咪咪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青蛙是卵生动物,青蛙呱呱是从青蛙妈妈产
无声不歌,无舞不美。京剧作为一种具有很好之美的艺术,几百年来专享一份热闹和绚丽,使几代中国人疯狂沉醉与痴迷。直到近代,这种传统艺术没落与疏远,令人怅然。这一本图文精美的有关京剧艺术的入门书,生动讲述京剧之美,拉近了普罗大众与京剧的距离。它将京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图文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接近不懂京剧的人也可以趣味盎然地读下去。作者娓娓道来:京剧为什么美?哪里美?怎样美?如何去欣赏它的美?作者将她对京剧的热爱与发现传递给大家,带领我们重回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几百多幅精美漫画新颖有趣,将京剧人物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定格在很美的瞬间。
收入《荒原》《四个四重奏》《灰星期三》《空心人》等艾略特所有重要作品。在一个没有秩序、没有意义、没有美的世俗世界中,现代人“可怕的空虚”以一种强烈的诚实跃然纸上。炉火纯青的文字,细腻而精确地表达了他的心灵。
《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莎士比亚的剧本,几个世纪以来流传不衰,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目前的很璀璨珠宝,尤其是他的悲剧,更是深刻厚重,发人深省。《莎士比亚悲剧五种(精)》精选莎剧中很为很好、很为有名的五大悲剧,以飨读者。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翁剧作的靠前人,译文酣畅流利,富有诗意,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著的风采和神韵。
《电影与戏剧 海报设计50年》是小笠原先生从业50年来设计的电影和戏剧海报作品的集合,非常完整地表现了日本电影和戏剧海报的发展历程。本书包含了小笠原先生的个人创作经历和大量的彩图作品,网罗了曾参与许多知名电影导演作品的海报设计的小笠原正胜的作品,将约500张的电影海报按照时代划分,并记载了与其相关的设计花絮。
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积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在书房中遨游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考评大地自然生态,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面亲近古诗词,一面认识大千植物世界。
书中有微观的辨析,如对名剧《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的各家评本,作者做了认真的梳理、排比,考辨各家评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评判了具体评语的理论价值,识见精微,发前人所未发。 本书总结出了明代戏曲评点中蕴藏的丰富的理论批评价值内涵。作者将明代戏曲评点置于中国文论发展史中进行考察,认为评点家的理论贡献在于确立了“剧”的本体观、以“真”为核心的戏曲审美观和风格论三个方面。对于评点家的批评价值,又分别从“创作主旨的揭示”“艺术奥秘的发微”和“社会一文化批评”等三个方面着眼,视角独特,观点新颖。 本书资料翔实,搜罗宏富,分析透辟,论证有力,既有综合的精到评议,又有个案的深入探讨。书中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评点形态的阐发,甚多新见和创见,这为中国戏曲批评史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