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袁珂先生把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遴选精华,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景。 本书《中国神话故事集》是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传说》完整版的基础上,专为青少年改编的版本。全书共有81个神话传说小故事,以适合孩子阅读的能力为编选标准,从盘古开天辟地叙述到战国时期,所选故事均为滋养孩子心灵的品质之作,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是青少年阅读中国神话的权威版本。
一个从小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的男孩,生活无法自理,男孩的父母几经波折,最后勇敢地背起男孩走上上学的道路。一蹶不振的男孩恰恰在迷茫的日子里遇到了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从而走上了文学之路,遇到一群群可爱的人给了男孩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散文写尽一个二十八岁的轮椅青年对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他对人世的真挚感恩。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2005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玛纳斯》是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全诗由八部组成,每一部都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共23.5万行,讴歌了柯尔克孜族英雄汗王玛纳斯和他的后代子孙八代人为民族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业绩,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向往和追求。 《玛纳斯》不仅在中国柯尔克孜族中世代流传,在中亚吉尔吉斯人中也广泛流传。 本书选编了史诗《玛纳斯》中一部分精彩的故事,保持了原作基本风貌。
《故园农事》是 中国乡存丛书 (入选 文津图书奖 推荐图书 等众多权威好书榜)第三部。在本书中,知名乡土散文作家黄孝纪以故乡 一个典型的湘南山村八公分村为切入口,以散文形式书写乡村农事,辅以30余幅精美手绘插图,立体化描绘了犁田、双抢、交公粮、采药草、摘油茶、放牛、养蜂、打铁、补锅、弹棉被等近60种传统乡村农事,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变迁。这些农事,有的已不多见,有的已为现代化器械替代,成了那个年代乡村的缩影。然而,这些书写农事的精美散文,因为展现了天人之间*原始的角力,展现了人与自然*质朴、*亲密的关系,在今天,反而异常让人着迷。它们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独特历史影像,是为南方乡村书写的一部独特传记,是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大地艺术。 一、 入选 语文 考试阅读题 1.
蒙古族的《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同为中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瑰宝。《江格尔》约在十三世纪后产生于蒙古厄鲁特部,以后通过 江格尔齐 (专门说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口口相传,加工整理,逐渐在蒙古各部流传开来,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民间文学作品。《江格尔》至今仍在蒙古族聚居区广为流传,江格尔、洪古尔等仍然是人们喜爱的英雄形象。一百多年来,中、法、美、蒙古等国的学者,根据民间说唱的故事,整理出版了《江格尔》史诗的不同版本,有15章、26章,甚至100多章的,故事情节、人物、人数也各不相同。本书将史诗改编为传奇小说,以飨更多喜爱《江格尔》的读者。
这是作家杨晓升最新中短篇小说集。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号准时代的脉动,聚焦中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以及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注重日常生活和民生疾苦,揭示文化和价值多元时代扑朔迷离的生活玄机、复杂多样的人性以及普通人变幻莫测的命运浮沉,充满现实焦虑和人文关怀,呼唤人间真善美的回归。书中人物总是被置于两难的尴尬处境而无法自拔,作者由此挖掘其中的人性内涵和精神价值。其选材的人民性非常鲜明:一是关注当下,有充分的现实感;二是严格遵循生活内在的逻辑,具有强烈的真实性。作品可读性、现实感和人文关怀色彩强烈,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本书是青年作家周燊的中短篇小说集,其对人性深处幽微之处的探索显示出了一个青年作家的锐气,丰沛的想象力却跃然纸上。《韭菜湖》是周燊近年来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由于母亲与人私奔出走,女孩美娇与父亲相依为命。虽然父亲将万千宠爱倾注在她身上,但仍无法弥补母亲缺失导致的缺憾。作品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周燊为我们展示了女主人公美娇的心理演化历程。《灵芝土》全篇开头便设置了一个悬念,女主角启蓝大学毕业后淡出社交圈,云游四方,随着叙述的推展,读者渐渐明白她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给身患绝症的母亲寻觅救命良方。《无边之旅》聚焦老年妇女马颖娉的遭际,展示了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到人性深处某种幽微的症候。《在人民广场站踟蹰》着力展现的是留英归国女白领管正内心弥漫的迷惘与无奈。《佳肴》、《天色向晚》在数百年中西
本书是一部女性现实题材网络小说,讲述了海南黎族青年与城市白领之间的爱情故事。来自武汉市的女医生海疏雨到海南旅游,途中在一次事故中偶遇黎族青年教师吉墨云。原来两人在网络世界早有交集,兴趣相投的他们相约旅行,走一条不同寻常的黎族探秘之旅。两人在旅途中相爱后,又遭受种种阻碍,艰难地维系着异地恋情。一场灾难突然爆发,海疏雨带队驰援灾区,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吉墨云将对恋人的思念全部投入到教育事业和振兴家乡的建设中。
该书为阿娜尔 孜努尔别克的散文集。作品内容以家乡、身边人以及她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也有部分作品以青年女性视角努力探索生命的意义,通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浓浓的人情味揭示生活真谛,旨在构建文学与生活与生命的关系,给予读者启迪。
“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收到一份平安批,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平安批》描绘了一段潮汕侨商“下南洋”的奋斗史。郑梦梅肩负重振家业的使命,人渐中年之际,只身闯荡南洋。在异国他乡,“平安批”意外地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洋范儿”的契约、信用,用毛笔写下来,便跳动着重情守义的“中国心”。抗日战争时期,梦梅和亲友们深明家国大义,又毅然决然投入了报效祖国的洪流…… 以平安批为媒介,小说融入了百年的世事变迁,精深地写出了一方人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一颗颗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中国心”。
离开草原后,我开始寻找草原。我曾无数次地回望。回望我的童年,回望我的乡亲,回望我曾经拼了命想逃离的故乡,回望我曾为之震撼的一个个坚韧不拔的生命,回望再也回不去的时间的河流。那些过往,那些生命,那些存在像河底的石头,干净、真实、坚硬、顽固,踩上去还会硌一下脚底,但是,无可争辩,河流磨损了它原有的棱角。回望让我感伤,也让我充盈。我开始用文字寻找我的草原,寻找遍布在草原上的生命的活力,虔诚地记录草原上的人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精神追求、生命体现、精神归宿。中短篇小说集《放生》就是由这些轻盈的、沉重的、温暖的、孤独的、自由的、忧郁的文字抱团而成。
诗集《心灵的织锦》收入作者近年来创作发表的诗歌作品百余首,较为全面地呈现其诗歌创作的精神气质、语言特征和美学风格,保持了诗人冷峻凝重、苍凉峭拔、沉郁顿挫的一贯书写风格。在体现出显著西部高原地域性特征的同时,更加彰显出一种超越地域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现代性。青藏高原昆仑雄风吹拂的《格萨尔》说唱史诗的精神谱系之上,叠印着作者在博大深远的《诗经》汉语诗歌巨流中追溯先贤的孤独身影。诗篇气势恢宏,智性灵动,笔力雄健,精神自由,展示了新时代一位高原藏族歌手令人赞叹的禀赋才华和气象万千的精神世界。
青寨,是大湘西深处的青绿山寨,更是作者的心灵故园,青寨里各样路径、风物、腔调,是归途,也是来处。作品以微距式的探寻与刻画,书写个体生命的情感和命运,致力于开掘家乡乃至湖湘大地的乡村地理、非遗文化、时代变迁,从烟火日常之中寻见乡村的温暖与光亮,参悟人与自然融合的生存哲学,文字中浸透真诚与殷挚、守望与凝思、深情与发现,如同阔野的风中灌浆的稻穗,有着可以期待的金灿与饱满。 语言朴而不拙,素而见美,空灵跳脱且馥郁芬芳,融入作者精神世界的柔性、韧性、广度和深度,散发着质朴而灵动的气质与味道。
中篇小说集《永恒的刻度》收录了《绿灯和钱箱子》《在池塘边的榕树上》《少年与爱》《不完美的生活》《永恒的刻度》五部作品。作品讲述了偷窃成性,迷途知返的孩子慕娅瑟;经历过残缺童年的小主人公阿乐苏;身患肿瘤,为爱坚持的母亲菲洛拉;经历过背叛后重归于好的年轻夫妇;以及恋人间的一个无比漫长的承诺。作者通过生活中以及从事医务工作时的所见所闻,在一次次见证生命的绽放和凋谢中,通过生死,温柔平实地讲述生命的温度,与读者一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道德的刻度。
《天狼星之光》是跨越千年的东方寓言瑰宝,源自印度梵语经典《五卷书》,经波斯《卡里莱和笛木乃》辗转译成乌尔都语,最终由巴基斯坦学者德尔达伊改编定本。本书收录14则动物寓言,以老虎与黄牛的权谋、豺狼的诡计、鸽鼠互助的智慧等故事,揭示"不吹毛求疵""远离嫉妒者""宽容的益处"等永恒处世哲思。中译本 首次呈现乌尔都语权威版本,附学术序言详解文本千年流变,并收录巴基斯坦驻华大使亲撰献辞。动物世界的博弈暗喻人性明暗,这些寓言故事既蕴含处世做人、治国理政的道理,亦是跨文明传播的典型范本。
这部诗集共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150多首诗歌,作品描绘多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与民族风情,讴歌党和人民,讴歌时代楷模,记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变,记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体现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