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地图集:地理批评研究》是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贝尔唐 韦斯特法尔的新近力作,既是对已有地理批评理论成果的一次总结,也标志着法国地理批评学派 地图转向 的开启。该书由一篇长序和11篇文章组成。因为地图和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引导观者认知并重构现实世界的功能,所以作者在书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在不同形式的艺术地图中挖掘文化涵义和创作意图。鉴于此,形形色色的地图为我们打开了审视真实空间的多样视窗,打开了更多 可能性世界 的大门。
在《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中,作家、书评人韩松落精选22位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用一个写作者的眼光看向这些作品,并将他的阅读体验融汇成一本深刻而治愈的读书笔记,告诉读者故事何以成为世界的 解药 。本书借虚构作品所讲的故事传达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同时挖掘故事中隐藏的道理和哲学,剖析故事中蕴含的生机和希望。
曲黎敏对话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解读《诗经》的起源及意义,领略读诗的八大益处,对爱情、婚姻、男女、结婚、归宁、剩女、怨妇、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带领人们再次感受《诗经》里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在《诗经》里寻找解决心灵之痛的良方。
演讲是一门语言逻辑巧妙运用的学问,无论是经过深思熟虑写成的讲稿,还是慷慨激昂的即兴演说,它的背后都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口才训练和文化积淀;演讲更是一种机智幽默激励人心的艺术,它把社会文化、道德伦理、政治军事等有机融汇在一起,把语言的美与生活的真如艺术般完美而巧妙地结合。一次成功的演讲,可以对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一篇引人入胜的演讲词,往往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享受和情感的震撼。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演讲词,不仅可以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增加知识储备,获得艺术熏陶,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完美,而且可以培养好的口才,提高演讲技巧,在职位竞聘、主持活动、社交请赠等重要生活和工作场合一展才能。鉴此,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军事 家、科学家、文学
阅读是一种享受,读好的文章更是一种美的享受,一次心灵共鸣和思想升华的历程。本书综合《读者》杂志 *受读者喜爱的文章 评选结果及《青年文摘》、《意林》等知名文摘类优秀作品,优中选优,择取其中近200篇结集而成,分为 你的怀抱是我生命的终点 、 遇见世上*好的爱 、 原来你也在这里 、 陪着你慢慢地变老 、 人格是*的学位 、 幸运会敲谁的门 、 乘着苦难的翅膀飞翔 、 幸福就是平常心 8个篇章,所选文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文学性,你可以从任何一篇读起,每一篇都能赋予你与众不同的全新感受。本书的*特点是内容全新、覆盖面广、层次多元 近几年好文章一一包罗,是谓内容全新;举凡国家大事、生活小事、世间真情、人生百味、名人哲思无所不有,是谓覆盖面广;同时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欣赏口味,文章或以情动人,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一个用心的读者盯牢一个小说家的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盯到今天。范小青和子川,曾经同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也一度在作协机关共过事。作为本书中小说作者与小说读者,此前,他们似乎从未就小说文本有过文字以外的接触,尽管他们原本有可能坐在一起充分交流或讨论。用子川的话来说,他只想做一个不受任何影响的纯粹读者,为了这一点,他似乎还屏蔽了所有关于范小青的评论甚至作者创作谈之类的文字。这本书中收录范小青7个短篇小说和2部长篇小说的节选,是子川选读的范小青的小说文本。范小青不仅是高产的小说家,也是一个始终活跃在一线的高水准的小说家。跟踪阅读范小青小说的子川,不仅读了范小青大量小说作品,还为他选读的范小青小说写下9篇读评文章。这些读评文章在《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文学评
夏昆老师是独具一格的中学语文名师。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习语文,还鉴赏诗词、音乐、电影 他也用这些来陪伴自己的孩子们。所有这一切的目的,是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他坚守 真实教育 的初心,只为追寻智慧与美。 本书沉淀了夏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讲述中国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成长为更好的人。
《萨德式女人》是英国独树一帜的重要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独绝的文化史批评。在本书中,卡特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评估备受争议的法国哲学家、文学作家萨德侯爵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女性主义者,卡特认为萨德开创性地不把女性视作单纯的生育工具来书写,他看到了女性在生理特征之外的存在,因而在此意义上解放了女性。在本书中,卡特将性视作一种权力政治进行剖析,解构了关于性别的神话,并且极具独c性和先锋性地将萨德令人发指地虚构的女性形象转化为我们所属时代的女性象征进行批判。好莱坞的性感女神、母女关系、作品,甚至性爱与婚姻的圣殿都被卡特的雄辩妙语毁灭性地暴露在我们面前。卡特深入扭曲性欲的内核,提出建立一种既不承认征服者也不承认被征服者的爱之关系。《萨德式女人》既非对萨德的批评研究,亦非对他的历史分析,而是20世
身处后工业时代,人们发现 文本的敞开 和 过度的诠释 一方面摧毁了宏大叙事的神话,另一方也导致了意义的消解、阻断了沟通的可能。在这一语境下,作者将神学阐释学引入人文学,目的在于让人们在确认人的有限性、语言的有限性和诠释本身有限性的同时,确认意义的真实性,找到理解的支点而不是逃入虚无。本书作者杨慧林是中国诠释学研究的权威,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在书中,他阐述了作为释经学的诠释学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对当代人文学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
本书从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的不同角度梳理、探究 事件 领域的已有成果和发展前景,收入17篇探讨文学与事件之关联的优秀论文。深入阐述了从事件角度开展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与核心概念,并结合对中外文学作品、电影和译作的分析,探索这个理论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开展文本阐释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