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先生是我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本书是画家对自己学习工笔花鸟画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并对中国花鸟画的源流,以及养花养鸟、绘画工具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师夫子自道式的朴素表达,相信对于花鸟画的爱好者,乃至年轻的画家,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陈之佛工笔花鸟画集》收集了陈之佛先生花鸟画作品59幅,其中有黄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梅花宿鸟、月夜双栖、老梅、雪雁、和平之春等作品。陈之佛(1896~1962),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又名陈绍本、陈杰,号雪翁。1896年9月23日生于浙江余姚,1962年1月15日卒于江苏南京。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工业专门学校染织科机织专业,后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留学日本,学习图案,次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1923年回国后从事工艺美术教育,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中央大学艺术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兼图案科主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科主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中国杂志》编委。擅长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后转入中国画,长于工笔花鸟画,作品造型生动、准确,色彩清丽、典雅,画风清新、冷
本书共绘图一百幅,另配一百篇文字说明。用工整清秀的小楷写就。其大致内容有市井万花筒、市井娱乐和浙江名特产部分,依次来展现杭嘉湖地区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人物造型逼真、线自主权流畅、生动细致、技法娴熟。一卷杭嘉湖地区异常繁荣的风俗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对于了解清代社会风俗和绘画书法学平,本书是一本极好的读物。
灌木文化主编的《工笔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教学版)》是一本工笔画绘制基础教程,从工笔画工具的选用讲起,介绍了工笔画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本书采用案例教程,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概念讲解,注重对绘制对象的观察及细节的刻画。 本书共分为五章, 章主要介绍工笔画的特点、分类、工具、技法和画幅形式;第二章介绍各种工笔花卉的绘制方法;第三章介绍了各种工笔禽鸟的各个部分的绘制技法;第四章介绍了工笔水族类的绘制方法;第五章则介绍了工笔草虫类的绘制方法,帮助读者拓宽思路,提升技法。本书讲解到位,案例多种多样,配图精美。 本书是工笔画初学者和绘画爱好者的 选择,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
源远流长的中国画史,形成了浩瀚宏大的审美体系,以中国独有的宣纸、墨笔为材料,以书写为手段的中国画,抒情达意,以形写神为宗旨,让高度概括的笔墨语言成为传达交流的媒介。这一一神奇的表现手段形成中国特有的绘画语言。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散发着独到的视觉冲击,使你不得不驻足品味,令人在感悟中体会其内涵,而且使其产生回味和联想。国画的笔墨是艺术语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依物写神的生命体,讲究的就是高度提炼,不但笔墨自身具有阴阳顿挫、轻重缓急、干湿浓淡的形式美,而且还有着灵动自然、贯通运笔、以形写神的语言表达功能。受老庄哲学影响,中国绘画以抒发心中之意气为主要追求,其作品多重表现,不唯刻画,以现自然之陛,力达内涵之神。依据画者的主观意象,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将其有序组织安排,以绘画形式
《画境雷苗工笔花鸟画探微》为画境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内容为雷苗近年力作,包括其独具品味的绘画过程,随后是多幅完整作品,每幅作品上3-4个高清的局部,以便读者研习其工笔画的精微之处。
本书共绘图一百幅,另配一百篇文字说明。用工整清秀的小楷写就。其大致内容有市井万花筒、市井娱乐和浙江名特产部分,依次来展现杭嘉湖地区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人物造型逼真、线自主权流畅、生动细致、技法娴熟。一卷杭嘉湖地区异常繁荣的风俗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对于了解清代社会风俗和绘画书法学平,本书是一本极好的读物。
翻开中国古代画论,值得一读的无一不是画家所写的心得和体会,是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写出了《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盛唐山水画家王维的《山水决》、《山水论》提出了“意在笔先”、“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的创作方法。唐韩赣画马,认为“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的“以马为师”之说。唐吴道子作画时求裴曼舞剑为“观其壮气,可助挥毫”,体现了创作时隋绪的作用。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著《笔法记》、《山水节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的绘画六要论。北宋文同画竹,提出“胸有成竹”;北宋郭熙画山水要求了解“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云林作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
此书虽为工笔花鸟画教学解读物,但希望大家不要纯从工笔花鸟去看。因为艺术题材的样式在一个艺术家完整的创作生涯中,不是最关键的。 一个的艺术家,他的能力和他的能力所体现出来的基础是多面的。以偏概全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往往忽略了生成大树的土壤。如同金字塔的建筑,其座越宽大,则上面的建筑堆举得就越高。许多初学者想走捷径,却不知捷径是要有丰富而深刻历来检索的,不然即或入了门,要深造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孤立地看,工笔花鸟画的学习和创作是个独立的范畴,但事实上它包容了许多花鸟学科以外的知识。而色彩、素描、构图、速写、平面构成、透视、人物、山水多学科对花鸟画而言,不益,而且有时就是其创作基础的必须。 历史上许多的画家大多题材面
白描禽鸟的笔墨运行规律是:禽鸟的嘴、眼、腿脚均用浓墨细线勾勒,禽鸟的羽片明显可辨者用鳞片法淡墨勾勒,宜虚起虚收,切忌顿挫过度。羽毛虽密聚,但羽片模糊者,宜用单笔细线丝毛法表现。在体感明显的转折处着笔丝毛,每一笔线即使很短,也要用“虚实虚”的运笔节奏去处理。在禽鸟的形体高凸处如前胸、上背,羽毛组织重叠厚实,宜用浓墨密线表现;若在禽鸟的身体低下处,如后腹下背,则羽毛的排列宜浅淡稀疏,而禽鸟的形体轮廓则宜用短线断续画出。 白描禽鸟是学习工笔、没骨、写意等各种中国画禽鸟画法的基础,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始可终身受益。《毕彰老师讲国画——工笔禽鸟白描技法》另选宋人花鸟精品十三幅,以白描形式表现,以备读者研习宋人花鸟原作时参照。
竹子美而不俗,淡中见雅,观赏性。自古以来,竹子在东方园林园艺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形容竹子,可用“生、形、体、色”4个字来描述:生,百笋齐发;形,潇洒飘逸;体,婀娜多姿;色,青翠欲滴。扬州的瘦西湖的个园、北京的紫竹院、成都的望江公园,都是以竹子造园的东方式园林,可见其魅力所在。在中国南方像“茂林修竹”、“竹径通幽”、“水中竹影”、“移竹当窗”、“竹林夹径”等以竹为景的景观,随处可见。谈到竹的实用价值,历史十分悠久。唐宋时,竹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人们生存的必需物。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外,竹子还可以当盛器,可做竹筷、工艺品等。中国的“丝竹”乐器,笛、萧、笙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