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辑了自远古到近代中国花鸟画的代表作,按时间顺序分为远古、汉、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近代几个部分。以名家名作为选择基准,每一幅都配有作品介绍,着重以意境、构图特点、笔法、设色以及画家独特的风格为主,使读者能对整幅作品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另外每幅作品前也都有质地、大小尺寸、收藏馆所的介绍,图文合一,成为一个完整的观赏品。
本书分别介绍了葡萄的画法,叶子的画法,藤蔓的画法,葡萄叶、藤蔓的组合,紫色葡萄的画法,绿色葡萄的画法,水墨葡萄的画法,还有各种画葡萄的画法实例,是作品欣赏,便于读者理解、临摹和借鉴。
在杨先生的作品中,花草禽佃是非常多见的题材。这本画谱选印了很多方面的作品。他所画的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动感。要使绘画中的动物有活和动的感觉,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画家要在一瞬间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每一个部位,准确自然的描绘出来,才能给观者以真实感。在杨先生笔下,扑蝶的狸猫、草中觅食的群鸭、水中畅游的金鱼、荷花丛中的红晴蜒,等等,无不能欣赏者以生动的感受。这都是杨先生多年精心观察、辛勤写生的结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画深受大家喜爱,本书即为广大花鸟画爱好者及高校绘画专业的读者编写而成。 内容包括了花鸟画领域的大多数题材类别,并辅以步骤、图例。作者基于高校20多年的中国花鸟画教学,力求简洁生动地将花鸟画的各种表现对象的造型规律、造型特点以及笔墨技法介绍给读者,使之可以直观地学习花鸟画,通过临摹、练习提高绘画水平。本书后一部分的创作范例作品亦可作为读者的创作参考启发作用。
中国画是古老而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学习中国画,并不仅仅是学习观察和表现对象的方法,而首先要掌握它的程式。 本套丛书是为了配合和引导近年来逐渐升温的青少年和老年朋友学习国画的热潮所编写的。书中收录了青少年和老年朋友喜爱的动植物题材,每一对象,皆由善于表现这些题材的实力派画家具体入微地演示刻画对象的步骤,并举一反三,既由该对象引申至与之形态相近的两种其他动植物,又由该对象本身的形体基本结构引申到其不同的动态与姿态表现。书中还配有历史上善于表现此类题材的名家作品的欣赏,力求以有限的篇幅为读者呈现化的信息量。 本分册演示的是表现孔雀的基本技法,并举一反三地介绍了锦鸡和雉鸡的技法。
二、本系列丛书中,针对个别重要题材,按照技法不同分为两册,如《梅花》与《墨梅》等,依照传统方式为之命名,前者指工笔画梅后者指写意画梅。其余题材,则将工笔与写意归于一册,笼统以题材命名。 三、本系列丛书除《基础导论》外,其余分为「基础画法」、「技法精讲」、「名作临摹二二部分。「基础画法」以历代画谱为据对该题材基础画法进行解析:「技法精讲」选取五至六幅历代经典作品进行临摹讲解;「名作临摹」提供历代名画整体或局部的高清图版,以时代排序。 四、本书选用的历代画谱包括《芥子园画传》、《梅花喜神谱》、《冶梅竹谱》、《顾氏画谱》、《梦幻昼画学简明》、《希堂画谱分类大观》、《张子祥课徒稿》、《罗浮幻质》等。 五、本书所涉及画家生卒年,以徐邦达编《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主
《美术技法名师指导实战系列:新编画牡丹十招》整合了画家多幅牡丹新作,笔墨熟练,内容详实丰富,把读者带进百花争艳,诗意盎然的春天。
本书讲授花卉摄影的技巧与细节,其有中器材的选择、光圈与景深、构图与景别、色彩、用光、背景以及各种细节,并且提供了 1- 12月拍花的奥秘与上百种花卉样片。
本书介绍画家刘叶瑞琨等人的绘画风格、技法、画作等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84年到四川省诗书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很长一段时间刘朴都是在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这项工作对他的山水绘画创作又产生了的影响。无论是山水绘画的图示语言,还是绘画的空间感,看似不经意间却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从巨幅山水到扇面小品,刘朴的绘画都能体现出“致广大,尽精微”的哲学理念。
《潘天寿花鸟画论稿(新版)》讲画史画理,画法画诀,指头画,讲境界、讲传统、讲创新、讲生活,传统功力深厚,画法精到,大处着眼,小中见大,文笔典雅。 《潘天寿花鸟画论稿(新版)》荟萃了潘天寿先生的经典著述,搜集了他大量的精品画作画稿,汇编成册,这次新版增补了大量的花鸟范图,更突出花鸟画相关内容,使全书更加丰富完整,是一本高水准的中国国画类读本。
作者是以毕生精力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他生活的时代是新旧社会交替、新旧文化大变革的时代。父亲努力顺应时代潮流,做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新文化的开拓者,自觉地承担起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建国以后他走过了艺术生涯中最活跃、最有成果的时期,现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五年了。 本书书名特别强调了“创作技法”是有原因的,作者早年就立志进行花乌画教学改革,他认为重复古人的内容、意境乃至笔墨都是不行的,单纯的笔墨练习,以临摹为主的师承制的教学方法都已经不适应了,要创造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的新花鸟画。这就迫使我们要重视理论修养、生活实践和技法训练,而且他特别强调三轨同步、互补共进的重要性。这也是他自己努力实践的创作道路。 他认为作品应该有强烈的时代感,这不仅仅是表现的对象应该来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