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碑主曹全,字景完,曾任合阳令。故此碑又称“曹景完碑”,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立。此碑明代万历初年在合阳(今陕西合阳县)出土,一九五六年移存于西安碑林。碑阳共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刻名五列,五十三行。有专家评论,此碑系汉碑中之名品,碑字结体扁平匀整,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因而,颇受历代学书者喜爱。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因”字未损本,被认为是明初拓本,亦是海内外非常好的拓本之一。本书据此本放大出版,供学书者鉴赏临摹。
「礼器碑」,又名「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略称「韩劾碑」。内容为赞扬韩劾修饰孔庙和制作礼器之事。此碑於东汉永寿二年(一五七)刻立,现存於山东曲阜孔庙内。其隶书四面环刻,碑正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阴三列,每列十七行;左侧三列,每列四行;右侧四列,每列四行。全碑书法细劲雄健,端庄典雅,且有厚重流丽之美。清代王澍评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杨守敬「平碑记」云: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於平正,寓疏秀於严密,所以难也。 为帮助读者临习,本书将此碑碑正部分放大印出。
祝允明楷书得益于李应祯的指点,得欧字之骨,颜楷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尤善小楷,直追魏晋人遗意,从而在年轻时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楷法既立,流溢为行草则自然可观,再加上他疏放不羁的个性,更使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的草书主要得徐有贞的指点,由旭素上溯二王,中年以后涉猎渐广,自魏晋钟王直至元之赵孟頫,莫不临写工绝,故其书至晚年时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一派天真纵逸,从他流传下来的草书作品来看,面目各异。
智永,山阴永欣寺僧人,名法极,人称 永禅师 ,陈、隋间著名书家,东晋王羲之七世孙。他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相传曾书写 真草千字文 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传世 真草千字文 有墨迹本与刻本两种,刻本虽然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 ,但与墨迹本相比,锋芒等特点上要含混许多。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真书有王義之《乐毅论》《黄庭经》的意味,笔意精熟、气骨清健、圆劲古雅、柔中带刚,结构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严整中有活泼之态;草书则字字独立,丰美匀适,没有太大的收放、起伏,也没有明显的墨色变化,显得平静、安稳,结构也相对平正,疏密没有太大的夸张,用笔精熟、委婉,字的内部线条流动感强,用笔以曲、圆为主调,有章草笔意。此帖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 二王 真草两体的结体、草法,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少温,祖籍趙郡(今河北趙縣),逃郡(今安徽毫州)人。李陽冰五世祖李善催爲後魏誰郡大守:举家徙至誰郡。李陽冰爲李白族叔。唐寶應元年(七六二),爲當塗令,李白前往依之。陽冰曾爲李白序其詩集。曾爲集賢院學土,晚爲少監,人稱李監。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精小篆,其書法以瘦勁取勝,結體修長,道勁平整,婉曲翩然。被譽爲李斯之後小篆 人,對後世頗有影響。 《三墳記》是爲李曜卿兄弟三人所置,李季卿撰文,李陽冰篆書。唐大曆二年(七六七)刻,碑石兩面刻。篆書,共二十三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宋代重刻,現存陕西西安碑林。 本次選用之本與整幅皆爲清後期精拓本。整幅爲淳石齋所藏。均爲 原色影印。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怀素自叙帖》为草书名品,历来为草书学习这所重视,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有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抢先发售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宗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本书收传为褚遂良书写的《大字阴符经》,纸本墨迹,计四百六十一字。南唐升元四年(940)由邵周重装成册,有宋人苏耆、杨无咎题跋,亦有明代夏原吉、清代姜宸英等人题跋。当代有名书家沈尹默对这件珍迹亦有长跋。后人评说这件墨迹,既有认为是褚书无疑,亦有认定并非褚作。但无论如何,都认为此作展现出褚书独特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现藏于美国的一家博物馆。
柳公权《大唐迴元观钟楼铭》,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石横置,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碑题为 大唐迴元观钟楼铭并序 。铭文共41行,满行20字,共761字。由当时名工邵建和镌刻,刀口清晰,颇近真迹。本系列图书属于高端产品,资料好,市场创意新,大开本,内文用纸为特种纸,采用高质量的印刷技术,引领此类图书的市场潮流,是书法爱好者临摹,收藏的绝佳珍品。
《东坡尺牍》是宋朝苏轼的书信集。东坡文名满天下,书法又杰出,书信自然为世宝重。从书信内容来说,大致是侧重日常事务,非关大局,所以宜入别集。后人多称东坡此种文字为“尺牍”,是更重视这个“尺”的尺寸,说细事,话家常。本书所用底本为1939年龙榆生选编的《苏黄尺牍》,那本书的编排不分时间,不分通信人物,只是简单分成密州、黄州、惠州直到北归几个人生阶段,令读者无法不觉其混乱。鉴于此,本书略作调整,以通信人为序安排全书。为满足更多文化读者的需要,本书对一些非常用字作了通用处理。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唐代正书碑刻,岑文本撰,褚遂良书。孟法师是唐代一位著名女道士。贞观年间,其弟子陈光等人为颂扬师德而立碑。褚遂良写《孟法师碑》时四十七岁,是他的中期作品。用笔轻重虚实、起伏顿挫均富于变化,结体疏密相间,顾盼照应,章法缜密而气势流动。 此唐碑早已亡佚,仅有经李宗瀚收藏的一件拓本留存于世。这一孤本亦是“临川四宝”之一,已流入日本。
《东坡志林》是苏轼文字杂集。其原文是苏轼笔记的代表,无论其描写内容、叙述模式还是审美趣味,都表现出与传统笔记不同的追求与特色,成为中国古典笔记文体风格发生转变的典型之作。
《中国书法简史》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书法史著作。198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增加历代书论研究,成为《中国书法史》,再版3次,印刷11次。《中国书法史》被日本书学泰斗今井凌雪和他的学生中村伸夫翻译,于1984—1989年在日本《书道研究》杂志连载5年,被评为“*受欢迎连载”之一。2015年《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筑波大学中村伸夫教授重译,日本美术新闻社分7卷出版,作为日本大中学生和书法爱好者学习中国书法的教材发行。 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国书法史》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图例300多种,对近年新出土的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补充,全书20余万字,280页,随文附图500余张。 《中国书法史》把中国书法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以“意象”思维贯领全书;写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史学中的忧患意识;大量使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碑亭景区。《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 九成宫 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 天子令德 所致,最后提出 居高思坠,持满戒盈 的谏诤之言。《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
书法极重临古,故经典碑帖为书法学习之必经法门。历史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书法遗产,这些经过时问检验的经典,随着印刷技术的巨大发展,我们拥有了比古人更全面、更逼真的学习资料、我社一直坚持质量di一的精品意识,精选上佳底本、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碑帖原貌,努力追求达到 下真迹一等 的效果, 当代名家名帖批注本 系列特点既在于高清晰地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原貌,让广人读者能够取法乎上,更在于名家批注所体现的专家临帖与读帖之心得。名家们以研究的态度精读碑帖,或言简意赅,或意味深长,通过题跋、评注,以广博的知识上溯由来,使书法上很多问题的因果流变昭然若揭、我们希冀本套丛书的出版,对读者诸君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启悟。 《智永真草千字文》为楷书和草书学习之必经法门,历来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重视。黄
本书为中国著名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之一。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有多达三千六百馀件造像题记。这些造像题记,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书法艺术瑰宝,也是中国书法艺术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清人黄易最早在龙门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四品”,即“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等四种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