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私淑”作为师承前贤、绍述学识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书法一门,“私淑”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的沿革、兴衰,亲授和私淑这两种传习方式,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形成了独具内蕴的传统,甚至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尊崇。这种尊崇一直延续到现代,以沈尹默等人的深入实践和理论发扬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以白蕉的自我标榜宣示了“私淑”书学精神的现代延续。
书法现在作为东亚的特殊艺术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虽说东亚,也仅限于中国以及受中国影响较深的日本和朝鲜等两三个国家才有这种艺术。文字原来是为了传达人类的语言而制作的,将文字收写美观的要求,出自人类爱美的自然本性,在西洋也不是没有这个要求。但是西洋并不像中国那样将书法作为艺术,与文学和绘画并列,并在文化史上保持重要地位。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可以考虑有种种原因。在称文字为精灵的一种古代信仰中,对于文字特别重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可能是书法艺术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再者,从很早就发明了毛笔、帛、纸之类的书写用具,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而汉字这种文字的造型上的特性,则应当作为根本原因来考虑。汉字起源于绘画文字,这是长期以来的说法,由于发现了龟甲兽骨文字,这个说法得到了肯定。现在虽不清楚原
《中国书法》是陆维钊的书学著作,本书依据1948年华夏图书出版公司所印行陆维钊《中国书法》以及家藏手稿本整理出版,增配大量图片,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介绍了书法的基础功用、审美意趣以及五种书体、风格派别;附录收入了由章祖安整理的陆维钊教学纲要、陆维钊的用墨心得、与学生谈话等文章以及陆维钊部分书画作品,展现了陆维钊的艺术面貌以及其发展高等书法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为全书图片索引,以便读者查找。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综述毛笔、使墨、结构、用笔等基础知识,论及书法艺术的功用性,如修养身心、调节情绪等作用,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是20世纪的书学经典,也是当今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附录中的文章与书画作品亦是陆维钊书学思想与
《书法与文化十讲》内容共分为十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分成了“书法滥觞与先秦人性”“书法建构与秦人价值”“书法形成与两汉人生”“书法成熟与魏晋人品”“书法交点与六朝人文”“书法出新与隋唐人情”“书法尚意与两宋人格”“书法复古与元代人伦”“书法中衰与明代人心”以及“书法纷呈与清代人道”共十讲。在内容上,从历史文化脉络入手,阐述了书法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之中的发展规律,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感受,阐释了古代知识分子心灵影响与书法风格的演变因素,加深了对书法时代特征的文化理解,培养大众对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的认识,引导读者将笔情墨意的艺术领悟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境界。
中国文字,首重认认,次重书写。然历观自古迄今各家字体,浩如烟海,即就正,草,篆类言之亦各不同。凡历朝有名书白家,无虑千百人。凡自成一家者、咸人各一阻,如颜,柳、欧、苏、黄,米、董、赵各家之书法,都各有专长,笔緻不同,精神迥里,足以代表其个性。各人之点划与结构,使后世一望而知出于某某人之手笔,斯为中国文字上不可磨灭之精神。
《经典名帖大家临》系列精选了中国历代书法大家最有影响的墨迹名帖,邀请全国特别是在书法教学方面颇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从各自不同的艺术角度进行临摹和创作,以便广大读者在学习古代书法经典时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本套丛帖视角独特、新颖、作品色彩还原逼真,并附有作者的临摹创作随想。其活页式的装订形式既方便读者学习和临摹,又能用于展示与欣赏。
书法教程
《艺术史论经典丛书:抱瓮集(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包括:「蔡襄表字御赐说」驳议、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蒙诏帖》非伪再辩、米芾《筐中帖》考、陆机《平复帖》商榷、《平复帖》再辩-答徐邦达先生、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本事索隐、米芾《竹前槐后诗帖》考、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等。
本书是关于介绍“书法形制综汇”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一条幅、分行格、分段格、界隔格、组合格、通体格、分段恪、少字格、多字格、界隔恪、组合格、分行格、分段格、界隔格、通景格、单条格、组合格、通体格、分段格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初唐时期,书家虞世南的外甥陆柬之以行书笔法书写了“文赋”。此卷流传有绪,元代赵孟頫评其不在欧、虞、褚、薛之下,揭傒斯评说陆书结体遒劲,有晋人书风。此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沙绪语:书法集评》主要内容有:《四书》李抄本序/王伯敏、“文”“质”相辅写在《楮墨集》前后/沈鹏、读书法/王学仲、学艺相成后生可畏有感于的书法/薛永年、书法品读/杨悦浦、读《楮墨编》随记/陈绶祥、吹尽狂沙始到金关于的书法作品/程大利、骨鲠而有书卷气谈书法特色/陈传席、沿隐至显志以定言读君的书法/林木、“书为心画”读《楮墨编》/刘守安、书法创作之我见/周永健等。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张旭光书法作品集2》由张旭光书。张旭光的书作极重墨法。书法队了在结体、章法、运笔上表达书法家的某种思想外,更多地要考虑在黑色变化中展现书法家的情感起伏和心理状态。张旭光悉心研究林老,心摹手追,常用浓墨挥毫,由浓及淡,而至虚白,特别注意虚实相生,采用了音乐中的韵律感,故呈现出生动气象。
王家新编著的《白蕉讲授书法》系“大师私淑坊”丛书之一。“私淑”作为师承前贤、绍述学识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书法一门,“私淑”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的沿革、兴衰,亲授和私淑这两种传习方式,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形成了独具内蕴的传统,甚至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尊崇。这种尊崇一直延续到现代,以沈尹默等人的深入实践和理论发扬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以白蕉的自我标榜宣示了“私淑”书学精神的现代延续。这期间,还有沙孟海、林散之、启功等一批现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他们在汲取前代营养时更不忘传统的脉络,或取碑刻金石之韵,或举回归帖学之旗,结合个人的性情和睿智,不仅在技艺上刻苦探索,更在学术理论上勤奋耕耘。其中尤以沈尹默成就最为杰出,他最早开始
本书是关于介绍“书法形制综汇”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一条幅、分行格、分段格、界隔格、组合格、通体格、分段恪、少字格、多字格、界隔恪、组合格、分行格、分段格、界隔格、通景格、单条格、组合格、通体格、分段格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书法大事年表》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涵盖的历史时段长。从新石器时代有契刻符号的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1911年,前后约九千年间中国书法史上的各种大事,皆罗列其中。 二是覆盖领域广,注意新材料收集。除系入与书法发展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大事,对文学、文字学、金石学、书籍史、工具材料史,尤其是新见的甲金、简帛、碑版等,皆广为采撷,适当收录。对不同历史时期受中国书法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也注意收录相关事件。 三是内容编撰上详明有序。各历史时期、世系或纪年,前置时事及文化诸事。后置书法史大事,次序一般为书法家、书法事件、书学著述、书法作品及流传递藏等,冠以“△”号分列。对年、月跨度较大的史事,一般系于起始之年或终结之年,略述其后或其前情况;其重大者分别系入相关年、月。人物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