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 法 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 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 八分书 楷则 ,什么是书法中的 势 , 五字 执笔法 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 屋漏痕 折钗股 意在笔先 等) 究竟何指, 笔法 图解细释,书
《魏碑大观》收录了南北朝时期众多名碑、墓志、造像等,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石刻书法艺术。本书内容丰富,是学习魏碑书法的上佳范本。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一书,自东汉末至南北朝末历时三百余年,作者刘涛先生,并未一味地罗列书体资料而纠缠于当时书体、书风的变化演进上,而是溯本穷源,从历史文化大背景来阐释当时书风之盛、书体之变的,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考辨论述的。因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一道,不仅是魏晋风流的余绪,更是儒林士风的又一端。正如包世臣所言:“南北朝尤重此艺。工文者史入文苑,工书托体小学,乃入儒林”。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的标榜。从该书各章节的论述中,都可对当时这种世风时尚有所领略,进而明了书体之变尽在不言之中。仅从该书《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南朝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两节所述“‘侍书’的设立”、“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寒门书家的崛起”、“书家的士庶之别”等内容,就可窥见当时书风
暂无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是在《中国书法史绎·本体卷》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试图在魏晋南北朝宏阔的文化历史与哲学审美背景下来探究阐释魏晋南北书法的递嬗与深层结构及本体化建构。由于其间充斥着复杂的非单一化的书法本体与形上情神纠葛与勾连,从而显示出魏晋南北朝书法历史的内在复杂性与多元性。 本著试图在书法史写作建构中,实现一种由述史考据到艺术史的转变,力证述史考据并不是书史写作的专享方式。书法史作为现代人文学科,应是开放多元的,并且应该是在整合多元学科的基础上,饶具现代学术活力的人文学料。当然,从学科归类上,它应属于艺术史,而不应该是一般历史学的附庸。应该承认,关于这一点,在当代书法学术界并不是自明的。
《汉字手写体(增补本)》的手写体是选用日常通用的易写的行书和易识的草书,加以分析后,找出它们组成的基本部分,在熟练基本部分之后,再相互拼合。这样,通过短期的练习,可以提高书写速度。 汉字是由上、左、中、右、下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基本部分运用在不同的部位上,有许多是会有变化的,其应用在笔画越多的字中,会变得越简单,甚至省掉。
《褚遂良书法全集》作者褚遂良五九六-六五九,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褚亮,字希明,陈秘书监褚玢之子。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群书,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于名贤之中,善谈论。弱冠入仕,至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与虞世南并以文学受知于晋王杨广,召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大业七年任太常博士,与欧阳询共掌礼仪。大业九年,杨玄感反于东都洛阳,后被平定。褚亮受到牵连,左迁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薛举据金城郡(今甘肃天水)起事,号西秦霸王,割据陇右,拜褚亮为黄门侍郎,委以机务。褚遂良亦被署为通事舍人。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为唐太宗所灭,褚亮父子受到太宗礼遇,褚遂良被授秦州都督府铠曹参军。太宗于秦王府设文学馆,褚亮与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姚思廉、孔颖达、卢德铭、虞世南等同为秦王府学士
《草书要领》是一本流传久远的草书字帖,无数书家从中获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此等仍有很高使用价值的传统图书进行改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相信此《草书要领(整理改编版)》在保留原书长处的基础上,更符合现今读者的需求,更适宜书家使用。
《我读日本书法家》是以历史为序发表的日本古代书法家的评论结集。这部日本书法史是由一位位书法家传承而成,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从日本真正文明的大和时代的圣德太子为始,至日本的明治维新为终。通过对一位位书法家的个案研究,达到对整部日本古代书法史以辩证地视,和风书法、假名书法得以有序呈现,中国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影响以全面展现,给予后世书法的发展以正确的导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