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一天下第 行书 ,但《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后不知所终,现在为人称道的是《虞摹兰亭序》、《褚摹兰亭序》和《冯摹兰亭序》三种摹本。 《虞摹兰亭序》,唐虞世南摹,纸本,纵二十四点八厘米,横五十七点七厘米。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董其昌在题跋中称 似永兴(虞世南)所临 ,后世遂认定此卷为虞世南摹本。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 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十四行,排列较松,近石刻 定武本 。清代刻入 兰亭八柱 ,列为。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唐越州(今属浙江余姚)人,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道劲。 《褚摹兰亭序》,唐褚遂良摹,纸本,纵二十四厘米,横八十八点五厘米。卷中有米芇题诗,故亦称 米芾诗题本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唐杭州(今浙
王羲之,字逸少,王旷之子,王导之侄。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王羲之的书法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书家取法的源泉,被后世尊誉为 书圣 。 《王羲之十七帖》,草书。凡二十七帖,一百三十四行,一千一百六十字。因第一帖帖首是 十七 二字,故名。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其一也。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乃书中之龙。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 按张氏所录与今刻本行字不同,因墨迹不传,无从校勘。摹刻甚多,以帖末
《乌程汉简萃编》为 2022 年出版的《乌程汉简》一书基础上,遴选书法较有代表性者 110 余件汇编而成(增补同地出土的木简两枚),通过实物原大、红外线放大的呈现方式,展现其珍贵的文献与史学价值的同时,也为广大书法学习者提供优质的简牍临习范本。 乌程汉简于 2009 年出土于浙江省湖州市旧时子城所在地,后经整理赖以保存的计有 350 余枚,现收藏于湖州博物馆。这是目前整理完毕的纪年简中时间跨度 长的一批汉简,内容以往来公文、行政事务及公私信牍为主,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领域,包含篆书、古隶、汉隶、章草、今草等多种书体、风格,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两汉时期珍贵的社会、历史信息:从史学的角度,反映出两汉时期湖州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可证史补史;从古文献及古文字学的角度,可佐证释诂训字,填补古文献空白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 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 为细微及 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 快乐。
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姓王,名法极,历梁、陈、隋三朝,传百岁而终,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出于王徽之一族。他早年出家为僧,后云游至浙江省吴兴县永欣寺,整整住了三十年,人称永禅师。在寺中,智永深居简出,每日临摹王羲之的字,从未间断。他在屋内备了几只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笔头写秃后就取下丢进簏子里。后来破笔头积了十大簏,智永便在屋前筑冢埋笔,人称退笔冢,可见智永习书之刻苦。当时向智永求书者甚多,常常踏破门槛,于是智永用铁皮裹上门槛,称之为铁门槛。智永书名远扬,是我国历史上既承袭二王书风,又有自己风格的著名书法家。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留传千古的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于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它文辞精炼,对仗严谨,内容相连、音节和谐、平仄协调,读来铿锵上口;而在视觉形态上和书法艺术紧密结合,其书诸体皆备,章法布局上下相通,左右呼应,历史悠长久远。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到后来汉赋、骈文, 是修短取匀,奇偶相配。唐代律诗的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有不少上佳的联句。到五代,据《宋史·世家·西蜀孟是》载:后蜀之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提桃符置寝门左右。”桃符便逐渐流行起来,直到宋代,仍被称为“桃符”,到明代初年,才开始产生春联一词。 存世的楹联书法作品 早上限仅到明代后期。到了清代,书联之风渐兴。早期书体尚为明代遗风,至康熙朝因皇帝喜好董其昌书法,董氏行云流水般的书体美感,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学董遂成时代风尚;到乾
本书由曾繁涤编辑整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张善孖、张大千手录的曾熙书画作品的诗文题跋以及这些题跋的释文。张大千、张善孖与曾李二师之间的往来书画诗文。后是与前面题跋相关的书画作品约70幅。此外,尚有朱万章撰写的序言,以及张氏兄弟和曾李二师以及一众友人相关图片资料若干。有些资料是次面世,可以为研究大风堂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与其师曾熙之间的文脉传承艺术流变提供大量珍贵资料,也为收藏他们的艺术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汲黯传》小楷,纸本,朱丝栏,传由元代书家赵孟烦书写。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着录。书自『反不重邪』起,后缺十二行,由明代书家文征明补写。明时藏于项元汴家,清同治年间归冯誉骥,后入裴景福壮陶阁。墨迹现存日本。 赵孟俯(二一五四-二三一二)字子昂,晚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官至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为元一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其行楷尤为著名,秀丽道润世称赵体,于后世影响极大。明王世贞评其书云:『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之无敌』。 赵孟烦传世书迹真赝相杂,所谓媚俗流滑者皆是伪品。此《汲黯传》瑰丽挺拔,颇具晋唐风韵。文征明在跋中写道『右赵文敏公所书《史记 汲黯传》。楷法精绝,或疑其轨方峻劲,不类公书。余惟公于古人之书无所不学,尝书欧阳氏八法以教其
唐欧阳询《三十六法》解析与图文互证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 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 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蒐辑甚博”,“间附己说,亦极典雅”;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细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园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或称《颜惟贞家庙碑》。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唐建中元年(七八〇)立于长安颜氏家庙中。篆额三行六字“颜氏家庙之碑”。碑文四面环刻,碑高三百三十八厘米,宽一百七十六厘米。前后皆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宽四十厘米,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阴额有斋室小记,十行,共九字。原碑今存西安碑林。为颜真卿楷书代表作。 本次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清初精拓本,碑阴斋室小记系其它旧本补配,宋人题记二则亦旧拓本补人。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 原色全本影印。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明代书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谧文敏。擅昼山水,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倡“南北宗”论,其书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书法出入晋、唐,天机溢发,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气韵深厚,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着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刻有《戏鸿堂帖》、《玉烟堂帖》等。 董其昌《方圆庵记》虽言临作,实与自运无别,淋漓翰墨,随意所如,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自成体势,笔不能自休,以之书“先”为“圣”,少“观”多“庵”,一气呵成,书之雅逸扑人,熠熠夺目,堪称董书中神品,与米氏宋拓孤本相映媲美。董其昌书喜用淡墨,但类此着意书往往为浓墨。此帖结体用《集王圣教序
本书是卢甫圣先生 的书法史著作。不同于其他的同类型作品,本书不做一般意义上的史料铺陈和时间梳理,而是着重从三个维度揭示中国书法的独 值:一,从语意到语境,即从满足于揭示书法的抽象意义拓展为关注书法发展的语境,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阐发书法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二,从视野到视角,即不同于宏观地铺陈、告诉读者能够看到那些人和作品, 注重于揭示观察这些对象的视角与立场,具体的语境和视角将会带来对对象乃至整个书法史不同的解读。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通过基于具体语境,带有特定方法与视角的观察,可以捕捉在客观的历史资料背后,不同时期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问题和个人禀赋,所作出的流动、变化的、既体现规律又充满个性的精神性解读。全书分八个章节,十余万字,精选配图三百余张,涉及作品兼顾代表性与偶然性,
汇编历代书法文献,各按主题编排,具体包括原流、六艺、取法、初学,以至切韵等,全书篇目繁多。其属性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大指谓书家笔笔有法,必深于法而后可与离法,又必超于法而后可与进法。俗学株守规绳,高明尽灭纪律,俱非作者。书中《知道》《从性》诸篇皆言不法而法,法而不法之意。其名《离钩》者,取禅家‘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语也”。总体说来,该书汇集各家之说,予以条分梳理,对于 书法学习和理论研究,犹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点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惜阴轩丛书》本,其间异同择其优长予以径改,未另出校勘记,望读者略加留意。
《怀素狂四十二章经真迹》在这种时风下,诱发起怀素对书法的爱好,自述『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因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广植芭蕉万,其临池挥洒,因名所居日『绿天庵』。又曾制漆盘、漆板而练之,日久天长盘板磨穿。由于勤奋,毛丶笔秃废很多,他将成堆的弃笔埋于,由此可见刻苦勤学之一斑。初他从张旭的学生邬彤学字,书学二王、张芝,后学张旭。怀素善豪饮,喜鱼肉,时人称其为『醉僧』并广交名流客。为求书法真谛曾赴广州拜谒徐浩。 后在洛阳经颜真卿所传授始得张旭笔法精髓。在『西游上国』(西安)后使之受到,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和发展,终以学而有成,为识者器重。怀素的狂,不仅腾声唐中而且享誉后世,历代书评家皆多称赞,怀素狂在中国书法 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