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陆维钊先生的一本书法理论类著作,薄薄一册,内容丰富,语言平实、简明扼要。该书分为书法之美术性与其作用、心理表现与手指指挥等内容,对于书法入门学习者了解书法有一定的帮助,亦是重要的参考书。
唐欧阳询《三十六法》解析与图文互证
中国汉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点,将结构相同的字进行分类排列,可以达到“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效果。中国碑帖字典系列丛书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将其逐字剪裁,按偏旁部首归类,予以排序呈现。如此,既可以起到将一字帖中相同或结构相近字,置于一处,从而可以比较其间的细微差异;又便于查找各帖之中的存字,对于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在练习字体结构以及热衷集字集联等创作的读者提供方便学习和参考。 本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典》为中国碑帖临习字典丛书系列。此碑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在日本束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一卷董其昌书写的行草书卷,书写的是《罗汉赞》二首、《初祖赞》、《送僧游五台》、《送僧之牛山鷄足》等。此卷纸本,纵三十一厘米,横四百七十九点五厘米,系书家传世精品力作。有方家评说此作:前半部分行中带草,结体森然,运笔精到,不争不躁,布局闲适。後半部分草书,运笔飞动流畅,挥洒自如,如龙蛟云雾,然而又不颠不狂,不失圆劲之妙。 《董其昌行草书卷》编者孙宝文将此卷放大印出,谨供读者欣赏、临习。
在历代研究者眼里,《兰亭》版本往往难以措手,古人早有“治乱丝,走歧路”的慨叹。近代以来,还没有人对《兰亭》的整体版本情况与流变史做过系统的研究。全面总结《兰亭》版本已成为书法史和现代书学研究中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本书将努力对此做出新的尝试。
法书又称法帖,是对古代名家墨迹,以及可以作为书法楷模的范本的散称。中华文明 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成形之书,始于三代,盛于汉魏,而后演变万代。编者敬怀于历代书法巨擎的尊崇,从中选取流传有绪的墨迹名帖,以飨读者。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卒于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故称董华亭;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死后谥文敏,故又称董文敏。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均善书法,人称“明代四大家”,与米万钟齐名,人又称“南董北米”。
古意盎然的章草境界,沉着与痛快兼取,灵动与坚实并存,以章草之古厚隶意为阶,使我们在草书艺术的学习中无论进一步上取战国、秦汉草篆草隶的意象,还是下及晋、唐、宋、元、明、清诸时代杰出书家于今草、大草中率意挥写的气势,皆可在研究章草的基础上左右逢源、自由取用。本丛书所选历代章草名作,首重墨迹,兼及碑石刻本,希望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王羲之 丧乱帖 临习参考》由周萌著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卒于清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王铎擅长诗、文、书、画,于明熹宗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三月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经筵讲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王铎恪守古法,一生勤奋临池,经历了积累、沉淀和超越三个过程。青年时期,王铎主要师法二王、钟繇,能形神兼备。四十岁之后,王铎的书法作品渐入佳境,如行书《题青山庄五律十首册》用笔清爽,字形雄壮。草书《赠子房公草书卷》字迹连绵潇洒,通篇参差错落,富有韵律美。五十岁之后,王铎的书法作品技法精湛,臻于妙境。他的草书作品《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为葆光张老亲翁书草书卷》线条雄健,字形妙奇,如龙蛇盘绕,奔腾飞舞,一泻千里。特别是王铎五十八岁时所作草书《送郭一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官至太傅,死后配享曹操庭庙。钟繇擅书法,篆、隶、真、行、草各体皆能,尤精于隶、楷,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他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张怀瓘《书断》有言:“元常真书 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博采众长,自成由隶入楷之新面目,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流传至今的均为后人临摹本或刻本,主要有“五表”“六帖”“三碑”,其中“五表”“六帖”为小楷,“三碑”为隶书。钟繇传世小楷佳作,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
作为中国现当代书法史“海上”帖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白蕉以其醇正的二王书风与深刻的书学见解,为打破碑学独尊天下的格局和恢复帖学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也对当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蕉的传世作品以行草居多,楷书较少,篆隶书则 少。其行草以二王为宗,清隽秀朗、淳淡婉丽、潇洒俊逸,直入山阴堂奥。《兰题杂存》长卷是白蕉的代表之作。
《八大山人尺牍》为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中的一本,收录了八大山人部分代表性作品,并附释文及综述文章、后人评论。我们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这 有益于临习者 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在历代研究者眼里,《兰亭》版本往往难以措手,古人早有“治乱丝,走歧路”的慨叹。近代以来,还没有人对《兰亭》的整体版本情况与流变史做过系统的研究。全面总结《兰亭》版本已成为书法史和现代书学研究中一个 迫切的课题,本书将努力对此做出新的尝试。
本书主要阐述《淳化阁帖》(第六卷)的注释及其优劣评判、学习中如何取舍及应注意的问题。以前,对此帖的优劣评价只有文字批评,未有对其图像的取舍的客观评述,此书通过原帖图片、文字注释、取舍评价、临摹示范图四个环节并针对每一个原帖配以临摹视频,对该帖进行深入解读,让读者可以 直观地观摩具体的写法,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指引。析其源流,明其旨趣,提高学习者的审美判断力, 好地进行由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提高当代行草书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