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宋大观年初,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等缘由,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更定编次,命蔡京主其事,刻石置于太清楼。帖刻于大观三年,便有“大观帖”之称,也有“太清楼帖”之称。“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本书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观帖”第八卷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明代书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谧文敏。擅昼山水,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倡“南北宗”论,其书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书法出入晋、唐,天机溢发,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气韵深厚,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着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刻有《戏鸿堂帖》、《玉烟堂帖》等。董其昌《方圆庵记》虽言临作,实与自运无别,淋漓翰墨,随意所如,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自成体势,笔不能自休,以之书“先”为“圣”,少“观”多“庵”,一气呵成,书之雅逸扑人,熠熠夺目,堪称董书中神品,与米氏宋拓孤本相映媲美。董其昌书喜用淡墨,但类此着意书往往为浓墨。此帖结体用《集王圣教序》,且兼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后期大臣,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书画俱佳,是“云间派”和“华亭派”的代表人物,在明末清初之际,书名、画名俱显。其书用“淡”这一概念加以包裹、虚化,上接苏轼写意之精神,熔铸钟、王、米、颜,一任自然,平和冲虚,上能施于朝廷册文,下又不乏文人雅韵,在明清之际声名不替。《方圆庵记》原本是米芾为当时天竺高僧辩才法师主持杭州龙井山方圆庵所作,原作早佚,有拓本传世。《董其昌临米芾方圆庵记》,绢本手卷,高二十六厘米,长二百厘米,除开头“方圆庵记”大字题署和末尾四十一字题识外,全文共计七百六十八字。用笔相对米书较缓,结体舒展平和,通篇清秀飘逸,无论从字形、内容还是章法上,都与原作有较大差异,这也正与董氏“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大历十四年(七七九),鲁公执掌吏部,阶高二品,权势并重,且为皇帝远房亲戚,恩荣殊于常人。故踌躇满志,自撰《颜氏家谱》敷衍家声,改敦化坊祖宅为颜氏祠堂,又为父立庙,并撰书神道碑铭以颂扬之,即此碑。颜真卿后于建中元年(七八〇)升任太子少师,复撰《碑后记》一通。是碑高三点三八米,宽一点七六米,厚四十厘米,文字四面刻,碑阴碑阳各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文上有李阳冰篆书碑额,世称“双璧”。碑石现存西安碑林。 此碑为鲁公最晚书迹,后人也大抵以此为颜书极限。颜真卿虽年事高迈,但其雄健的笔力、严密的结体,颇有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清代王澍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大历十四年(七七久),鲁公执掌吏部,阶高二品,权势并重,且为皇帝远房亲戚,恩荣殊于常人。故踌躇满志,自撰《颜氏家谱》敷衍家声,改敦化坊祖宅为颜氏祠堂,又为父立庙并撰书神道碑铭颂扬之,即此碑。后于建中元年(七八〇)蒙恩升任太子少师,复撰《碑后记》一通。是碑高三点三八米,宽一点七六米,厚四十厘米,文字四面刻,碑阴碑阳各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文上有李阳冰篆书碑额,世称“双璧”。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为鲁公最晚所书,后人也大抵以此为颜书极限。虽年事高迈,但其雄健的笔力,严密的结体,颇有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感。清代王澍《虚舟题跋》中也
《苏轼尺牍名品》是《中国碑帖名品》丛书之一,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精选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的著名尺牍作品影印出版,包括《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东武帖》、《邂逅帖》、《次辩才韵诗帖》、《跋吏部陈公诗帖》、《归安丘园帖》、《致季常尺牍》、《北游帖》、《获见帖》、《覆盆子帖》、《渡海帖》、《令子帖》、《久留帖》、《李白仙诗帖》、《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题王说诗帖》等。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优选法帖。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怀素自叙帖/中国碑帖名品》精选历代著名碑帖(自殷商至近代)影印出版,纵贯中国书法史,更加精当合理,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优选法帖。
《卢中南毛笔楷书创作一本通》由 卢中南书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米芾行书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宋词一百首,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搭建起从临摹到创作的便捷桥梁,实用性强。
该书对《张玄墓志》中的字进行逐个讲解和分析,并配以技法进行演示,生动形象,较以往出版过的图书实用性更强。该书选用的是何绍基收藏明拓本,其他两临本即张有清临本以及何绍基临本,这样看起来比较性更为强烈,可以增强对字形的把握,以便读者快速了解其特征。
本书以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基础,《集王羲之圣教序》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和韵味。该书内附临习范本,将本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本帖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邢纪庆老师精心搭配讲解,使读者在临摹过程中更加精准临摹字帖。该书在编写上较有新意,规模大,配套碑帖成体系。通过视频进行讲解直观示范,稿件中配有原大临习碑帖摹本。
孙学峰编著的《欧阳询楷书一日一字(秋季篇)》收录九十余个与“秋季”主题相关的常用汉字,分“字解”“字形”“书写”“创作”四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讲解,并辅以欧阳询楷书书写及创作指导。
孙学峰编著的《欧阳询楷书一日一字(冬季篇)》收录九十余个与“冬季”主题相关的常用汉字,分“字解”“字形”“书写”“创作”四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讲解,并辅以欧阳询楷书书写及创作指导。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季节因为明显的物候特征,对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甚至政治、经济、军事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与各地的人们密切相关的时间概念。《欧阳询楷书一日一字》分春、夏、秋、冬四册,以每天书写一字的形式,呈现与特定季节或某一季节中的具体节日相关的内容。在选字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大量的传统典籍和工具书,使所选单字或由单字组成的词与相应的季节相关,并尽量照顾单字之间形体的逻辑关系或者由单字组成的词之间意义的逻辑关系,所选单字组成的词内容健康,催人向上!本书为孙学峰编著的《欧阳询楷书一日一字(春季篇)》。
孙学峰编著的《欧阳询楷书一日一字(夏季篇)》收录九十余个与“夏季”主题相关的常用汉字,分“字解”“字形”“书写”“创作”四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讲解,并辅以欧阳询楷书书写及创作指导。
本书以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为基础,此卷虽亦不乏见长枪大戟似的线条,但相对缓和。整体看来少见尖笔,起收笔多含蓄蕴藉,线条圆润雍容,运笔迅捷却平稳,可谓动中寓静。能让读者感受到行书中不一样的用笔、结体和整体空间的构成。该书内附临习范本,将本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本帖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 《松风阁诗卷》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杨健君老师精心搭配讲解,使读者在临摹过程中更加精准临摹字帖。该书在编写上较有新意,规模大,配套碑帖成体系。通过视频进行讲解直观示范,稿件中配有原大临习碑帖摹本。
《汉隶曹全碑》 字卡甄选精拓曹全碑高清版本,全文849字全部收录。 残损字进行补修,保证字迹的完整性,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难度。 随附简体释文,范字清晰放大,易于理解经典、读帖与临摹。 《汉隶张迁碑》 《汉隶张迁碑》由华夏万卷编
本书以秦刻石四种为基础,分别为《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石刻》、《琅琊台石刻》。《泰山刻石》书法上,其用笔都是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粗细始终如一,圆转中裹挟的沉着与遒劲;结体上出现上紧下松的态势,点画间相对均衡,秩序井然,相拱相揖。《会稽石刻》和《峄山刻石》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琅琊台刻》石字迹规正,但笔致婉转玲珑,不是一味地刻板齐整。临写时应注意笔调流动起伏,防止失于僵木呆板。将碑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每个碑帖均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
本书以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基础,《集王羲之圣教序》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和韵味。该书内附临习范本,将本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本帖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邢纪庆老师精心搭配讲解,使读者在临摹过程中更加精准临摹字帖。该书在编写上较有新意,规模大,配套碑帖成体系。通过视频进行讲解直观示范,稿件中配有原大临习碑帖摹本。
本书为“古今楹联经典”系列中的一种。《楹联墨迹大观》一书由高野侯辑,共收历代书家名人楹联墨迹600多副。本书精中取精,从中挑选100副,配以释文,多为名家作品。撰者如王时敏、高其佩、王文治、伊秉绶、黄易、奚冈、陈鸿寿、赵之琛、吴让之、丁敬等,内容类似:“学于古训乃有获,乐夫天命复何疑”“候门稚子低于鹤,留客轩窗小似舟”“默无过言,贫不学吝”“为爱鸟声多种树,欲留花气不开帘”等,书法艺术和内容兼顾,可赏可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