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汇集了从甲骨文开始至近代书家的各体书法单字5590个,入选书迹达70000余种,包括各种流派、各种变体,是中国历史书法名家精品的汇编。 本书在编纂中恪守实用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先立应收字表,再查所需之书迹,采用剪辑、复制、扫描、拍照后再版放大等办法进行搜集,务使表中之字一个不缺,力求字字四体俱全。在编辑体例上采用部首分类编排,加设汉字注音、繁简对照和汉语拼音索引,增强了其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作为一部供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不仅为书法学习提供优秀的范本,同时也为研究书法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书法技巧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行书大字典》收录3000多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字头,收录上起晋朝下至清末的历代书法家行书书例33000余个。 字头后附列相应的汉语拼音、繁体字、异体字以及简要释义。字头下汇集该字的名家行书书例,书例下方依次标注朝代、作者及出处。 全书采取横式排列,正文前有部首检字表,方便读者检索查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法研习中的章法,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即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方能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本书按书法作品章法分类,全书共10类,展示数百件名家书法作品,内容涵盖古代至近现代书法家,其间还有部分当代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佳作,配以高清图片,展示了条幅、中堂、横幅、对联、扇面、手札、题匾、条屏、册页等,并对章法形式进行阐述,充分展现了历代书法家在艺术创作和章法研究方面的精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且位居“宋四家”之首。苏轼“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自然洒脱的书法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书是"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是明代文人屠隆的尺牍合集,从《屠隆集》收录的尺牍中选择部分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予以详尽注释,并对尺牍的内容进行串讲,点评考证背景,交代人物关系,分析内容,使读者在无障碍阅读的基础上对每篇尺牍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并感受屠隆尺牍的语言文字之美,从而对屠隆其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监察法应用一本通》立足于司法实践,以司法流程为主线,遵循法律汇编的思路,从体例化、系统化、实用性的角度,借鉴《刑法应用一本通》的编排体例,将与监察法条文密切相关的法律文件进行分类整理,采取置换、分解、重述等手段,以监察法条文为经线,以其他与之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法规文件为纬线,将监察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党内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了一幅崭新的监察法图谱。
名碑名帖·完全大观--2-··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2
《宋徽宗书法选》收录了宋徽宗的书法作品《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牡丹诗帖》《夏日诗帖》《怪石诗帖》《闰中秋月诗帖》《棣棠花诗帖》《笋石诗帖》等,书画题跋作品有题李太白《上阳台帖》、题欧阳询《张翰帖》等。赵佶在书法上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瘦金体”。本书较全面地展示了宋徽宗赵佶在小、中、大楷及行书、草书方面的造诣,较好地再现了“瘦金体”的独特风格,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及临摹。书籍装帧为仿古籍线装,一函一册,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本书收录铜镜收藏家、研究者王纲怀先生个人收藏先秦至汉代铜镜300件。影印原大尺寸铜镜拓片,并附有铭文释文。王纲怀先生收藏、研究中国古代铜镜三十余年,本书是王纲怀先生在铜镜收藏研究领域的第三十一部个人著作,收录铜镜传拓精美,颇具视觉真实感。读者阅读本书时既能随兴所至、各取所需,又能鉴图释文、各有会心。其中,秦代铜镜是一个前人几乎不曾涉及的领域,而此著作专门讲述收录,在纹样、铸造技艺、设计手法等层面上展示秦镜的特点,为本书独特之处,可供读者学习参考。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西泠印社编的《西泠后四家印谱(精)/西泠印社印谱藏珍系列丛书》西泠四家印谱包括陈豫钟,陈鸿寿,赵之谦,钱松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陈豫钟工书法,喜收藏,通小学,金石学家,篆刻师法丁敬,秦汉。讲究虚实,在繁简中得平衡。陈鸿寿篆刻追秦汉,旁涉丁敬,黄易等人。浑厚扑老,古拙中有神采,赵之琛篆刻师法陈豫钟,又取换衣‘奚冈’陈鸿寿之长。钱松,通金石,工书法,篆刻切中带削,及富金石韵味。
《近代书法林品藻录》是书法名家王家葵先生书法评论作品,以司空图《诗品》为纲目,选出一百二十位1900-1999年间去世的书法家,根据其书法风格,人物性格,职业特点,归为二十四品,每品五人,前有小段序言,叙说甄选其人原由,及对此类特点的说明。接下来,每位书法家单独占一条目,每一条目由开篇、正文、图片三部分组成。开篇采用浅显文言,每一人物之末以“赞”总结;正文则用白话写成,文辞直白,观点鲜明,其内容或研究艺术流派,或介绍作品背景,或谈论相关掌故,但所有内容都与图片呼应;所选书法图例,来源慎重,首先排斥有争议或疑伪的作品,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作。
《近代书法林品藻录》是书法名家王家葵先生书法评论作品,以司空图《诗品》为纲目,选出一百二十位1900-1999年间去世的书法家,根据其书法风格,人物性格,职业特点,归为二十四品,每品五人,前有小段序言,叙说甄选其人原由,及对此类特点的说明。接下来,每位书法家单独占一条目,每一条目由开篇、正文、图片三部分组成。开篇采用浅显文言,每一人物之末以“赞”总结;正文则用白话写成,文辞直白,观点鲜明,其内容或研究艺术流派,或介绍作品背景,或谈论相关掌故,但所有内容都与图片呼应;所选书法图例,来源慎重,首先排斥有争议或疑伪的作品,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作。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化的腹地,从远古至今,在美术史上可供采用的文字、图片与实物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有致力于史书编撰的文化传统。中国部美术史专著《历代名画记》就是唐代张彦远(山西临猗人)等人的力作,有其续篇之称的《图画见闻志》也是太原人、宋代郭若虚的重要成果。当代山西画家范晓杰、张莹、张德录编著的《山西美术史》从距今180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文化遗址写起,时间跨度长得惊人,涵盖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抗日战争及新中国各个时期。这些时期的山西文物及美术作品既有原创性、标志性,又各呈异彩,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阳冰谦卦碑》由艺美联主编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江门市蓬江区白沙人(明属新会白沙里),世称“白沙先生”,明朝中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继承孔孟儒家思想,开明儒心学先河,创“江门学派”,有“圣代真儒”“岭南一人”之美誉。《陈献章书法精品集》此次出版,江门市博物馆倾尽馆藏陈献章作品,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重要博物馆合作,获得陈献章作品数字图档和学术支持。本书收录全国范围内陈献章的书法作品及碑拓130件左右,释文与图片对照,全面呈现陈献章书法艺术,以供读者研究学习,此次出版对大湾区文化建设、传承岭南文化和广府文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具有出版的价值。
“做正常人,写正经字”是作者张鸿文先生的卷首语。原太原市书法协会、我省有名老学者、书法家、张鸿文先生举办书法汇报作品展,从张先生几十年创作书法作品中精心挑选适宜与同行交流的书法作品200余件,举办个人书法作品交流活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且位居“宋四家”之首。苏轼“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自然洒脱的书法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海日楼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家沈曾植(1850—1922)的斋号,他为学志广,舆地、律法、医学、儒道释以及诗词、金石、书法,无所不涉,被誉为“道、咸以降学界之魁杰”。本套《沈曾植题海日楼藏碑帖集》(共3册)所收录碑帖以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为基础,以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兼顾的标准精心挑选后集结而成。函套内另附别册,由专家解读碑帖内容及其版本情况,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
本书在吴让之篆刻作品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共收录吴让之篆刻作品字例五千八百四十六个,附吴让之篆刻作品一千四百零四方。本书篆刻字例下附有编号,以对应书后附录的篆刻作品,明确所收字例在原印中的具体位置,方便读者查检。本书的检索方式参照《新华字典》,采用拼音检索及笔画检索两种方式,供不同习惯的读者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