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又称《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年)立。书者不详。明万历初在邰阳(今陕西合阳县)莘里村出土。一九五六年移存于西安碑林。隶书。共二十四行,行四十五字。末行有[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碑阴列名五列,五十七字。篆书碑额已佚。碑主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今甘肃敦煌县西)人。曾任邰阳令,为官颇有政绩。碑文中未记其逝年。属吏王敞为其勒石纪功。出土时笔画完整,[因]字半缺。清康熙壬子(一六八七二年)后断裂缺字。此碑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为汉石中至宝。如在汉碑分、隶之中求俊秀书法,则莫过此刻石。形容此碑书法如喻之以行云流水,美女簪花,不足喻其媚丽流畅;如喻之以飘逸风流,雅士衣锦,不足喻其品高娴雅。但此碑俊秀有余,雄健不足,典丽秀润之极,易使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此碑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故令张迁而立。碑高314厘米,宽115厘米。碑阳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明初出土,存放山东东平县,现存泰安市岱庙。碑文中“东里润色”四字于明代以后损坏,拓本以四字未损者为贵。 《张迁碑》历来被誉为汉碑中稚拙古朴、风格雄强的典型。此碑用笔,入以方笔,出以铺毫,以方为主,方圆兼备,被尊为方笔典范。笔力坚实雄厚,气势开张;笔画朴拙饱满,且富于变化,尤其是磔画,稍纵即收,以敛取势,独具特色。结体用势平直,字体凝正,劲挺茂密,稳健自然,形如狮蹲虎踞,剑拔弩张,气势万钧,具有端正朴厚雄练之致。它还兼有篆意、草情、楷法,在汉碑中别具一格,清代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此碑“用笔已开魏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国亡被掳受折磨而死。赵佶能书善画,精于鉴别,是一位大艺术家。其楷书“瘦金体”,为后世所重。《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碑文共十六行,满行四十字,正文共三百六十六字。此碑为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年)以瘦金书写成,意在向天下阐明以道教治国的思想。先令汴京神霄宫刻碑,以该碑拓本颁赐天下,摹勒上石。现存于福建莆田三清殿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即是根据颁行的拓本摹刻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楷书中带有行书笔意,结字内紧外驰,细长欹侧,用笔爽利自然,布局疏稀而和谐,显得秀媚、静穆。此碑与宋徽宗其他手迹相比,略显丰腴,波磔神韵,跃然眼底。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正光三年(522)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阳、碑阴均有正书铭文。碑阳二十六行,每行四十六字;碑阴十二列,每列行数不等。碑额正书阴文三行十二字。 碑文记述张猛龙生平及办教育的事迹。无撰文人姓名。 碑文字体方整严谨又富于变化,雄奇险劲,“结构枝绝”,如周公制礼,事“皆美善”(康有为《广艺州双楫》),杨守敬评曰:谓此碑不佳者是俗眼。为北魏著名碑刻。此碑文字已去隶书之用笔,开隋唐楷书之先河,为楷书方笔的代表。 此碑发现于宋,至清由于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推崇,更加著名于世。 现存明初“时字三模本”和明代稍晚时“盖、魏不连本”为佳。
《王珣伯远帖/中国历代碑帖珍品》编著者杨汉卿。中国历代碑帖珍品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名家碑帖,包括陈道复《古诗十九首》,杜牧《张好好诗》,黃庭坚《诸上座帖》,赵孟頫《真草千字文》,颜真卿《竹山堂连句》等十
人美书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2018年重点推出的书法碑帖类图书,近期将陆续面世。全书采用大八开彩色印刷,由名家主编,选本精良、图版清晰、释文严谨、技法娴熟、印装精美。 n该系列书分为:天卷真书、地卷草书、玄卷隶书、黄卷篆书、宇卷行书五个大的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多部分卷,其中天卷真书30卷和玄卷隶书12卷将提前上市。 n天卷真书系列由北碑名家孙伯翔先生主编,后附孙先生名作《怎样写魏碑体》等真书技法和历代集评文章; n玄卷隶书系列由隶书名家著名学者华人德先生主编,附有华先生著名隶书研究文章和技法讲解,以及历代集评文章,方便读者欣赏、学习、临摹。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纸本,墨迹,原卷纵三十五点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点八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卷由元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此书为典型的“赵体”。用笔苍劲沉稳,线条厚实滋润,结体楷行相糅,章法布局经纬分明,静穆雅洁。明人李日华评:“此书有太和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靠前也。”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多种宋代有名书家苏轼的珍迹。如《归去来兮辞》,纵三十二厘米,横一百八十厘米。《书杜工部槿木诗卷》,纵二十五点八厘米,横八十点三厘米。《渡海帖》,纵二十八点六厘米,横四十点二厘米。《获见帖》,纵二十七点七厘米,横三十八点四厘米。《江上帖》,纵三十点五厘米,横二十四厘米。《次辩才韵诗帖》,纵二十九点八厘米,横四十六点五厘米。《东武帖》,纵二十八点七厘米,横六十六点一厘米。《一夜帖》,纵二十七点六厘米,横四十五点二厘米。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苏轼书《李白仙诗卷》,纵三十四点四厘米,横一百零六厘米。编者谨选取上述苏轼墨宝,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草诀百韵歌》是一本流传日久、影响深远的解释草法的歌诀。以歌谣形式编撰,五字一句,两句一韵,共七十余韵,古人好取整数,故称“百韵歌”。其内容列举了二十多个草书部首、二十八个单字、三百多个形近字的区别。该歌诀言辞浅显,便于记诵,通俗实用,为草书初学者提供了入门阶梯和研习范本,因此久传不衰。明人杨慎认为 “《草诀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学者”。至明代,已有通行版本多种,如御制增编本、连奎馆石刻本、韩道亨写本、朱学古写本等。本书所刊为明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墨迹本。韩道亨,字颖泉,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晚期,书法宗二王,尤擅草书。韩道亨墨迹本《草诀百韵歌》,不仅可供了解草书行笔结构之规律,其清晰劲丽的笔致更可供临摹,是草书初学者的范本。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佛经657部回到长安。三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所译经文撰写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时为太子的李治受命作《述三藏圣记》一篇。玄奘收到《序》、《记》后,分别给李世民、李治写了谢表和谢启,李世民、李治又各作了答谢启。这四篇文字,与玄奘所译《心经》,构成《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完整内容。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天衣无缝,胜于自运”,“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此碑是后人学习行书和王字的上佳范本之一。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集王羲之行书字成篇,当从唐代的怀仁和尚始,他集的《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广为流传。之后,集字蔚然成风。僧大雅集的《吴文碑》,元序集的《金刚经》都是集王字的代表作。宋、元、明、清以降,代有集王书名作问世。到了清末,康有为列出了古今集王字十八家,但据目前的发现,恐怕还不止这些。千百年来,这些集字法帖,不仅保存了王羲之书法的许多珍贵遗迹,对传承王羲之书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给历代学书者提供了许多方便。因为学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用,即书法创作,创作需成句成篇,而集字帖最能满足读者这方面的需要,它能使学书者掌握快捷的背帖方法,以节省时间,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被古今书法家实践认可的事实。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古代的集字帖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集字形式,都有许多局限性,已远远不能满
“历代碑帖放大系列”以初学书法基础学习常用碑帖为蓝本,精选其中典型字例,按笔画、部首、结体或同字异形等归类整理,并辅以字例放大、碑版翻转等技术手段,使其成为广大书法学习者、书法教师的字帖或教学参考。此册是根据唐代书家李邕《麓山寺碑》选编而成。 古代书论中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说法,这“北海”就是指唐朝的大书法家李邕。《麓册寺碑》是李邕的代表作,其笔致挺拔,气宇轩昂是学习行书不可多得的范本之一。 临习此碑,当注意以下几点:一、行笔以按为主,以提为辅,即行笔主要以中锋铺毫,属于行笔较实的一类,因此适当的提锋行笔会起到盘活整体的作用。二、结体以耸起字的上半部为物色,这一点与欧阳询的楷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李邕行书特别俊拔的主要原因。三、通篇以行楷为主,间杂个别草字。字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