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蜀素帖》《苕溪诗帖》为米芾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曹全碑》为隶书学习必经法门,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帛书帛画是指作在绢帛上的字和画,由于绢帛易腐,难以保存,所以古代之帛书帛画留存者极为罕见。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所编的这本《秦汉简帛名品(下)/中国碑帖名品》所选的汉代帛书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为湖南省博物馆所藏。
《中国碑帖名品:曹全碑》此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五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县莘里村出土,出土时字画完好,一字不缺,碑移至城内时,不慎下角碰损,“因”字右下半遂缺损。明末时大风折树压碑,自首行“商”至十九行“吏”断裂一道。为汉碑中少有之完好者。出土后曾移存合阳县孔庙东门内,一九五六年人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为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的典型。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 ,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 这一切正是 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 。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东汉中乎三年(一八六年)二月立。隶书,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一行十二字。无撰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碑石明初出土,原在山东东平州翠(今山东东平县),今在泰安岱庙炳灵门内。碑文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此碑书法雄厚多姿,以方笔为主,方整劲挺,端正朴茂,笔法凝练,结构严整。是不可多得的汉隶上品。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张迁碑/中国碑帖名品》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拓本,“东里润色”虽已不全,“颉顽”之“顽”字右半已损,然“焕”字末笔未损,经张廷济及吴湖帆审定为明代精拓本。碑额及碑阴一时所拓,极其难得。碑阳整幅亦马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初所拓,极为罕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 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李邕(678-747年),扬州江都人,唐玄宗时封为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擅长真、行、草、隶、篆各种书体,其中尤以行草书造诣 深,别具一格。李北海《出师表》墨迹,行书,无款绢本,割裂成册。原本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前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后半及署款皆残缺,书者名不可考,书势似李邕,清《滋蕙堂帖》曾刻,直署为李北海书,近人王壮为编入《中国书画》定为真迹。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之一。 宋大观年初,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等缘由,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 定编次,命蔡京主其事,刻石置于太清楼。帖刻于大观三年,便有“大观帖”之称,也有“太清楼帖”之称。“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本书将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大观帖”第六卷残本,以及故宫博物院大观帖第六卷残本一并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
基本信息 书名 :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杨维桢法书精选 定价 :38.00 出版社名称 : 江苏美术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18.01.01 作者 : 刘逊芝 编者 : 刘逊芝 开本 : 16开 页数:84 ISBN 编号 : 9787558023156 内容简介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是一套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的书法丛帖,精选上自商周金文、下至清末名家墨迹的古代经典碑帖七十余种,辅之以后期精工印制,读者可以借此直入书法堂奥,抉其精华。此外,丛帖在编辑方面亦是颇具匠心,兼顾了法帖的艺术审美功能与学术功能,在印章考略、释文疏解、碑帖赏评等方面均贯穿了全新的理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全新的尝试。 首先,将历代隐于碑帖之中的历代鉴藏印章挖掘出来,经过精心比对,筛选出具有审美价值和临摹价值的印章进行注释,既方便读
《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室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本书为《曹全碑》,采用版本对照的方式学习书法,就像阅读《论语》的不同注释本,不仅提供了经典范本,还有前贤的学习经验可供借鉴。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优选,影响优选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碑文代表作品。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多有篆籀笔意。《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目前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镌立于麟游县碑亭国家4A级景区。魏征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此碑被誉为天下第一正书。本书为著名书法家田蕴章教授正书通临该碑。本书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动书法知识具有较高价值。
米芾(1051-1107),宋代书家。早年名“黻”,四十一岁後改署“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为书画翠博士,後至礼部员外郎。好洁成癖,多蓄奇石,人称“米颠”。其书宗晋法,以二王为归,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作蔡京)齐名,後世称为“宋四家”。《蜀素帖》书自咏五言诗四首、七言诗四首,绢本,纵二十七点八厘米,横二百七十点八厘米,为米芾行书代表作。计七十二仃,五百五十六字。此蜀素乃北宋庆历四年(1044)束川造,林希(子中》装裱成卷,记其尾虚其首以贮属善书者。熙宁八年(1075)胡完夫等观於林家,亦只题其尾。至兀佑三年(1088)九月廿三日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是一套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的书法丛帖,精选上自商周金文、下至清末名家墨迹的古代经典碑帖七十余种,辅之以后期精工印制,读者可以借此直入书法堂奥,抉其精华。此外,丛帖在编辑方面亦是颇具匠心,兼顾了法帖的艺术审美功能与学术功能,在印章考略、释文疏解、碑帖赏评等方面均贯穿了全新的理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全新的尝试。 首先,将历代隐于碑帖之中的历代鉴藏印章挖掘出来,经过精心比对,筛选出具有审美价值和临摹价值的印章进行注释,既方便读者欣赏临习,又便于读者通过印章这个桥梁,对历代碑帖的传拓、收藏、鉴赏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堪称本套丛帖的一大亮点。其次,每册法帖除常规的碑帖简介之外,又增编了全篇简体释文(并附释文注解),便于读者通览碑帖内容,并通过古今字体对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又称《张猛龙清颂碑》等。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五二二)。碑额正书三行十二字,碑阳正文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后刻立碑官吏名十行,碑阴刻题名十一列。原石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此碑文记述了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的家世生平及事迹贡献,碑阴为捐款者题名。此碑在宋代已有着录,到了清代经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褒扬推崇,名声大振,曾被后世学者誉为“魏碑 ”。 本书选用之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末清初精拓本。经阮元、李国松旧藏,碑额系其他旧本补配,碑阴为朵云轩所藏陈伯衡旧藏本。整幅皆为朵云轩所藏,碑阳为明末清初所拓“冬温夏清”未损之本,难得之极。碑阴则是百年前旧拓。以上诸本均为 原色全本影印。
“中国著名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此碑於唐代天宝十一年为千福寺和尚费全立,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刻石。碑高二百六十三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碑文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颜真卿四十四岁书写此碑,其时书家正值壮年。此碑书法整密匀稳,秀媚多姿,是学颜体字的重要范本之一。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多宝塔碑》据宋拓本放大印刷出版。此宋拓本曾经清代名人王虚舟题额,由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姚鼐等人题跋,现藏於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为其撰写墓志。此是草稿,萧散虚和,遒媚不凡。 观此书通篇自然流畅,深得二王风姿。另外,字大小间出、似欹返正、浓淡互生,极富律动感,不但为罕见的虞世南法书作品,是稀世少有的法帖精品。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间擢进士第。官至太子少师。工楷书。初学王羲之,继而师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初唐名家。学颜真卿而能自出新意。变丰肥为劲挺,变宽裕为紧密,笔力雄劲爽利,引筋入骨,自成一家,称“柳体”。为唐楷大家。《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会昌元年(841)立,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现存西安碑林。此碑用笔遒劲,结字紧劲,最能体现柳体“筋骨外露”的风格特征,为临习柳体的入门范本。在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有一册宋拓本“玄秘塔碑”。此本每页四行,每行七字,曾经清末鉴赏家孔广陶收藏。本书据此本放大印出,供读者临习。
文征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壁,以字行, 字征仲,别号衡山。明代书画家。父林,温州知府。据《明史?文苑传?文征明》载,“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其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邀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征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因不事权贵,不久辞归。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卒后私谥贞献先生。善诗文,工行草,精小楷。文章师吴宽,有《甫田集》。书法师李应祯,小楷工整文雅,清淡怡静,冠 一时。行草书温厚匀称,又不乏苍劲挺秀,自成一格。《明诗综》载,其早年学书,曾一日通临《千字文》十本,其勤勉几无人可及。晚年声誉益高,号称“文笔遍天下”,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师沈周,与唐寅、沈周、仇英以画同名,合称为
孙过庭(约 六—六九〇),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峻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才。”唐吕总《续书评》说:“孙过庭书,丹崖 壑,笔势坚劲。” 至宋,尤见推崇,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谓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问。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於用笔”。清刘熙载《艺概》评《书谱》云:“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 ”,书於垂拱三年(六八七》,草书,纸本。凡三百五十一行,共三千五百余字。现藏 博物院。
“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 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之一,本书收《李斯峄山碑》。《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 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在清代书坛上,碑学中兴。以桂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吴让之、陈鸿寿、赵之谦等人为代表的著名书家,将隶书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其中,伊秉绶的隶书,可谓独树一帜,成就非凡。清人赵光《退庵随笔》有评:“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 《伊秉绶隶书选》收其隶书隶《晋书》句立轴四幅,每幅纵六十六点五厘米,横四十一厘米,曾为日本私人收藏。其中《刘竧传》和《魏舒传》两幅,曾在北京匡时二〇一四年春拍出。有方家评说四幅立轴:用笔沉雄厚重,字字重心平稳,气魄宏伟,刚中寓柔,柔中见刚,令人回味。本书还收其隶书临《韩仁碑》、《衡方碑》、《西狭颂》等书轴。 临《韩仁碑》藏于日本,规格不详。临《西狭颂》轴藏于天津博物馆,纵一百一十九点六厘米,横四十一厘米。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