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蜀素帖》《苕溪诗帖》为米芾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曹全碑》为隶书学习必经法门,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帛书帛画是指作在绢帛上的字和画,由于绢帛易腐,难以保存,所以古代之帛书帛画留存者极为罕见。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所编的这本《秦汉简帛名品(下)/中国碑帖名品》所选的汉代帛书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为湖南省博物馆所藏。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东汉中乎三年(一八六年)二月立。隶书,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一行十二字。无撰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碑石明初出土,原在山东东平州翠(今山东东平县),今在泰安岱庙炳灵门内。碑文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此碑书法雄厚多姿,以方笔为主,方整劲挺,端正朴茂,笔法凝练,结构严整。是不可多得的汉隶上品。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张迁碑/中国碑帖名品》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拓本,“东里润色”虽已不全,“颉顽”之“顽”字右半已损,然“焕”字末笔未损,经张廷济及吴湖帆审定为明代精拓本。碑额及碑阴一时所拓,极其难得。碑阳整幅亦马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初所拓,极为罕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 ,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 这一切正是 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 。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中国碑帖名品:曹全碑》此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五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县莘里村出土,出土时字画完好,一字不缺,碑移至城内时,不慎下角碰损,“因”字右下半遂缺损。明末时大风折树压碑,自首行“商”至十九行“吏”断裂一道。为汉碑中少有之完好者。出土后曾移存合阳县孔庙东门内,一九五六年人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为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的典型。
基本信息 书名 :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杨维桢法书精选 定价 :38.00 出版社名称 : 江苏美术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18.01.01 作者 : 刘逊芝 编者 : 刘逊芝 开本 : 16开 页数:84 ISBN 编号 : 9787558023156 内容简介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是一套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的书法丛帖,精选上自商周金文、下至清末名家墨迹的古代经典碑帖七十余种,辅之以后期精工印制,读者可以借此直入书法堂奥,抉其精华。此外,丛帖在编辑方面亦是颇具匠心,兼顾了法帖的艺术审美功能与学术功能,在印章考略、释文疏解、碑帖赏评等方面均贯穿了全新的理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全新的尝试。 首先,将历代隐于碑帖之中的历代鉴藏印章挖掘出来,经过精心比对,筛选出具有审美价值和临摹价值的印章进行注释,既方便读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是一套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的书法丛帖,精选上自商周金文、下至清末名家墨迹的古代经典碑帖七十余种,辅之以后期精工印制,读者可以借此直入书法堂奥,抉其精华。此外,丛帖在编辑方面亦是颇具匠心,兼顾了法帖的艺术审美功能与学术功能,在印章考略、释文疏解、碑帖赏评等方面均贯穿了全新的理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全新的尝试。 首先,将历代隐于碑帖之中的历代鉴藏印章挖掘出来,经过精心比对,筛选出具有审美价值和临摹价值的印章进行注释,既方便读者欣赏临习,又便于读者通过印章这个桥梁,对历代碑帖的传拓、收藏、鉴赏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堪称本套丛帖的一大亮点。其次,每册法帖除常规的碑帖简介之外,又增编了全篇简体释文(并附释文注解),便于读者通览碑帖内容,并通过古今字体对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镌立于麟游县碑亭国家4A级景区。魏征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此碑被誉为天下第一正书。本书为著名书法家田蕴章教授正书通临该碑。本书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动书法知识具有较高价值。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优选,影响优选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碑文代表作品。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多有篆籀笔意。《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目前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系列丛书由书法专业教授傅如明、刘天琪、刘逊芝三位专家担任主编;浩瀚文化编辑制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针对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及书法专业院校学生使用。本系列丛书所选碑刻拓本及墨迹传本均为*善本,汇聚海内外*碑帖善本资料于一体,并附碑帖原尺寸拉页挂图,是书法临摹、欣赏的*范本。
米芾(1051-1107),宋代书家。早年名“黻”,四十一岁後改署“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为书画翠博士,後至礼部员外郎。好洁成癖,多蓄奇石,人称“米颠”。其书宗晋法,以二王为归,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作蔡京)齐名,後世称为“宋四家”。《蜀素帖》书自咏五言诗四首、七言诗四首,绢本,纵二十七点八厘米,横二百七十点八厘米,为米芾行书代表作。计七十二仃,五百五十六字。此蜀素乃北宋庆历四年(1044)束川造,林希(子中》装裱成卷,记其尾虚其首以贮属善书者。熙宁八年(1075)胡完夫等观於林家,亦只题其尾。至兀佑三年(1088)九月廿三日
傅山(一六〇七—约一六八五),明末清初书画家、思想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明末贡生,年少师从山西督学袁继咸,曾至京师为袁氏诬告案申冤。明亡后,与山西总兵宋谦等密谋反清,事发,入狱几死。出狱后,仍与顾炎武等反清遗民来往频繁。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举博学鸿词科,被强征至京师,称病不试,仍授内阁中书,辞归。精医术,又于经史子集、诗文书画无所不通,有《霜红龛集》等传世。其倡导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学主张,在书 影响深远。 傅山草书《与右玄诗册》,纸本册页,共三十八开,其中傅山书二十八开(册后另有题跋十开,为傅山好友薛宗周、王如金所书),钤“傅山私印”。每幅纵二十八厘米,横十五厘米,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书法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书法开始走出艺术的象牙塔,来到寻常百姓中间,学习传统书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传统书法教育的普及开展,书法爱好者渴望能完整细致地了解、临习和阅读古人留下的碑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帖名作无论书法和文本、形式与内容,均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严重,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说许多传世书迹字径很小,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通假字、异体字、古字等,致使今天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传统碑帖,往往望而却步。众所周知,传统书法是一门非常强调技法训练的艺术,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临习古圣先贤的法帖,是学习传统书法的不二法门。然而,今天的书法爱好者
文征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壁,以字行, 字征仲,别号衡山。明代书画家。父林,温州知府。据《明史?文苑传?文征明》载,“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其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邀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征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因不事权贵,不久辞归。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卒后私谥贞献先生。善诗文,工行草,精小楷。文章师吴宽,有《甫田集》。书法师李应祯,小楷工整文雅,清淡怡静,冠 一时。行草书温厚匀称,又不乏苍劲挺秀,自成一格。《明诗综》载,其早年学书,曾一日通临《千字文》十本,其勤勉几无人可及。晚年声誉益高,号称“文笔遍天下”,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师沈周,与唐寅、沈周、仇英以画同名,合称为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间擢进士第。官至太子少师。工楷书。初学王羲之,继而师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初唐名家。学颜真卿而能自出新意。变丰肥为劲挺,变宽裕为紧密,笔力雄劲爽利,引筋入骨,自成一家,称“柳体”。为唐楷大家。《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会昌元年(841)立,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现存西安碑林。此碑用笔遒劲,结字紧劲,最能体现柳体“筋骨外露”的风格特征,为临习柳体的入门范本。在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有一册宋拓本“玄秘塔碑”。此本每页四行,每行七字,曾经清末鉴赏家孔广陶收藏。本书据此本放大印出,供读者临习。
在清代书坛上,碑学中兴。以桂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吴让之、陈鸿寿、赵之谦等人为代表的著名书家,将隶书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其中,伊秉绶的隶书,可谓独树一帜,成就非凡。清人赵光《退庵随笔》有评:“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 《伊秉绶隶书选》收其隶书隶《晋书》句立轴四幅,每幅纵六十六点五厘米,横四十一厘米,曾为日本私人收藏。其中《刘竧传》和《魏舒传》两幅,曾在北京匡时二〇一四年春拍出。有方家评说四幅立轴:用笔沉雄厚重,字字重心平稳,气魄宏伟,刚中寓柔,柔中见刚,令人回味。本书还收其隶书临《韩仁碑》、《衡方碑》、《西狭颂》等书轴。 临《韩仁碑》藏于日本,规格不详。临《西狭颂》轴藏于天津博物馆,纵一百一十九点六厘米,横四十一厘米。临《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鸥波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赵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自幼聪敏,下笔成文,蒙荫入仕。南宋灭亡后谪居不出,后被行台侍御史程巨夫引荐入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遇,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隐退,称病致仕,至治二年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赵孟頫精通诗文音律,尤善书画,亦能鉴藏。书法独步当世,有“赵体”之称,与欧阳询、顔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绘画博贯诸科,自成一家,被誉为“元人冠冕”。其画书理论倡导“士气”“书画同源”“古意”等说,影响深远。 《秋声赋》为北宋欧阳修所作,是文学 的名篇。此卷为赵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立。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 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
《池阳令张君残碑》,东汉后期碑刻。今已知残存三块残石,三石可缀合,缀合后当为碑之下部,惜刻立年月未存。右侧残石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出土于河南修武县,为山东碑贾杜九锡购得,后售与端方,端方殁后为固始葛成修所得。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初冬,周进以明拓足本《天发神谶碑》拓本与葛氏易得,并着録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左下残石为一九三五年春胶西柯昌泗于北京尊古斋代周进购得。以上二石今皆存故宫博物院。左上残石今不明下落,幸有拓本传世。一九三八年马子云于旧书铺购得左上残石拓本,并首先发现可与另二石缀合。 早考证此碑者为吴士鉴,他认为碑文中之“西乡侯”乃曹魏西乡侯张既,并定名为《魏西乡侯兄残碑》,端方《陶斋藏石记》采用吴说。后周进、杨树达、余嘉锡等否定此说,杨氏考碑文中“西乡侯”为东汉桓
朱耷(一六二六—一七〇五),原名朱统[上林下金](一说朱道朗),江西南昌人,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宗室,明朝灭亡,惧祸易名,故与世系名字不合。号人屋、雪个、个山、个山驴等,后号“八大山人”,自谓:“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其落款以草书连缀,形似“哭之”“笑之”。 朱耷生性孤介颖异,语辞诙谐,善于议论。常言谈娓娓不倦,倾倒四座。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弱冠时遇清军入关,国破父卒,遂佯装喑哑,遁匿于奉新山中,剃发为僧,在山中修行二十年。精通佛法,入座称为宗师,从学者有百余人。三十六岁时,于南昌城郊十五里处改建道院天宁观, 名为“青云圃”,常住其中,亦佛亦道。五十三岁,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迎入官舍,但朱耷心不愿就,焚毁禅服,逃回南昌,独身佯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家世及生平,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之后,此碑乃其属下群僚在他死后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而所记皆史,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明万历初年,此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现存于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曹全碑》是汉代隶书代表作,以风格秀逸多姿、结构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本书是日本二玄社 新装版扩大法书选集 之一,针对初学者需求,自《曹全碑》卷首摘录一部分易于学习的字集锦成帖,适当放大,适合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