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形印是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又名蜡封或画像印,常以人物、禽鸟、走兽、虫鱼、器皿等图案花纹入印,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寥寥数刀,传神会意,多作为闲章之用,历代深得文人雅士喜好。《图解肖形印》集作者林墨子三十余年从实篆刻艺术之所得体会、经验、见解,对肖形印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交给读者一枚探索肖形印的钥匙。
中国是陶瓷之国,也是书法篆刻之国。陶瓷和书法篆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河南是名瓷之乡,宋代五大名窑其占有三,而禹州钧瓷更是以其变幻莫测的窑变艺术闻名遐迩。钧瓷篆刻艺术是一门融书法、篆刻、雕塑、钧瓷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新时期篆刻和钧瓷结合创新而生的一朵娇艳之花,它不但丰富了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内涵,同时又扩大了钧瓷艺术的创作空间。《中国钧瓷篆刻艺术》从中国陶瓷印史入笔,系统地概述了中国陶瓷篆刻艺术的发展,进而详细地记述了钧瓷篆刻的起源和创作,工艺和技法,文化价值和赏析,既表现了钧瓷工艺之美,又展示了书法篆刻艺术之美,为中国书法篆刻史和钧瓷文化发展史添写了新的篇童。
篆刻是赵之谦心中永恒的情结。尽管他从政江西,为实现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而试图舍弃艺术,但内心的苦闷彷徨仍溢于言表。他的一生最终仍是属于艺术的,活跃于19世纪中叶的赵之谦因书画篆刻载誉史册,而不是其他,这在赵之谦而言,既是始料未及,也有悖于他涉艺的初衷,从而为他的艺术人生增添了悲壮的色彩。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意在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的阐述,为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并试图通过对赵之谦个性化创作的解析,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技法有所了解,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示,并希望能由此增进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赵之谦是我国近代一位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选取赵之谦的印章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内容为颂扬张迁的政绩。碑文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碑阳之字尽显朴雅秀隽风貌,碑阴之字则以稍显纵肆的笔触另有韵味。此碑实为汉碑中的上品佳作,后世学汉隶者,多以此碑为范本之一。 明代王吐贞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正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杨守敬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
该书是一部为篆刻人员提供正、反篆刻用字的一本工具书,该书以《汉印分韵》、《金石大字典》、《汉印文字徵》等书所收汉印文字为主,在提供正形字的同时,提供了该字的反形写法,以便于刻印者摹写。该书已印两版,累计印数1.8万册。
赵之谦(1829-1884)初字铁三,后改为益甫、叔。号冷君、悲庵、无闷、子欠、憨寮、坎寮、梅庵、笑道人等。斋室名有:二金蝶堂、苦兼室等,浙江会稽(绍兴)人,咸丰举人,官江西南城知县。赵之谦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杰出艺术家,书画篆刻皆。曾主纂《江西通志》,编刊《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着有《二金蝶堂印谱》、《悲庵居士文存》、《悲庵居士诗媵》、《国朝汉学师承绩记》、《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
这本《中国书刻艺术》,原是作者在培训班的讲稿。他从刻字艺术的缘起、发展,到书刻工具和材料的介绍,以及创作理念探讨,与别国的比较等讲起。尤其是对创作形式、色彩对比等,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又借鉴了西方色谱对比的原则,如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等,并依次列举各种颜色的意象特征,所表达的感情特征等,将刻字艺术的色彩搭配与表现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解决了表现形式问题。还有对中、日、韩三国的刻字艺术的特征分析,比较公正、客观,比较切合实际状况,娓娓道来,内容广泛,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行文流畅,从中可以看出侍先生修养的全面,这种严谨的从艺、治学精神,值得推广、学习。
篆刻艺术已经由文人刻印的时代,进入到群众创作的时代。篆刻是一种 方寸之内 的文字的艺术。它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横通书画原理,旁涉镌刻技艺,内包人品、文学修养,要求很高。要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篆刻艺术,必须从它的纵横面作反复的观察。
这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篆刻用具与材料、篆刻刀法介绍、篆体的演变与发展、篆刻的章法、奏刀刻印、边款的刻与拓、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方法、篆体的演变与发展等内容。本书使篆刻学习者如置源头,可以在篆刻艺术之河中驰骋。
《治印谈丛》原系1944至1945年潘先生为国立艺专中国画系讲授治印的讲义。《篆刻小丛书:治印谈丛》从篆刻源流、别派、名称、选材、分类、体制、参谱、明篆、布置、着墨、运刀、具款、濡朱、工具等方面(原拟续撰修整、用印、拓款、制泥诸目,终以事忙未能如愿),对印学源流及篆刻具体操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限于当时的条件,《谈丛》仅凭记忆成书,然而前后历时一年之久,亦可谓精心结构之作。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的篆刻得力于雄厚的书法基础,刀法苍劲浑朴,婀娜多姿,成就突出,世称“邓派”,亦称“皖派”。晚清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均受其影响。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吴让之(1799-1870)初名廷 ,字熙载,又字让之、攘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师事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篆刻师邓石如,以汉篆治印。对邓石如的篆刻,吴让之更是有创造性的继承。章法上使之更稳妥、更精炼,刀法上更加圆转与流畅,从而把邓石如以笔意见胜的风格推向高峰。刀法使转自然,坚实得势,能充分表达笔意,立体感强。行草边款与其书体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许多学习邓派的人,多舍邓趋吴而从中体会邓派风格。对当代中、日印坛影响很大。
李纯博,字辰涛。一九六四年六月生于北京,回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海峡雨岸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电视台戏曲和音乐频道节目部副主任。曾担任一九九九年、二○○一年、二○○二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总导演;第二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总导演;一九九七年、一九九八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导演;二○○五年-二○○八年怀仁堂“新年京剧晚会”电视总导演等。 四岁习字,师从郑彦伟、萧劳、徐之谦、欧阳中石、刘炳森诸先生,一九七八年获北京市青少年书法比赛特等奖第一名;一九八○年-一九八二年连获三届北京市书法比赛一等奖;一九九○年获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二等奖;一
一、本字典采用的百家姓版本,系吉林文史出版社《蒙学全书》中较通行的百家姓。总计姓氏五百有余。 二、本字典按百家姓顺序排列,书后附有笔画索引。 三、本字典收字以汉印和明清印字为主,以古玺和近现代印字为辅。 四、本字典收古玺系战国时期之印章,所收汉印实为秦至南北朝之印字。 五、百家姓中的]萧L字,亦有的版本为“肖”,本字典将两字一道收入。 六、有些姓氏未有印字,故有的空着,有的补入徐弦之篆书。 七、本字典所收印字,均按原大印制。
中国篆刻聚珍系印谱丛书,内容精选秦汉玺印和历代名家篆刻及历代书画名迹、典籍上的印迹,丛书反映中国玺印篆刻精华,主要满足篆刻艺术爱好者,创作者观赏临习及篆刻教学需要。
古玺是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以前官私印的总称。有一部分战国玺印在艺术表现上已经相当精致、纯熟,而更多的则是在拙稚中流露出一种纯真自然、无拘无束的神态——它是篆刻艺术史上的欣蒙阶段,更是奠定中国印章风格史的基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