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西泠印社“状元”王义骅,纯正的书塾式传统篆刻学习与中国美术学院系统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三十余年篆刻经验首次系统分享。10篇讲稿,结合600余幅历代篆刻作品图版,解读两千年篆刻艺术发展的理论常识;从
德国(美国)大提琴家C.Schroder所编《大提琴基础练习170首》,被世界上许多同行作为基础教程。该教材选材精练,曲目编排系统性强,其中,手指的各个把位、弓子的不同弓法、尤其是换弦训练、力度训练等技术训练内容充分,难易进度安排合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部教材对于培养各种演奏人才(包括交响乐队、室内乐队、重奏、独奏等演奏人财)都是一部比较全面的教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该教材是卓有成效的。 这部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曾出版过影印版。这次应该社之约,我对此教材重新进行了编订,为每条练的训练目的、练习方法写了说明。对于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望各位同行不吝赐教,以备今后补充,修正,使其更加完善。
中国书法在古代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中生成。本书讨论儒家思维方式对包世臣和康有为的影响,以及儒学的同质和异化。根据《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探讨两者对书法史的建构和解构;由模糊性和人格化,非自觉性和形而下层面,探讨其书法批评的特征;由厚古薄今、感觉的陈述和意志力的申诉、有限的想象和无限的想象三个方面,探讨其书法美学的特征。通过上述分析与比较,揭示书法学统和儒学道统的之间关系,揭示19世纪书学思想的演变逻辑。
《蜀素帖》和《苕溪诗帖》《研山铭》都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创作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较高,并称米书“双璧”。《蜀素帖》是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为游记和送行之作,书法天真自然,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苕溪诗帖》内容为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天真活泼,激越昂扬,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研山铭帖》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本书为经折装。
《赖古堂印谱》成书于1667年。是由周亮工之子周在浚、周在延、周在建三人,辑其父所藏明末清初篆刻名家印作而成,共分四卷,收印一千六百余方。这些印章除一少部分为辑者自用章外,还包括反映周亮工生平的大量印章,这些印章对了解、研究周亮工的经历及思想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本书参考传世诸版编辑而成。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优选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山东北朝 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 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冈山入楞伽经/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收录其中石刻作品以供书法爱好者赏析。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韩愈《石鼓歌》不仅讴歌石鼓字体独特、笔画奇古的艺术价值,而且抒发石鼓不被重视,长期埋没的感叹。设喻贴切,寓意委婉的《石鼓歌》被元代大书家鲜于枢多次书写,表现其对石鼓文及韩愈诗的激赏。 鲜于枢和赵孟頫是元代崇尚魏、晋古法,共倡复古书学主张的代表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俗骨无仙丹”前人对学习魏、晋传统的不易早有论述。先让我们看几则前人对鲜于、赵学习古法的评述。 先看对赵孟頫的评论。 沈尹默曾说: “从赵(孟頫)学王(羲之),是一种不易走通的路……因为赵有习气,笔一沾染便终身摆脱不掉。” 陈子庄说: 一王一羲之一有着古隶的根底,秀丽中有着拙厚之处,……赵一孟頫一专学王字中的秀丽,并推向,因此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丛书坚持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印学史框架为学术支撑,以历代玺印篆刻遗存及印学文献为基础,荟萃印学史专家、古文字学专家、篆刻创作家的综合视野,紧贴篆刻研习规律,遴选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个名家流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呈现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精华。 丛书分三辑,第一辑玺印史系列,第二辑名家流派篆刻系列,第三辑专题印系列,三辑总计约五十卷。每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本卷概述,第二部分印蜕及释文,第三部分相关史料文献,其中第二部分编排以从易到难的临习鉴赏进阶安排,兼顾类型特征和审美倾向。 此次第一批推出玺印史系列七种,后续品种近期推出。
陆俨少先生和俞子才先生对传统技法有很精深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风格,他们用笔苍辣浑厚,富于变化,基本功扎实,初学者由此入门,可以正确掌握中国画用笔的一些基本规律,为今后循序渐进铺好路基。
本书不仅较全面地介绍了福州的木雕艺术历史,同时也介绍了福建省以及全国木雕艺术的一些历史情况,阐述了它们内在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既是一部木雕艺术的史料,又是木雕艺术的工具书籍;既可作为艺术、学术研讨参考,又可以作为创作、制作参考资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专著,为弘扬我国木雕艺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印谱全书:真州吴让之先生印存》内容简介: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後,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战国以后,公私印信和节、符、铭等的铸造模制日渐风行,至两汉时期达到,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印章制度,开辟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全新时代。魏、晋以后,虽然篆刻艺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衰落过程,却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艺术数据。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代官印,为我们研究历代官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至宋代,历代出土的公私玺印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郭忠恕《汉简》、王俅《啸堂集古录》等相关研究著作也开始刊行。到元代,篆刻艺术逐渐走向复兴,重新
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当代中国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艺术出版机构,将致力于历代印谱的发掘和刊行,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这本《周秦古玺》(作者吴隐)是其中一册。
祝竹,原名庭顺,号竹斋,一九四二年生,江苏省扬州市人。一九六一年起,先后师从南京艺术学院丁吉甫、罗叔子先生学习篆刻,又受扬州印坛名宿蔡巨川、孙龙父等先生指授。祝竹洽印垂五十年,早岁曾临摹秦漠印千枚,规矩精严而迭宕多姿,至今不少懈怠,论者谓为渐人胜境云。中年以后习绘画,专攻花卉,兼及金石碑版之学,曾点校钱大昕《潜揅堂金石文跋尾》、《潜揅堂金石目录》等占籍。着有《中国篆刻史》、《汉印技法解析》、《祝竹印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