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书院系列·名碑名帖完全大观:赵孟頫·洛神赋》收录多篇楷书书法作品。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 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古人留下的碑刻法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刻法帖大多为长篇的祭文、文论、书札、碑文、铭记等,其内容、形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或蛀蚀严重,碑帖上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则许多传世书迹字径很小,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的字,致使
《新书谱 中国书法基础教程:峄山碑》为各大艺术类院校和基础培训必修课程,讲述关于篆书书体的构成要素及临帖方法,全面剖析篆书理论与篆书书体结构关系,分为临帖精析,偏旁结构、临创范例、创作作品、集字作品、碑帖全貌等相关内容。
《集王羲之书唐诗百首》是根据人们学习和欣赏的需要编写的。诗是从唐代众多诗人作品中选出,这些诗艺术性强,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智慧才能。字是从《圣教序》《兰亭序》、《淳化阁帖》、《大观帖》、《兴福寺碑》、《金刚经》等各种珍本中精选出来,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整体风貌。本书是诗与书法的结合,按诗的内容,采用集字的方法,以册页的格式编排。集字的每首诗边有简化字对照。并对诗文加上简要注释。
怀素《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论书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 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
沈度,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卒于明宣德九年(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明初著名书法家,与其弟沈粲并称 二沈 。 沈度书法雍容典雅、规整端庄,被明成祖称之为 我朝王羲之 。后来,仁宗、宣宗、孝宗对沈度的书法更是赞不绝口。正是帝王的喜爱和推崇,当时在翰林院供职官吏以及内阁官僚、科举之士多效其法。此风一开,遂成台阁一体。沈度引领了从永乐到弘治间一百多年的书法风潮,直到 吴门书派 兴起,沈字日渐没落,但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有清一代的馆阁体、状元字实滥觞于沈度。清王文治评其书云: 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 1406年,沈度客燕台真如寺,应老僧元觉之请书《心经》附于李龙眠《演教图》之后。此册小楷《心经》,亦称题李公麟《维摩诘演教
暂时没有内容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等。七十岁后以字行,号朴巢、缶庐、缶道人、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二十二岁中秀才,先后拜俞樾、杨岘为师,习辞章、训诂、金石、书法。光绪二十五年(1899),吴被保举授安东县(今涟水》县令,上任仅一个月便辞官而去,后潜心艺事。晚年寓居上海,以鬻书、画、印为生。 吴昌硕诗、书、画、印皆能,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其书法出入秦汉金石碑刻,以篆、隶为最,享誉清末书坛。吴氏篆书早年师承杨沂孙,后植根于《石鼓文》,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今人沙孟海评其曰: 篆书,最为先生名世绝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 吴昌硕篆书《心经》,原作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香岩、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l)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任安徽、江苏学政、太原知府、江宁(南京)知府、陕西按察使等职、乾隆四十一年(1776),授内阁学士,值文渊阁,第二年调江苏学政,再擢湖南巡抚、乾隆四十七年(1782)后历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嘉庆即位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提领文渊阁事。卒后谥文清。 刘墉书法初学赵松雪、董香光,早年作品『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后来,刘氏师法钟元常、颜清臣、苏子瞻等各家法帖,意与神会,自成一家。其作品用笔平淡舒缓,点画丰腴峻厚;看似拙笨软弱,全无法度,实则骨法洞达,气息富贵,如绵里裹铁,气象浑穆。素有 浓墨宰相 之美称。 此册行书《心经》,纸本,为刘墉
八大山人(1626 1705),明未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僧人,名朱耷,字雪个,号个山、道朗、破云樵者、驴屋、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八大山人性格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一生以诗文书画写心寄情,于诗词、花乌、山水、书法等无一不工。其书法师秦汉及晋唐以下名家法帖,尤善行、草书,风格秀健流畅,平淡天成。其花乌承袭陈淳、徐渭,以阔笔大写意为宗,以象征寓意的手法、奇特夸张的形象、简朴豪放的笔墨、孤傲宏大的格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风貌,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山水初学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笔墨淋漓酣畅,构图舒简奇险,意境荒凉寂寥。 此册行书《心经》,纸本,原作为斗方,书于康熙乙酉年(1705),八大山人时年79岁。用笔简洁含蓄,结字奇异古拙,气息静穆单纯,不食人间烟
溥儒(1896 1963),字心畲,号旧王孙、羲皇上人、西山逸士。满族,为清道光帝曾孙。 溥儒早年留学于德国,回国后以绘画为生,解放前夕移居台湾,与张季爰、黄君翁三人成为岛上画坛中的三座大山。溥儒曾与张大千有 南张北溥 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 南吴北溥 。 溥儒善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山水见长,清新淡雅,和谐静谧。其书法习二王、柳公权、裴休等诸家,刚缝遒美,端庄秀逸。 溥儒笃信佛教,仁爱孝悌。此册小楷《心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溥儒去世前三年为其母项氏刺血而书,风格严峻刚劲,雍容典雅,实属难得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