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称作“圣人”。一部《论语》道尽人生百态,思想穿透千年,其文约意丰的言辞语句,蕴含着鲜活的中国智慧和包罗万象的人世道理,可助人修身、为学、齐家、治国。这《论语》一共20篇约500章,每天只需读懂、 读透一两章,一年便可读完整部《论语》,用每日一读的简约方式,享受 硬核的中华文粹,建立终身学习的思维模式。 本书一大特色是把书法和《论语》有机结合, 书法家、中国书协 孙晓云女士用精致小楷抄写整部《论语》,力求把枯涩的文字变为书香墨趣,这本书饱含着她独特的艺术情思,通过书法墨迹传颂出国学的精髓,传统的要义。同时由府建明教授对原典原文斟词酌句且饶有趣味地进行了细致、简明的解读,既可以帮助初涉古文的学生翻译古文,也为深入阅读提供知识性的注解和引导。这部《日读论语》是一部极为独特的“国学书法
本书是“历代名家尺牍精粹”的一个品种。本书主要编选清初 诗人吴伟业的存世尺牍,并进行注释和评点。注释部分主要解释疑难字词和典故,点评部分则交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尺牍所体现的作者心态等。全书共收30通,基本囊括了已知道的吴伟业的全部存世尺牍,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吴梅村对时局、人物的看法,又有吴梅村和友朋之间的诗法讨论,对于了解清代士人交往和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价值。文末附录了一篇文章,对近年新发现的吴梅村尺牍的真伪进行了考辨。本书注释得当,点评到位,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尺牍文学选本。
这本《中国佛教名家书法字典》,该书是作者花费多年精力、精心甄选的佛家名人书迹精华,其中包括唐代狂草大师怀素、明末名僧朱耷、近代弘一大师等人的墨迹。可以说,是集历代名僧书迹之大成,展示了佛教大师们在书法上的造诣。此外,该书也迎合了当代书法爱好者书写禅意心境、向往宁静生活的需求;为当代弘扬佛家书法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弘扬中华禅意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书主要编选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书信99通,并进行注释和评点。曾国藩是 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仕宦浮沉,交游极广,他的书信对于我们了解清代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可读性也很强。所选99通信,从收信人看,包括同僚、长辈、子女辈,从内容看,涉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比较丰富。注释部分主要解释疑难字词和典故,对信中涉及的人事进行说明,点评部分则交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尺牍所体现的作者心态等。本书选篇得当,注释翔实,点评精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尺牍文学选本。
本丛书收入清代中后期 书家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何绍基、胡澍、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等人的篆书作品,其中邓石如、吴让之各5件,赵之谦3件,徐三庚2件,杨沂孙、何绍基、胡澍、吴大澂、吴昌硕各1件,计20件,本丛书具代表性、成系统。全书四色彩印,精美高古。本丛书期冀以篆书的沉雄挺拔来丰富汉字书法的用笔技巧,带动篆刻艺术的发展。本丛书可习可赏,是篆书临习、练习笔力的 书帖。《吴让之篆书节录卫巨山字势》为本丛书之一。吴让之,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为包世臣弟子,工四体书,尤精篆隶。篆刻学邓石如,并参汉印,遒劲凝练中见流畅,用刀如笔,圆转厚实,发展了\"邓派\"。西晋书家卫恒撰有《四体书势》一卷,为中国书法理论 论述、品析各
《新书谱 中国书法基础教程:曹全碑》旨在通过一系列讲解,用朴实的语言和清晰的框架,配合图片的解释说明将《曹全碑》的基本规律展示给读者。希望读者跟随《新书谱 中国书法基础教程:曹全碑》的步伐,通过勤劳的练习能够准确地把握《曹全碑》,从而对作品的学习不局限于单独的某个字,而是对整体规律的掌握,并最终创作出具有《曹全碑》风格的作品。
《中国碑帖名品48:褚遂良阴符经倪宽赞》精选历代碑帖褚遂良阴符经倪宽赞影印出版,纵贯中国书法史,更加精当合理,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中国碑帖名品48:褚遂良阴符经倪宽赞》可供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
《怀仁集王羲之书心经》在编排上忠实于原碑,较好地再现了原碑的面貌,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法临习范本。王羲之的原帖、集字帖是最直接的学习书法的方法,《怀仁集王羲之书心经》对于王羲之字的用笔方法和间架结构,提高个人的书写水平有很大帮助。
《书法自学丛帖:欧阳询行书 千字文 入门》从横、竖、撇、点、折等基本笔画和部分偏旁部首入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书法名家欧阳询的字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为了方便读者临摹,尽可能地选用原帖中清晰、美观、易认的字,并将其放大、归类。习字者只要认真地按照行书《千字文》的训练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书写水平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书法自学丛帖:欧阳询行书 千字文 入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良师益友。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赵孟頫为宋宗室后裔,入元后,亦身居高位。 赵孟頫在“复古”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北宋的蔡、苏、黄、米都以行书著名,沿及南宋,成为时尚,都不太注重楷书。宋亡时他已二十多岁,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元代。在这样的环境里,眼看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日趋衰落,就主张远追晋人,师法二王。不过“复古”只是一种思想和主张,完全恢复到古代是不可能的。赵孟頫师法晋人,实在是在晋人的书法里写自己,是在“复古”的名目下“出新”,这是他成为元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的原因,也是“赵体”书法影响后世几百年之久的原因。 赵孟頫传世书法作品很多,而且各体都有。以楷书和行书为最。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未署书写年代。真书写得端庄严谨,意在示人以法度,草书用笔温润圆劲,点
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梁培先编写的这本中国书法大师精品系列丛书之《米芾》为我们评述了米芾的生平,分析了他的艺术成就,摘抄了他的书画理论,辑录了后人对他的评价。其中还附录了其主要传世作品年表一份。
《历代名家书心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药。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
《张鹤岭小楷孙子兵法》是作者继张鹤岭小楷《道德经》后推出的有一本力作,作者不仅小楷书法功力深厚,还对中国古典著作烂熟于心,内容主要有:将《孙子兵法》进行艺术再创作,有“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之感等。本书法著作的艺术水准极高,极具鉴赏价值。
怀素《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论书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 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
《历代书法名家草书集字丛帖(第2辑)》内容采自中国历代诗歌、对联、名句等,形式以条幅、联语为多,间以斗方、横幅、团扇等,以适应使用者不同的书写习惯。 每页正文右上角为作品释文,左下角数字与释文相对应,代表不同的草书名家,其中有少数为两至三位名家草书部首的拼接。右下角为诗文出处。
《中国古代法书选》系列选用历代经典碑帖海内外珍稀传世版本,涵盖篆、隶、楷、行、草各体经典碑帖,碑帖种类丰富,采用16开优质纸印刷,并附带碑帖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本书收录了宝晋斋法帖, 包括《洛神赋十三行》、《授衣帖》、《新月帖》等。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5卷)》介绍了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诗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摹勒石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遂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5卷)》是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钩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讑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5卷)》介绍了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诗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摹勒石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遂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5卷)》是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钩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讑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米芾(1052—1108年)初名黻,字元章,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是北宋著名的文人、书法家、收藏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时人以“米颠”或“米痴”称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列为北宋四大书法家。 “蜀素”乃北宋时四川所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有乌丝栏列,因纹罗较纸粗糙,滞涩难写,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书家不敢挥毫于上,所以宋代湖北郡(今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此卷蜀素数余年,直至元祜三年(1088年)八月,米芾应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方在这卷蜀素上留下墨迹,即兴写下八首诗,卷末署“元祜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芾黻记”,并钤有“米姓之印”,时年三十八岁。此卷所用蜀素是十分珍贵的绢,于神宗庆历时在四川所造。米芾的字受王献之
米芾(1052—1108年)初名黻,字元章,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是北宋著名的文人、书法家、收藏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时人以“米颠”或“米痴”称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列为北宋四大书法家。 “蜀素”乃北宋时四川所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有乌丝栏列,因纹罗较纸粗糙,滞涩难写,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书家不敢挥毫于上,所以宋代湖北郡(今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此卷蜀素数余年,直至元祜三年(1088年)八月,米芾应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方在这卷蜀素上留下墨迹,即兴写下八首诗,卷末署“元祜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芾黻记”,并钤有“米姓之印”,时年三十八岁。此卷所用蜀素是十分珍贵的绢,于神宗庆历时在四川所造。米芾的字受王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