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墨宝选粹:赵孟頫前后赤壁赋》指出赵孟頫将钟繇质朴沉厚、羲之潇洒蕴藉、献之恣肆流丽、北海崛傲欹侧、东坡放逸沉雄,米芾犹达奇险皆汇入笔底,取法其突出微妙处,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腻。正是基于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高雅的气质,造就了赵孟頫媚秀逸、风骨内含、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的书风。\
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 抄经 或 写经 。本书以清代书画家金农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此字帖为金农于乾隆八年(1743)受其好友汪庭坚所托而书写的楷书作品,字体竖长、笔画稍粗、落笔严谨,颇有初唐风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或《金刚般若经》,根据不同译本全称略有不同,是佛经中流行广的一部,得居佛藏之显要,以鸠摩罗什译本通行,全文五千几百字。金刚即坚不可摧、锐不可当之物,佛经中常用它来作比喻,如 金刚定 金刚慧 金刚句 等。这里用来修饰般若波罗蜜以示赞誉,指它能摧伏一切烦恼魔障。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宝晋斋法帖(第4、5卷)》内容包括: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衣帖、积雪帖、服食帖、至吴帖、瞻近帖、天鼠帖、朱处仁帖、七十帖、邛竹帖、彼土帖、盐井帖、省别帖、都邑帖、严君平帖、胡母帖、谯周帖、讲堂帖、儿女帖等。
《孙过庭书谱(下)/历代墨宝选粹》由杨汉卿编,精选历代名家碑帖,包括陈道复《古诗十九首》,杜牧《张好好诗》,黃庭坚《诸上座帖》,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前后赤壁赋》, 颜真卿《竹山堂连句》等十余种,非常适合书法爱好者临系赏读。 孙过庭专*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本书由吴玉如先生书写的三幅作品组成,分别是草书《离骚》,小楷《黄庭经》,小楷《乐毅论》。其中《离骚》全文是吴玉如在莫斯科期间,在彩笺上用草书书写而成。吴玉如在莫斯科期间,还临写了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这些作品作为信物送给了其爱人,保留至今。 吴玉如生前还曾临写王羲之的小楷《乐毅论》数本,此次出版的为留在其爱人处的手迹。此临本是一九三一年(岁次辛未)春天所写,当时吴玉如先生春秋正富、精神饱满,功力却已臻于人书通会之境,显得神完气足。如果对照原碑帖,会发现此次出版的《黄庭经》《乐毅论》与其极其相似,这也正是他所倡导的 临古人书必先极似,能似得其貌,而后任己为之,可言得其神 。这一理念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提供借鉴。
本套书立足新时代,精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书法爱好者训练常用的春联词,依托古代表典碑做成试读实用的集字春联读,将传统书法与吉祥喜气的春联文本无缝接。引外,书中还编排有同步春联书法幅式、名家联墨欣赏、书法常春联集萃等内容。 本书以欧阳询九成宫碑为依托,从中集字成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较高的临写实用价值、资料价值。能满足人民群众新春佳节需要的的春联书法读物,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社会效益也比较明显。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宝晋斋法帖(第9卷)》内容包括:临王略帖、临期小女帖、临顷日帖、临二月二日帖、临二孙女帖、临修载帖、临事长毕帖、临九月三日帖、与提刑郎中书、与永仲朝奉书、与永仲朝奉书、与永仲朝奉书、与永仲兄书、与永仲德友书、与知县宣德书等。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宝晋斋法帖(第6、8卷)》主要内容包括:第六卷晋中害令王献之害、洛神赋十三行、乞假帖、葳盍帖、鄱陨害具帖、授衣帖、第八卷晋左将罩王凝之害、八月帖、晋黄门侍郎王徽之害、得信帖、新月帖、吾侍中王操之害等。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宝晋斋法帖(第7卷)》内容包括:孙权帖、鄱阳书帖、未极忧帖、极热帖、患脓帖、阿姑帖、地黄汤帖、嫂等帖、鄱阳归乡帖、阿姨帖、豹奴帖、月终帖、东家帖、鹅群帖、诸愿帖、夜眠帖、冠军帖、舍内帖、复面帖、服油帖、敬祖帖等。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宝晋斋法帖(第1、2卷)》共分为两卷,具体内容包括:王略帖《王羲之书》、八月五日帖《谢安书》、十二月割至帖《王献之书》、以上三帖为葛佑之刻本、王略帖《王义之书》、八月五日帖《谢安书》、十二月割至帖《王献之书》等。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宝晋斋法帖(第3卷)》主要收录了州民帖、官奴帖、王略帖、桓公帖、乡里帖、行成帖、裹蚱帖、二月廿日帖、大佳忧卿帖、道意帖、服食而在帖、二月二日帖、事长毕帖、九月三日帖、建安帖、重出口帖等内容。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宝晋斋法帖(第10卷)(下)》介绍了 宝晋斋 为米芾的斋号,因其收藏了谢安、王羲之、王献之三位晋代名流的书法真迹而得名。崇宁三年(1104)米芾取书迹入石,惜原石遭兵火而残毁,后葛祐之据火前善本重新摹刻。曹之格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至咸淳五年(1269)依据米芾残石,及家藏的晋人名帖汇刻而成,以真迹上石者极少,多系模刻其他法帖,以曹士冕《星凤楼帖》为主。所从出之底本早已失传。该帖便成为主要依据。其父曹士冕系南宋大收藏家,所著《法帖谱系》。
此《王羲之兰亭序》由杨汉卿编:王羲之行书中*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行书 。公元353年,亦即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饮酒赋诗中趁兴写下《兰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宝,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后成了他的殉葬品。较好的摹本有唐冯承素双钩摹本,世称《神龙本兰亭》,因为是钩摹本,所以较能保持其本来面目。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则多少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气韵,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10卷)(另本)》介绍了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诗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摹勒石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遂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10卷)(另本)》是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钩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讑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5卷)》介绍了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诗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摹勒石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遂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5卷)》是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钩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讑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4卷)》介绍了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诗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摹勒石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遂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4卷)》是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钩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讑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孙过庭书谱(下)/历代墨宝选粹》由杨汉卿编,精选历代名家碑帖,包括陈道复《古诗十九首》,杜牧《张好好诗》,黃庭坚《诸上座帖》,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前后赤壁赋》, 颜真卿《竹山堂连句》等十余种,非常适合书法爱好者临系赏读。 孙过庭专*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中国古代法书选》系列选用历代经典碑帖海内外珍稀传世版本,涵盖篆、隶、楷、行、草各体经典碑帖,碑帖种类丰富,采用16开优质纸印刷,并附带碑帖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赵孟頫为宋宗室后裔,入元后,亦身居高位。 赵孟頫在“复古”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北宋的蔡、苏、黄、米都以行书著名,沿及南宋,成为时尚,都不太注重楷书。宋亡时他已二十多岁,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元代。在这样的环境里,眼看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日趋衰落,就主张远追晋人,师法二王。不过“复古”只是一种思想和主张,完全恢复到古代是不可能的。赵孟頫师法晋人,实在是在晋人的书法里写自己,是在“复古”的名目下“出新”,这是他成为元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的原因,也是“赵体”书法影响后世几百年之久的原因。 赵孟頫传世书法作品很多,而且各体都有。以楷书和行书为最。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未署书写年代。真书写得端庄严谨,意在示人以法度,草书用笔温润圆劲,点
《书法自学丛帖:欧阳询行书 千字文 入门》从横、竖、撇、点、折等基本笔画和部分偏旁部首入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书法名家欧阳询的字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为了方便读者临摹,尽可能地选用原帖中清晰、美观、易认的字,并将其放大、归类。习字者只要认真地按照行书《千字文》的训练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书写水平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书法自学丛帖:欧阳询行书 千字文 入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良师益友。
《历代书法名家草书集字丛帖(第2辑)》内容采自中国历代诗歌、对联、名句等,形式以条幅、联语为多,间以斗方、横幅、团扇等,以适应使用者不同的书写习惯。 每页正文右上角为作品释文,左下角数字与释文相对应,代表不同的草书名家,其中有少数为两至三位名家草书部首的拼接。右下角为诗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