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主要搜集从陈、隋年间到现代的书法大家所写的千字文书法影印。这些书法包括智永、欧阳询、王羲之等。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书画部与宣教部为使专业展览能被更多观众理解而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希望此书对传播兰亭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观众在以后的某一天,不经意地瞥见这本书,仍能回忆起这次珍品云集的兰亭展。
吴昌硕是近代海派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是近代中国书画篆刻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巨擘泰斗。关于他在艺术上的全面造诣与煌煌业绩,关于他在率引近代书画篆刻活动从个体走向社会化、组织化、团体会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关于他在积极推动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国际交流方面的不世功勋,关于他在百年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近百年来已有大量的传记、年谱、译述、诗稿、印谱尤其是书画集出版,针对吴昌硕的各种研究极多。吴昌硕的,已是一个书画篆廖常识而毋庸赘言,而汇集各家所藏的吴昌硕书画集在上海书画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过。 吴昌硕还是一位在国际交流方面有着杰出贡献,在日本有着特殊巨大影响与威望的人物。 这部大型画册,为中国的吴昌硕研究,贡献了一份难得的、来自海外的“厚礼”;也为日
对于任何一项事业如游艺、修身、齐家、治国,我们的民族都十分敬畏其发展的历史。就篆刻艺术而言,明清之前的文人早已经在不懈地追求“贵有古意”了。正是这个原因,促成了明清两代波澜壮阔的流派印风演进历程。
清代碑学兴盛所带来的法古风潮,使碑学一跃而至书法正统的地位,其间石鼓文再次重新成为热门书体。大书法家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吴昌硕先生终身以石鼓文为临摹研习的楷模,然而他之临摹并不拘守成法,在对石鼓文书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其形更取其神,一格,自出新意。在用笔上他打破了数千年来篆书的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的规范,以巨细不一、变化莫测的笔角来表现丰富的线务;在结体上他以参差错落、疏密呼应的技法来替代平整的字形,开创了篆书的一代新风。其作品内涵相当丰富,把我们引至一种高尚而美妙的境界。我常想,作为一个艺术大师,除了有其过人的胆识之外,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博采众长,学而能变,变而化神。吴昌硕先生正是这样的实践的,终于成为古往今来的书坛巨
《沙曼翁》主要内容为书画名家沙曼翁的书法、绘画及自用印作品精选,配合沙曼翁诞辰100周年研讨会。《沙曼翁》所选作品均带有释文、尺寸及创作年代,书前有言恭达、萧平、赵绍龙等名家撰文作序,后附沙曼翁艺术年表及谈艺语录。
这部凝聚了郁先生几十年心血的《历代印谱序跋汇编》以西泠印社社藏历代印谱五百余部为基础,精选最重要的一百四十二部,从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开始,到吴昌硕《苦铁印选》止,广收各谱的序、跋和题记,以见其印学理论典籍方面的非凡学术价值;而编辑体例,则按每部印谱的辑谱时间、编者介绍、刻印作者介绍及开本、版框、收印数量、序跋原文等收录解说,十分简明扼要。在编撰过程中,郁重今先生不断提及他当时蒐集资料之际,张鲁庵先牛的捐献之功;硬两泠印社六十周年大庆时,韩登安先生、柴子英先生、唐长茂先生与他的翰墨交往,因此本编的出版,又无妨被看作是六十年代以来西泠印社许多长老前贤都曾介入过的一段历史的纪录——这一点,是作者从事社史研究者尤其关注的所在。
張宇在楷書上花費了幾十年的工夫,特別是着力于褚遂良楷書的風格,用功之深之勤,亦屬罕見.在當代書法創作中也應該是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我年輕的時候老師就對我說,能够將一生精力專注于一家一體者,此人很幸福。當時我就問為什麽?老師說,可見此人情深專注也。後來,我明白了一個人的成功是和他的堅持有着密切開系的。人就是要善于把自己放在一個點上發出耀眼的光芒。張宇就是如此。他很少心有所旁騖,喜歡精研勤練,一遍遍地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化作了筆墨飛舞。正是這種難得的守望和不弃,他終于獲得了中國書法的很多國家級大賽中的一等獎。張宇的成功告訴我們,人做事情不能淺嘗輒止。 張宇的書法風格雖然很傳統,而且有着很强烈的褚遂良書法的風格,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他在書法表現上的獨特追求:用筆細腻精到,沉得住墨入紙,起
《崔如琢大观 第6卷》由崔如琢著
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卷选取了大量故宫珍藏拓本和民间收藏的缪荃荪艺风堂等旧藏,并有相当一部份请谷川雅夫先生选自日本清原实门所藏的善拓本并拍摄付印。为了反映拓本流传情况,均同时编入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文博单位版本以备对照。因此,如《张猛龙碑》、《爨龙颜碑》、《好大王碑》等经典所选拓本质量和印刷质量比上世纪所出《中国美术全集》等同类丛书有所提高。
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大家。他不但兼擅真、隶、草、篆、行各体书法,而且绘画创作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既有人马、山水、花鸟、竹石诸门画科,又兼用重彩青绿、浅色写意或者纯水墨技法。他提出“书画本同”,上接历代“书画同源”的传统,倡导“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个人的性情;他又提出的“古意论”,其实质是重温晋唐意趣、开创时代新风的“借古开今”。 本次湖州市博物馆在浙江省文物局的鼎力支持下,汇集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部分赵孟頫书画珍品,举办“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珍品回家展”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此一盛举对于推动和促进国内外的文化学术交流、对于提升区域性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为中英文合集。
本书作者是已故著名书法家李天马先生的高足,他恪尊恩师遗训,历经十六年,埋头于金文书法的研究创作,终于结此硕果。这本金文书法作品集,以金文书室大家耳熟能详的百首经典诗词名篇,为金文书法创作填补了一个空白,是对我国书法艺术创作和发所做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是古文字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突破。本书的特色在于作者对每首诗词中的疑难字,均作了简明而扎实的考释,显示了相当的文字学功力。
明清两代是中国竹刻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本书收录的作品均为珍贵的竹刻文物具有重要的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一、汇集了大量竹刻名家的代表作品。二、是许多有纪年款识的竹刻作品。三、是发现了一批先前未被重视和确认的画家的作品。四、是有些竹刻作品一直为历代名家收藏,不但流传有序,而且还见之于相关竹刻著录颇为难得。 本书是作者结合考古文献及实物资料,对中国竹刻艺术的历史分期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后写成的一部专著。尤其是对各时期的竹刻名字有艺术风格特点所进行的详尽剖析与诠释,更加突出了全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更显示其学术价值,可谓是一部倾心之作。除此之外,作者还对书中收录的竹刻一一作了认真细致的考证,实属难能可贵。
本印谱为朱琪先生近期的精心之作,以佛教经典《心经》为篆刻艺术创作题材,一句一印,共五十四方印章。作品秀美粗犷兼而有之,精雕写意各呈其妙;秦印汉印,印印熔古今;他意己意,字字见创意。充分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