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是作者四十年剧场修行笔记,也是完整呈现其一生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靠前手资料。全书根据李国修编、导、演的教学讲义整理而成,以人称撰写,尽量还原其在课堂上的口吻。李国修通过自身的舞台经验、作品范例、人生经历等,系统地阐述了其创作理念。这些理念历经实践的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地得到修正。 编剧课上,他深入浅出地示范了“说什么,比怎么说重要”,让剧本回归“人味”;导演课上,他提出“导”引创作概念并整合“演”出元素,倡导永不满足的创作精神和不断建立与推翻的导演风格;表演课上,他主张透过认清第二自我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达到演员与角色的心灵契合。他始终相信,戏剧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无论呈现何种美学形式,其核心都是在探讨人性。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戏剧创作
本书研究了类型电影这一文艺现象及一些重要电影类型的具体形态,对一系列概念进行了具有新意的辨析、阐发和解释,如“神话”、“杂耍蒙太奇”、“暴力美学”、“悬念”等。本书还对如何认识今日的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以及如何认识好莱坞电影模式等热点论题提出了新颖的理论辩析或应对。在分析电影类型形态的同时,作者还借用文学研究中的细读法对一些经典电影文本做了细致、独到的案例分析。本书作者郝建是率先在中国内地引进、介绍并开展电影类型学研究的学者。由于作者持续关注中国当下的文化现象,本书不仅在文艺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性,还与中国当下的文化思潮密切相关。由于作者在类型化电影电视创作领域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因此本书更具有联系影视实践活动的色彩。作为高等院校影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本著作可供影
《青年电影手册(辑)》继承和延续《电影手册》的精神,同时更紧密的与中国电影相联系,力图在影评标准、电影创作、导演对话、新人关注以及电影国际传播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先锋的思想、火辣的群体、睿智的目光、平实的笔触,一本属于青年人自己的电影手册。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好莱坞的电影作品,但没有采取逐一分析电影文本的方式,而是以问题为切入点,让文化研究与电影解读相互融贯、相映成趣。同时,为了把电影分析与个人经验勾连起来,本书把不同的主题分析,统统放入作者一次赴美讲学的经历框架内,以期产生文化的“临场感”和形式上的整体观。全书共有三个部分,部分为“西线无战事”,针对好莱坞电影如何演绎20世纪没有硝烟的战场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以及冷战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微妙变化。第二部分在“往日情怀”项下,通过细读不同的影片文本和文化现象,讨论美国公众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昔日美好时光的集体记忆,对消费文化喧嚣浮躁的无奈。“第三部分称作“异国幻象”,以萨义德的后殖民视角,观察美国大众传播中的中国形象。
罗杰·伊伯特将他惊人的能量、敏锐的判断、广博的知识、探索的眼光和尖锐的幽默感,都融入了他关于电影的评论文章中,它们是我们时代极具洞察力的影评文字。伊伯特已经成为了专家。作为得过普利策奖的新闻工作者(他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影评人),他已成为杂志和报纸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为同类电视影评节目领先,至今已持续播出长达三十年;他的著作——不光是影评集,也包括那些论述更大电影议题的文章——如潺潺流水绵延不绝。本书收入的那些散文充分说明,伊伯特是如今为普罗大众写作的影评人中有思想的、从历史角度来说也见多识广的一位。电影之所以吸引我们,不仅是因为它的故事,其纹理结构也同样重要,伊伯特毫不张扬的文笔正好符合这个道理。所以,光是冲着伊伯特那些影评文章的力量,这本集子就值得一看,更何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改编概论》探讨的内容是中国自电影兴起之后,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主要是文学改编为电影的问题。上编是以史的方式对百年来文学改编电影史进行梳理,下编是针对一系列长期争执的问题进行探讨,如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如何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电影剧本创作队伍等等。这些问题也是文学界和电影界面临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