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艺术家对电影制作的迷恋,展示了活动影像的另类历史。 从费尔南 莱热、吉加 维尔托夫、史蒂芬和弗朗西斯卡 特默森等早期先驱,到包括史蒂夫 麦奎因、塔西塔 迪恩和弗朗西斯 埃利斯在内的当代主要艺术家,电影专家大卫 柯蒂斯生动地描述了受电影媒介启发的众多鲜活个人。 本书涉及400多名国际活动影像制作者,并通过大量艺术实例,包括实验电影、录像、装置和多媒体,为日益流行、不断演变的艺术家电影类型提供了多元介绍。
人物 剧本 故事 对白(全套四册),天津人民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 作者 (美)罗伯特·麦基|译者:焦雄屏 原价 ¥292.00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出版时间 2017-12-01
《漆中之黑》为 摄影师杜可风的随笔集,富有浓郁的个人色彩。书中,杜可风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从自己十八岁离开家、当上海员周游世界开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零出发,一步步成为世界 的电影摄影大师的,其中不仅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经历,也有在游历中逐渐沉淀的感悟与思考,当然, 重要的,是杜可风用他那 个性、灵动幽默的文笔,书写了他对于电影,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的无比热爱,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同时还配有130幅珍贵图片,其中不仅有片场照片, 有杜可风本人的拼贴作品。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文德斯的这部图片日记简洁、优美,读起来犹如随意的抒情诗歌。二百多幅充满生命力和灵感的照片,四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文德斯在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记录下来的各种经历与随感,寻常或不寻常的:诸如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街头流浪儿、废弃的汽车影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还有许多他与电影、艺术同行们,如黑泽明、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大岛渚、滚石乐队等交往或偶遇的有趣故事。文德斯曾说过:“每一幅图片都可以是一部电影的个镜头”,正好反映这部“图片和故事”集的内容和风格。对文德斯来说,观看的诗意和叙述的旋律都属于艺术创作里决定性的部分。《一次》叙述了一个电影人与世界的相遇,看法和
《虚拟空间艺术》是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本书从科学“造物”的视觉文化变迁、艺术中“拟像”的重构与解离、时间的形状、“线性透视法”之外的视觉空间、“错误”的图式——短缩法与反向透视、透视视觉(上&下)、不可能图形的几何悖论、沉浸式空间等议题出发,介绍了实物、数字图像、数字物之间的关系,拟像与艺术作品的区别,艺术创作中的时间观等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影像技术的媒介变迁、介绍国际新兴前沿技术与艺术观念的发展,以虚拟空间艺术自身前沿性、跨学科交叉复合性的特点为基础,对包罗万象的艺术和技术实例进行典型化分析。使学生了解与以往以艺术媒介分类分科的知识体系所不同的整体的视觉艺术与技术媒介演变的发展史,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对虚拟空间艺术形成较全面系统的认知。
近年来,网络视听文艺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021年,网络视听文艺把握时代主题,回应网民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前行,在调整提升中蓄积力量,朝着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方向迈出坚实步伐。《2021网络视听文艺发展分析报告》主要聚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多个方面,同时兼顾网播电视剧、电视综艺、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相关情况,结合大量一手数据,对网络视听文艺的内容、传播、典型案例等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通过对年度创作传播情况全面细致的描写,为从事和关注网络视听文艺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参考。
本书介绍了塔尔科夫斯基的生平、电影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全书分成长、创新、求索、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和关于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评论四部分。于是,自1994年我得到全俄电影学院所赠的纪念塔尔科夫斯基的珍贵小书《塔尔科夫斯基:开端与道路》之后,就试着译出了其中的《导演艺术讲义》。除了全俄电影学院1994年出版的《开端与道路》外,在我看到的资料中,还有1991年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和他的世界》及图洛夫斯卡亚所著的《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这两本书。书中较为全面准确地介绍和分析了塔尔科夫斯基的生平、电影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因此我萌发了介绍塔尔科夫斯基的愿望,上述三本书是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又承蒙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的愿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编译此书的过程
《光色留影:当代电影照明创作实录(插图修订版)》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历时三年采访整理而成的电影摄影创作访谈,受访者皆是当下一线的电影摄影师、广告摄影师、灯光师,如吕乐(《一九四二》)、赵非(《让飞》)、黄岳泰(《画皮2》)、邵丹(《富春山居图》)等等,通过极具性和针对性的访谈设计,介绍一线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个人经验与实用技巧,帮助业内工作者、影视或广告制作的学生处理实际创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本书蕞大的特点是务实性,编者汇集了的资源,针对电影照明领域中极其迫切的问题发问,对手的创作资料和经验进行整理和挖掘。第二个特点是案例新颖、图文并茂,大量说明性的灯位图、效果图和难得一见的片场工作照,生动阐释了具体的布光方法。无论对电影教学还是创作实践,或者作为一份当下电影创
本书在创新电影观、电影史观的基础上,从批评目的、批评标准和批评方式的角度,系统描述和深入分析了中国电影批评从1897年至2000年间的发展历史。总的来看,尽管受到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影响,中国电影批评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批评意识与电影意识淡薄,但从嬗变轨迹来看,仍然显示出其不断走向深刻、博大和进步的历史命运。本书版面世后,在电影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并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本书内容全面,信息丰富,极具启发性,是成为一名成功的斯坦尼康所有者和摄影师的实用指南。书中附有世界一流的斯坦尼康专家的专访和指导,可以迅速帮助你起步并且让你带着你的装备奔跑。你将全面学习斯坦尼康的使用,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步法练习和实践拍摄,带领你从工作原理和平衡设备深入到电影制作个性化的方面—摄影师如何利用这个的摄影机支撑系统,做出富有创意和实用的拍摄方案。你也将学习斯坦尼康职业生涯的商业运作,从购买你的设备到和制片人、制片主任洽谈拍摄业务。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富有经验的斯坦尼康摄影师,包括传奇的斯坦尼康发明者,加勒特·布朗(GarrettBrown)先生本人,将和你分享他们的轶事和见闻—有的富有启发性,有的好玩搞笑,有的具有指导意义,有的则向你提出劝告。对所有想让摄影机动得漂亮的摄影师和导
将拍电影视为信仰,这是塔可夫斯基的雄心,他曾坦率地写道:“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则一次,他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欺骗自己,便是放弃一切,放弃自己的电影,放弃自己的人生,”这一不妥协的姿态概述了导演的情操和美学观。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代表了苏联电影的复兴,那么,真正的塔可夫斯基则诞生于(安德烈·卢布廖夫),在这部电影中,他向上追溯,越过了一切“苏联艺术”,把根扎进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之中,自此,塔可夫斯基逐渐成为当局眼中的一名“问题导演”,而对西方来说,他又代表了体现在作品(镜子)和(潜行者)中的深沉,痛苦的俄罗斯意识,终,塔可夫斯基于1982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苏联,乡愁与信仰成为他在放逐生涯中挥之不去的两种激情,也贯穿了他的两部作品(乡愁)和(牺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围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程》系列著作,是北京电影学院在学术上的一次对外展示,体现了电影理论教学对创作教学的支撑和主导,也反映学院在整体电影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上更加注重创作和理论的相互促进。具体写作上,我们则注意贯穿学院创作教学的特色和内容,将涵盖和覆盖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历史等电影学学科中具有代表性、基础性、专业性、前沿性的专业方向,也展示我们的理论教学的发展脉络和成果,特别是要体现北京电影学院各个主要创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前瞻性。该书的出版是对电影创作、理论研究、电影教学均有较强指导意义的专业书籍,是研究者和教学者对教学经验与理论研究的总结,是提供给北京电影学院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系列教科书。同时,它也力图成为电影、电视专业制作、创作从业人员很好的专业参考书,也可以为全
中国电视剧的砥砺奋进,累累硕果,离不开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与创新管理。几十年间,正是一系列政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陆续 ,确保了电视剧创作生产播出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促进了电视剧事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法规卷》通过对电视剧管理工作的全面系统梳理,收录了自1986年至2018年4月间的电视剧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近年领导讲话、文章等,共计147件。该书的出版,能 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电视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