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挂帅》收集了《穆桂英挂帅》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穆桂英挂帅》剧本的编剧,有的是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穆桂英挂帅》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梅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梅派的唱腔艺术,以及梅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高盛麟(1915—1989),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为清末名丑高四保,父亲是京剧“高派”创始人高庆奎。高氏一门祖籍山西榆次,高盛麟出生于北京,开蒙打基础于“富连成”科班,是“盛”字科杰出的武生表演人才。成年后为杨小楼大师之外孙婿,亲随其左右学艺数年,得其真炙,是为杨派武生嫡传弟子,被后世奉为“武戏文唱”之杨派典范。1939年开始,搭班演戏于上海,从底包演员到挑班名角儿,历尽辛酸,尝遍甘苦,期间广纳博收,融南北京剧艺术于一身,汇古今各家流派之纷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应组织安排,扎根湖北武汉这一京剧大码头,在武汉市京剧团(今武汉京剧院)工作的二十余年里,全面的继承,锐意的创新,演老戏、创新戏,不断实践演出,将京剧武生艺术融合自身表演特色,升华提炼出具有成熟魅力的高派武生表演
《中国戏曲脸谱(修订版)》中还专门阐述了戏曲脸谱的命运。“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界对中国戏曲的议论一直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贬词,而且持贬词的人中有相当多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有名气、有地位的人物。例如:胡适认为脸谱是已经失去作用的“遗形物”,傅斯年说脸谱是“不近人情”的“下等把戏的遗传”,钱玄同干脆把脸谱诬蔑为“粪谱”。这类批评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停止,只是话已经说得不那么凶了。其实,这类批评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把写实话剧的模仿性化装当作艺术真实的标准。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戏剧观念。西方话剧从狭隘的写实主义胡同里走出来之后,有些戏剧家不但没有非难脸谱,甚至主张重新用面具来表演。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京剧唱腔赏析》共分五个部分,其内容包括京剧剧种简介、怎样欣赏京剧唱腔、熟悉京剧唱腔的乐谱、京剧唱段赏析、京剧唱腔的托腔艺术。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京剧唱腔。
《图解京剧艺术》是一本有关京剧艺术的通俗读本。《图解京剧艺术》以图示解读的方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明了地向读者一一展示京剧的简史、特征、行当、流派、表演、音乐、剧目,以及属于角色扮相的化妆、脸谱、服装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整体。书中270张原创手绘图专业、细致,在同类普及读物中独具特色,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适合外读者以阅读本书为契机,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京剧唱腔鼓套子》是一部对京剧音乐的唱腔鼓点进行系统阐述的成功教材。他将前辈乐师在演奏和教学中的丰富素材以及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编慕、连缀起来重新构思,表现了编写者在艺术上的钻研态度和对传统艺术经验的尊重。书中使用的谱例多是传统京剧音乐的实例,主要参考资料有:《中国戏曲学院音乐教材》、《京胡教材》、《京剧音乐概论》、《京剧打击乐汇编》、《京胡演奏基础》、《京剧传统戏皮黄唱腔结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