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本书从京剧简史、京胡伴奏、京剧表演、京剧行当、龙套艺术、京剧化妆、戏曲砌末与舞台装置八个模块,全方位、立体化地对我国的国粹“京剧”做了解构与普及。本书各个模块的作者常年从事京剧艺术实践和研究,在其各自领域都有较为广博的的见识和深入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各个模块涵盖了京剧艺术中所涉及到的诸如历史、表演、行当、舞台、伴奏等方方面面。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京剧产生、发展、成熟及现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专业百科全书,全书主要设立十大分支,即京剧史、京剧文学、京剧音乐、京剧表演、京剧舞台美术、京剧导演、京剧演出团体、京剧演出剧场、京剧教育、京剧研究。每一分支下又各分设若干门类,如“京剧表演”下分脚色行当、唱念做打、演员等,每一门类下再细分。共计240万字,约4000幅图片资料。此外,还有京剧绘画、京剧彩塑、京剧电影、京剧邮票、京剧唱片、京剧电视等多种与京剧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介绍,具有广泛的知识性。为便于学术研究和读者阅读、检索,本书设置有分类目录、笔画目录、图片索引、内容主题索引等。本书分上下两卷,76.75个印张,精装,四色,铜版纸印刷,装帧设计同样体现文化感和艺术感。
该书是作者对我国京剧唢呐曲牌进行长期研究的 成果,同时也是戏曲音乐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进展。全书共分为五章,不仅对戏曲音乐的渊源、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戏曲音乐的特性、戏曲音乐的地位与作用、戏曲音乐的声腔类别、戏曲音乐的结构以及戏曲器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对戏曲唢呐曲牌的考释、戏曲曲牌的创作以及昆曲曲牌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此外,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将二十余首京剧舞台
字音、板腔、技巧是构成京剧唱腔的三大要素。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还是对于京剧院团的演唱、演奏、创作、研究,或各界京剧爱好者,都是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京剧字音与板腔教程》论述了字音知
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京剧的行当、道具、表演艺术特点等知识,同时娓娓道出众多梨园典故和伶界轶事,展现了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和京剧艺人的不懈追求。作者年轻时得幸亲眼目睹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等人演出,后来又因工作关系与众多京剧艺术家有深入交流,谈起京剧个中趣味,可谓手到擒来。 书中配有九十多幅照片,画家程多多专门为本书绘制了二十幅插画,插画和文字相得益彰,更是可人。
《京剧的魅力与时尚》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是一本普及性的读本。全书由20多万字、350多幅图片组成,图文并茂、史料十足,但绝不晦涩难懂,对想了解京剧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应该是如久旱遇甘霖一般。
本套曲谱为厉不害老师京剧曲谱精选的续集,是一套经典系列。迄今仍有很大的读者群,很有市场。该套图书收集了《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红云岗》、《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11个剧目,每一个剧目均有中英文对照的剧情简介。
《修竹庐剧话》*早散见于民国年间《戏杂志》《罗宾汉》《三四剧艺日日刊》《半月剧刊》诸报刊,是作者朱瘦竹先生对上海京剧舞台上的眼见耳闻。朱瘦竹编著的《修竹庐剧话(精)》以“伶的谈荟”“戏的谈荟”“伶戏综谈”“盔头、行头丛谈”为类,生动再现了诸多京剧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舞美服饰以及对当时名伶、名剧的品评。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并保留了南派京剧的一些特色与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人们赏京剧、品唱腔的世俗文化风情,*为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