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一村》是台湾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和台湾综艺之父王伟忠强强联合推出的经典剧作,本书以台湾2011年出版的《宝岛一村》剧本为主要内容,辅以王伟忠等人的创作理念、各界评论等。此剧诉说的是一个庞大多元却又被归为同一族群的人们从离家到想家到认同这里就是家的一段历程,剧本呈现出了“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这部舞台剧成功塑造了代思乡、盼回乡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台湾出生、土地认同概念逐渐转变的“眷村子弟”,透过笑泪交替和心酸诙谐,回顾了台湾最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
摄影不仅仅是使用相机去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时候则是要使用相机去发现和记录我们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影像。本书作者李少白先生恰恰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这种“看不见”的影像的摄影家。本书在讲解过程中采用新颖的问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枯燥的摄影基本技术,全面细致地解答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拍摄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在讲解一些基本的拍摄技法,如构图、用光以及各类主题应怎样拍摄等基本要素的同时,对摄影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以摄影家的眼光判断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等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全文从始至终贯穿了李少白先生多年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作之道,通过摄影家对各种问题的分析,使读者对摄影的认识从只是简单的记录升华到艺术创作的阶段,并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将其他的艺术形式与摄影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系对内蒙古40年间(1976-2016),本土原创话剧创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困境,以及创作的出路,所进行的研究。本书同时对内蒙古60年话剧年鉴,进行了资料收集与整理,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是*本对内蒙古新时期以来的本土话剧创作情况进行总结的专著,并附有创作年鉴,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上海的戏剧观众的审美取向又与海派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何以话剧职业化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话剧这一自身蕴含现代性的戏剧样式和上海现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上海孤岛这种繁盛的演剧局面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中,是正常还是反常?它的出现,是戏剧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它与历史上其他表面类似的话剧现象相比较,其内在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何在?和其他剧种的同时期演出相比,这种状态又是不是真正的繁盛?…… 当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出现的通俗化、市场化的戏剧现象时,重回戏剧史中,对当年那段曾被忽略的类似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非常有必要。
本书稿是南京大学新文学中心马俊山教授的学术论文自选集。书稿中共收录了马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撰写的23篇学术文章,主要涉及中国早期话剧研究、著名话剧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当代话剧研究、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话剧历史与传统、现状与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