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历史和世界的视角再现了曾经孕育歌居0的社会背景,既有宏观论述,又有迷人的细节描写。莫扎特的维也纳的繁华,腓特烈大帝的柏林的喧嚣,颓废巴黎的诱惑,甚至澳洲内陆的荒蛮,无论哪里,一座歌剧院都被视作文明的象征,为戏剧性的,有时又是悲剧性的,偶尔又是荒诞的故事提供了多彩的舞台。
本书是西方歌剧研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名著。作者结合运用戏剧批评、历史研究和音乐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触及歌剧的深层美学理论,而且涉及非常具体的戏剧与音乐课题。书中所论及的剧目,均是西方歌剧史中代表性的“重头戏”作品。作者通过自己锋利的笔触,对这些经典歌剧进行多方位的解剖和多向度的解释,从而扩展了读者的历史视野,引导读者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熟悉的艺术作品,并启发读者思考歌剧这种特殊艺术品种的精髓真谛。此书1956年在美国初版发行,随即被学术界、音乐界公认是歌剧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著作,多年来在西方国家不衰,迄今已被译成法、意、葡、日等多种文字,成为歌剧研究文献中被征引次数最多的论著之一。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中国歌剧音乐剧场面精粹》是从近百年来我国原创歌剧和音乐剧中精选出来的优秀音乐戏剧化场面,共3张DVD,按剧目的体裁类型,分为民族歌剧、正歌剧和音乐剧。其音像素材,多来自相关剧目创制单位摄制的舞台演出录像,少部分系从国内相关单位复演光碟中截取而来。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一些早期十分优秀的歌剧作品和其中的精彩场面,受首演时客观条件限制,或后来未能复演,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活动影像。有的剧目,即便后来曾经复演过,但也没有录像资料存世,故无法入选《场面精粹》。更有少数优秀剧目,虽经课题组多方接洽和反复商谈,但截止到本课题后交稿之时,其创制单位仍不能落实授权并提供光碟,为避免可能发生的版权纠纷,故而只能弃之不选,十分遗憾。
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于1837年着手创作的,完成于1842年,并于同年十一月首演。该歌剧是根据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讽刺长诗写成的,主要描写了古代俄罗斯的基辅公主柳德米拉在与武士鲁斯兰举行婚礼时,美丽的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切尔诺莫尔劫走。为了营救柳德米拉,鲁斯兰历尽千辛万苦、重重危险,最后借助一把神剑,战胜了凶恶的魔法师,将公主柳德米拉救了回来。故事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了美满的生活。整部歌剧贯穿着勇敢、自信而乐观的精神,其主题是善良必定战胜邪恶。 这部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
《中国歌剧.*辑-歌剧学与歌剧史Ⅰ》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近年来举办的三次全国性大规模、高规格论坛所贡献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广收精选整理出一部对于建立中国歌剧学这一我国新兴人文学科分支富有建设性的文集。文集也包括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外国文献译文,并披沙沥金,重新发表对于今天的歌剧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或启发意义的我国歌剧学先行者的旧作,且添加按语阐释其要。促进中国歌剧尽快取得国际地位,登上世界歌剧舞台中央,是编辑本书的根本宗旨。
瓦格纳的三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施纳贝莱沃斯基的回忆》第7章自撰脚本。剧情描述荷兰人乘红帆船在海上航行,魔鬼罚他终生漂泊,7年方可登陆一次。只有找到一个忠贞爱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长达兰德的女儿森塔从画中认识了荷兰人,对他产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兰人在海上漂泊又漫7年,上岸寻找就行,被船长约到家里,见到森塔。两人一见倾心,荷兰人为自己即将得救而暗自庆幸。此时恰逢森塔以前的恋人,猎人埃里克前来求婚,并提醒森塔不要忘记过去的誓言。荷兰人闻言大失所望,离开森塔,沮丧的奔回船去。森塔追到海边,见红帆船远去,悲不自胜,投海而死。红帆船此时亦沉入海中。剧终时,海中庄严的出现荷兰人和森塔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