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剧《只此青绿》登上2022春晚舞台爆火全国,至今已演出超过600场,并走出国门,数次进行国际巡演,同名电影也于2024年10月上映,好评如潮。在专业领域,舞剧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青绿 已成为中式美学的代表之一。 本书收录舞剧《只此青绿》全部定妆棚拍照、舞台剧照、幕后设计手稿图,展示舞剧全部文学剧本,分享书法音乐设计师、非遗顾问、灯光舞美服化道等分工总设计师创作历程。 记录现象级舞剧的诞生,解读专业舞剧背后的文化创意,珍藏演员妆造和舞台精彩瞬间。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角色形象的详细化妆步骤,后的礼仪篇是来自一线培训老师们提供的关于儿童演出的注意事项和礼仪方面的建议。 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化妆基础经验,通过阅读基础篇内容先掌握基础化妆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化妆工具后,再选择演出篇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妆容,根据实操步骤图进行临摹学习,直到熟练掌握。
苏珊 · 朗格说,“你愈是深入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形式的相似之处”。《舞自炼格》是一部聚焦中国舞剧结构专论的书。用 42 张图表清晰阐释了 79 年至今以舒巧女士作品为界碑的 21 部典型舞剧作品的结构样式。本书以“雅致的结构”、“精巧的结构”、“震慑的结构”三部分组成,每一部舞剧的结构剖析都包含分析文章、《结构细目表》与《原文本对照表》三部分。《原文本对照表》是对宏观舞剧选题的一种关照,算是陪同读者从进入一个崭新的话题开始,重新经历一次编导初拿到资料时的琢磨过程;《结构细目表》是精确到分秒的“句段”细究,作者们的踏实与功力见诸笔端。 行文理性的剖析中又力求可读与实用,希望它成为一本真正能为舞剧创作实践所用的手边书,希望它成为理论与创作握手的又一次挺进
暂无内容简介。。。。。。
《宋元戏曲史》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戏曲研究的重要着作,是现代古典戏曲史乃至文学史研究的典范佳作,既早且善。此後戏曲史和戏曲理论研究,无不受此书影响。本次出版以一九三三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小丛书》本为底本,繁体竖排,以飨读者。
本书是一本指导教师如何导演教育示范剧的导演工作手册以及学生用书,收录了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系列剧本四部:《故乡》《祝福孔乙己》《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和《一件小事》以及附录。它以简明易懂的注解模式,辅以图片、图示、视频材料将专业的戏剧教学与排演过程传达出来,并包含了道具清单、服装配图等以指导教师导演教育示范剧。中小学艺术课是具体的综合艺术课程,要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参与艺术创作,一个也不能少。但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一个班又有几十个人,怎么办?为了在限时限刻的课堂上让人人参加艺术实践,“教育示范剧”这一全新的样式,让学生不但喜欢看,看了还喜欢演。这本教材就是帮助老师教学生演示范剧的工具书。
板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曲艺形式。作者将其几十年来创作的快板书作品集结成册,凝结了曲艺文化的精髓。中国的曲艺文化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张老师的作品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如序中李伟健老师所讲“长来老师在业务上是个勤快人,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愿您生活的开心点儿》《话说和谐》《北京人》……。都常演不衰,他的作品朴实无华,表面看来都是老百姓的生活语言,细品柔中带刚有很深刻的道理。”这本书出版的意义在于将之前曲艺文化记录并传承了下去,符合时代要求。
中国戏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关于剧本创作的总体性的自觉理论却直到一百来年前才开始出现。《戏曲剧本创作论》一书聚焦于戏曲的编剧而不是表演,和大多数讲戏曲的书不同,它不时拿戏曲和话剧作比较,和外国戏剧作比较。现在的戏曲界对世界戏剧的走向越来越关心,而作者本人二十年前就开始的用戏曲改编西方经典的做法如今已经蔚为大观,越来越多的戏曲人也热衷于做这样的“跨文化戏曲”,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有意识地不回避带有主观性的比较视角去探索这一相关现象。该书分为四章:剧本与表演、大众与精英、主题与技巧、中国与世界。
如果让我回到当初,重新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当飞行员。我喜欢飞的感觉,很多次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天空翱翔。 戏剧改变了我的生活,使我走上此路而不是彼路。每条路有每条路的风景,我沉醉于此。 而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本身更重要。这个世界太聒噪了,我渴望宁静的生活,就像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呈现的景象。 “咱们下一个人生十字路口再会。”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本书通过对无锡宣卷的历史考察、现状记录、仪式行为展现及音声分析, 展开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 重访宣卷作为仪式行为的历史本质与意义, 并探讨在历史变迁过程中, 宣卷与宝卷的共生关系与传承特征。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简称 再论 )由于平著,是作者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简称 综论 )之后关于 中国当代舞剧 的研究成果。 再论 由二十二个单元(单元目录附后)构成,全书40万字左右。二十二个单元共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其中以《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 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中国舞剧述评》为主,该文35000字;《当代中国新十大少数民族舞剧述评》是《当代中国十大少数民族舞剧》(载 综论 )的姊妹篇;后两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 革命历史题材 和 现实题材 舞剧的择优述评。第二板块为第五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对改革开放以来12位最有成就的中国舞剧编导进行述评,这12位编导大致可分为三代人:佟睿睿、王舸属第二代;周莉亚、韩真、孔德辛属第三代;其余8位属第一代。第三板块为第十七单元至第二十单元,分
《篆刻创作大典》遴选了我国篆刻发生、发展史及创作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1400余方、并适量选取日本国近现代篆刻名家名作,按作品产生年代及风格进行分类,阐述其审美脉络,分析其形式技巧,明确其借鉴价值,并示人以取法门径,在达到了精审的篆刻史论水准的同时具备了极高的应用价值。《篆刻创作大典》对楷书印、隶书印、印款及与篆刻有密切关系的封泥、印陶、黄肠木烙印、钱币文字,秦诏版权量文字、汉瓦当文字、汉碑篆额、汉晋砖文等都有所涉及,因而十分完备和细腻。此外《篆刻创作大典》还有150条左右与篆刻创作有关的词语及其解释,《篆刻创作大典》行文中使用的概念、术语等
本文集是第六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会议的论文甄选集,会议由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与会专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在传统艺术形式中的渗透、戏曲艺术生态的文化建构、中国戏曲的儒学品格对传统剧目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双创”推进路径等主题进行学习研讨,集中形成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在传统艺术形式中的渗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戏曲呈现出文质彬彬的儒学品格,戏曲艺术生态的文化建构显现出一片生生之态的共识。
《中国梆子》积极响应国家“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号召,旨在通过介绍各地梆子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及创新、传播与传承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向社会介绍中国梆子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该书以较为生动的笔调追述梆子腔剧种的历史渊源,厘清发展脉络,展示艺术特色,宣传代表人物,全面展示梆子剧种的魅力和发展创新,使读者能够对梆子剧种有个透彻的理解和全面的了解。该书致力于雅俗共赏,以深厚的理论为支撑,以较强的可读性为传播手段,配以精彩的图片和现代化的多媒体介质,带给读者图文及声色的美好体验。剧目卷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地梆子腔的经典剧目,比较了不同剧种的相同剧目,分析了剧种之间的剧目移植和学习过程,展现了梆子戏剧情背后所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