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一曲琵琶词,百年《秦香莲》——谈京剧《秦香莲》”“浅谈京剧《秦香莲》的表演”“谈京剧《秦香莲》的服饰造型艺术”“京剧《秦香莲》的人文内涵”等。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板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和演出篇两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化妆常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板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和演出篇两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化妆常
《中国皮影戏》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及其形成因素;第二章对皮影戏发展的一次高潮——宋代皮影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包括其发展的规模、水平等;第三章介绍了元代至明代的皮影戏,包括这一时期皮影戏的交融与流传;第四章对皮影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清代皮影戏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皮影戏在近代的兴衰进行了描述;第五章介绍了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皮影戏的改革、“文革”期间皮影戏的状况以及皮影戏的现状;第六章对皮影戏的道具和造型进行了阐述,包括皮影戏的道具类型、雕刻和造型等;第七章对皮影戏的表演进行了介绍,即皮影戏的表演场所、皮影戏的演出以及皮影戏的操纵等;第八章对中国各个地方的皮影戏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北京以及东北等的皮影戏;第
《偶剧的“灵魂”(中国偶剧艺术研究)》作者系统总结了中外艺术家的实践经验,阅读了大量文献和书籍,广泛融汇了偶剧、戏剧、音乐剧、哑剧等艺术表演特点,为寻找偶剧演员表达真实的舞台情感进行探索。 《偶剧的“灵魂”(中国偶剧艺术研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偶剧表演方法进行研究,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拙见,为偶剧表演理论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从艺术史、科技史、风俗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对马戏加以介绍和论述。内容包括:部落:野性的舞姿;宫苑:狞厉的盛宴;市井:妩媚的竞技;江湖:琐屑的角逐等。
《辽宁曲艺史》是一部具有填补国内曲艺学术研究空白的著作,对中国曲艺大省辽宁曲艺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梳理,同时对书中所涉及的大量曲种、曲艺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辽宁曲艺史,同时也是一部曲艺考证著作,他集学者毕生曲艺研究的成果而著成,为中国当代的曲艺研究提供了范本,提供了源泉。
本书作者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创作焦虑、不满足的自省, 以及自我挑战与突破。内容包括: 狂言与“身体” ; 狂言与“感觉” ; 狂言与“性质”。
全书分为结缘、师说、悟道、传承四个篇章。具体内容包括:细看戏中人;走进花鼓戏,爱上花鼓戏;初识不知花鼓意,再学方知花鼓美;学习花鼓戏的心得;《走进湖南花鼓戏》,一段特别的体验;意外的选择 非凡的收获等。
张庚先生1939年在延安提出“旧剧现代化”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一直贯穿20世纪的戏曲理论与实践。 此文集中收入的文章有文献与历史研究论文,更多的是以评论的面目出现的理论文章。从研究角度上看,涉及导演、表演、文本、舞台美术等方面;从评述对象上看,京剧到各个地方戏剧种、话剧等都有;从表达上看,有些文章行文温和,有些则凌厉苛刻。 《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所收之文,貌似庞杂,实则专精,因为理论的建构和指向都集中于——传统戏曲现代化。
《华阴老腔》是一部报告文学。该书真实、具体地报告了这个古老而珍贵的地方剧种——老腔曲折起伏的命运,很好详实地叙写了陈忠实、党安华、林兆华等有识之士在巧妙地继承老腔传统艺术基础上改进、丰富和更新老腔,使老腔再展绚烂的过程。同时,也真切、生动地讲述了像张喜民、王白毛等老腔艺人与老腔的艺术生命牵连和命运起伏的故事,以及老腔在新的推进过程中的困惑、矛盾、艰难和趣事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该书还运用了当今优选的二维码视频互动手段,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通过扫码进行视听,阅读方式新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欣赏价值。
本书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实践”的角度构建研究框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数字化技术的介绍,以展示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是对舞台空间的概述;第三章是对数字化中各种技术的具体介绍,以展示数字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第四章是对数字化环境下舞台空间设计特征的概括;第五章是对舞台艺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本论文集所收文章起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表于《文学遗产》(增刊)的《谈杂剧的收场》,止于2006年发表于《戏剧艺术》杂志的《从〈钵中莲〉看花雅同本的演出》。所收文章大多曾公开发表,有的则属首次面世。其内容主要为胡忌先生平生涉猎的戏剧史、词曲史等领域,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楼二尤》是传统京剧剧目,别名《鸳鸯剑》,由荀慧生编演,荀派代表作之一。本剧取材于名著《红楼梦》,剧情围绕尤二姐和尤三姐的命运展开。尤二姐和尤三姐是曹雪芹笔下的一对悲剧人物。20世纪30年代经过荀慧生先生的创造搬上京剧舞台以后,成为花旦的重头戏,久演不衰。剧情梗概:少年柳湘莲,素嗜串戏,适赖尚荣庆寿,邀之串演《雅观楼》。贾珍、贾琏弟兄前往祝寿,贾珍妻妹尤二姐、尤三姐与其母尤老娘亦随去观剧。贾琏垂涎尤二姐姿容,私以九龙玉佩为聘,背其妻王熙凤偷娶之。贾珍对尤三姐也心怀叵测,不想反被尤三姐嘲笑痛斥。尤三姐自看戏后,爱慕柳湘莲,将心愿诉之老娘与尤二姐。贾琏自愿为媒,寻到柳湘莲提亲。柳湘莲允婚,并以所佩鸳鸯剑作为聘礼。其后因误信薛蟠之言,疑尤三姐与贾琏已有暧昧,往贾府索剑退婚。尤三姐为明
《戏剧的故事》是一本经典教材,是美国*广泛使用的三本大学戏剧教材之一,也是戏剧欣赏课程里*畅销的戏剧介绍读本,迄今为止已修订至第9版。 《戏剧的故事》像一本纪录片式的漫画。没有煽情,没有夸张,没有戏剧性的主角和配角,有的只是真实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戏剧的故事》每章都包含“活的历史”和“建立链接” 等富有特色的小版块,或生动再现历史上观众观看经典戏剧的现场,或介绍与戏剧发展有关的概念、技术发展和大事件等。 《戏剧的故事》中多姿多彩地展现了众多里程碑作品的鲜活场景、著名的剧场建筑空间以及珍贵的手稿资料,形象立体地表现戏剧史中的斑斓形象。